二、北路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900
颗粒名称: 二、北路戏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2
页码: 12-13
摘要: “北路戏”俗称“乱弹”,由于主要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横哨戏”,流行于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地。清嘉庆年间,寿宁县廷家洋村创办北路戏班,并经常到外地演出,在闽东名噪一时。寿宁县北路戏剧团成立于1960年10月,是全国唯一的北路戏专业剧团,因此号称“天下第一团”。
关键词: 寿宁县 文化事业 地方剧 北路戏

内容

“北路戏”俗称“乱弹”,由于主要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横哨戏”,流行于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寿宁县廷家洋村创办北路戏班,并经常到外地演出,在闽东名噪一时。
  寿宁县北路戏剧团成立于1960年10月,是全国唯一的北路戏专业剧团,因此号称“天下第一团”。北路戏是我市重点保护的地方剧种之一,寿宁县北路戏剧团也是我市大力扶植的剧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创排《张高谦》、《赤道战鼓》等剧目,红遍大江南北,甚至影响了一代人。改革开放以后,该团和全国许多地方戏剧团一样,受到经济大潮冲击,陷入困顿之中,濒临危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全团仅剩二十多人,在岗不足十人,剧团陷入半停顿状态,无法进行正常演出,但剧团并未解散,也未由个人承包,而是在困境中坚持。1993年,该团一部份演员与福州民间职业剧团联合演出闽剧。1996年,恢复北路戏,开始在闽东一带进行小规模的巡回演出,并创排一些小戏小品参加省市戏剧会演,同时也为当地政府开展的社会文化活动服务。鉴于北路戏是稀有剧种,该团又是仅存的专业剧团,因此随着抢救北路戏呼声日紧,相关部门和人士一直在为抢救北路戏、重振北路剧团雄风而努力。2002年,该团举债复排《齐王哭将》;2003年与凤阳民间北路戏剧团联合,在闽东一带巡回演出;2005年10月,北路戏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成功,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北路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该团“借鸡生蛋”,借用山东艺术学院17个学生,创排了现代戏《网瘾少年》,参加福建省23届戏剧会演,受到重视;2007年元月,《网瘾少年》参加福建省新剧团展演,这是北路戏剧团自1981年参加福建省第14届戏剧会演后,时隔26年,重新登上全省戏剧会演舞台,副省长汪毅夫等省领导观看了演出,并给予表扬。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机制,引起了地方政府对北路戏剧种和北路戏剧团的关注。2006年,北路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寿宁县北路戏剧团也成为继承保护单位。随后,寿宁县政府即制定了整合方案,决定恢复剧团原有编制,增加财政投入,逐步达到“两个百分之八十”规定的标准,招收、培养学员,尽快恢复正常演出。2008年1月,刘经仓、缪清奇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这一时期,担任该团领导班子成员的有:团长叶东波、叶树良、缪清奇;副团长叶永忠。

附注

寿宁县北路戏剧团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寿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