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平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899
颗粒名称: 一、四平戏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2
页码: 11-12
摘要: “四平戏”俗称“庶民戏”,于明朝嘉靖年间发源于安徽徽州,是一古老剧种,有“古代戏剧活化石”、“明代四平腔遗响”之誉。明末从江西传入屏南龙潭村,至今已有300多年。
关键词: 屏南县 文化事业 地方剧 四平戏

内容

“四平戏”俗称“庶民戏”,于明朝嘉靖年间发源于安徽徽州,是一古老剧种,有“古代戏剧活化石”、“明代四平腔遗响”之誉。明末从江西传入屏南龙潭村,至今已有300多年。
  屏南龙潭村的四平戏,有“四平班,祖公戏”之说。所谓“祖公戏”,即是称其四平戏是祖上定下来要演的祭祖宗的戏,这种风俗在陈姓家族内代代相传已成不成文的族规。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屏南四平戏、平讲戏等稀有剧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被当地党委政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取得显著成效。
  1999年7月,屏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韦铧带领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前往熙岭乡龙潭村,召开抢救四平戏工作座谈会,并组织人员整理四平戏传统剧目。2001年4月,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卓家瑞、文艺处处长陈朱一行莅临屏南调研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指导屏南开展地方戏曲研究与挖掘工作。8月,屏南县委宣传部下文成立屏南县抢救四平戏领导小组,聘请陈朱处长等三人为顾问,韦铧任组长,甘代寿、周修吾任副组长,叶振发等五人为成员,陆则起为办公室主任。2002年,完成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屏南熙岭杖头木偶剧团、屏南安溪杖头木偶剧团建设工作。共投入资金20多万元,为以上剧团购置服装、道具、音响、灯光、乐器等设备。同年7月成功举办为期1个月的四平戏培训班,培训学员28人。2002年10月9日屏南成功举办“两戏三团”汇报演出,包括龙潭四平戏剧团、熙岭木偶剧团、安溪平讲木偶剧团。演出的剧目有四平折子戏《调五方》、《挨磨》、《井边会》,安溪杖头平讲木偶戏《江姑伏虎记》,熙岭闽剧木偶戏《白蛇传》选段等。10月屏南县正式成立屏南地方戏研究办公室,全面开展屏南地方戏曲研究与保护工作。
  2003至2004年,经屏南地方戏研究办公室全体研究人员三年多的努力,完成全县149行政村7个社区85个自然村地方戏曲普查调研工作,共完成普查表600多份,完成调查报告50多篇40多万字,基本摸清了屏南县地方戏种类和戏剧活动分布情况以及戏曲班社及艺人情况,编辑完成了《屏南地方戏研究丛书》9册,共计200多万字,同时拍摄资料、照片3000多张,声像资料80多小时。2005年开展四平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组建屏南平讲戏剧团与屏南寿山乱弹戏剧团。2006年6月,屏南四平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月16日至18日,成功举办了“中国四平腔学术研讨会”。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省、市、县各级领导以及日本、台湾和省内外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70多万字,出版了《中国四平腔学术论文集》。与会期间,代表们观摩了四平戏、平讲戏、杖头木偶戏、乱弹戏、四平提线木偶戏等专场汇报演出,省内外20多家新闻媒体到会采访。
  2007年,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应邀赴省城参加“海峡西岸文化论坛”汇报演出。6月,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举办的“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题采访。屏南县委宣传部、屏南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荣获全国“文化遗产日奖”。

附注

屏南龙潭村四平戏业余剧团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屏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