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897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2
页码: 9-10
摘要: 1993-2008年,我市的戏剧事业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戏剧整体步入低谷,我市的戏剧活动也渐呈式微。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我市戏剧工作有所加强,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关键词: 宁德市 文化事业 戏剧

内容

1993-2008年,我市的戏剧事业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戏剧整体步入低谷,我市的戏剧活动也渐呈式微。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我市戏剧工作有所加强,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但各县(市、区)专业剧团的发展及演出态势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市戏剧演出市场呈现萎缩状态。场次减少,戏资偏低,演出成本不断增加,而同一时期的福州地区(包括福州郊区、闽侯、连江、长乐、福清等地)演出市场却十分繁荣,因此我市绝大多数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都到该地区演出,每团每年演出300场以上。至2007年,每场戏资平均约5000元。近一两年来,我市戏剧演出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复苏,戏资渐与福州地区接近,但场次仍然偏少,大部份剧团依然在外地演出。
  二、专业剧团维持原状,民间职业剧团快速发展。体制改革步履蹒跚,经费缺乏、人员流失、演出质量下降,甚至不能正常演出,导致我市专业剧团整体处于困境之中,除个别剧团仍保持旺盛的活力外,多数专业剧团在逐渐衰落,但剧团数量仍然保持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共有9个。这一时期,民间职业剧团得到快速发展。 三、剧目创作呈现出下滑之势,但仍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不乏有优秀剧目出现。1993年,福鼎市越剧团创排的越剧儿童剧《孩子剧团》获全国儿童剧评奖一等奖,赴京参加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获得好评,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现改称“入围奖”)。该剧后在闽东、浙南演出300余场,成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戏剧。同年,由古田县闽剧团创排的古装闽剧《红罗衫》,获福建省第19届戏剧汇演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多个奖项,至今已演出一百多场,仍久演不衰。此外,现代戏的创作仍是我市的优势,除上述《孩子剧团》外,还有《烛光》、《英雄与逃犯》、《桃花吟》、《三倒丫轶事》等一批优秀剧作。
  四、继续注重主创人员的培养。先后选送金爱珠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叶东波到上海戏剧学院(灯光专业)、赖玲珠、雷志华到中国戏曲学院戏剧编剧研修班、吴丹萍、潘觉民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深造。赖玲珠在2001年10月还被福建省文化厅定为我省剧本创作“一帮一”工程首名培养对象,由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先生以师带徒方式,进行为期两年的创作辅导,使之很快成熟起来,在短期内就创作出了现代戏《桃花吟》、《倒丫轶事》等优秀作品。
  五、我市地方剧种的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各地都加大了地方剧种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财政投入,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以来,我市三大地方剧种即四平戏、北路戏、平讲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杖头木偶戏等正在申报中。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