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88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学
分类号: G127.573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本节讲述了宁德市关于文学事业的概述;包括有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采贝》文学期刊。
关键词: 宁德市 文化事业 文学

内容

概述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宁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文化文联部门的支持下,宁德的文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学版面的增多、文学笔会的频繁、文学社团的活跃、文学评论的崛起、文艺奖金的设立、文学精品的涌现等,都对宁德文学走向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间,宁德市文学季刊《采贝》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成为宁德文学唯一的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其国内统一刊号为CN35-1062/I,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4-1087。而宁德市以及蕉城、福鼎、霞浦、福安、古田等县市的报纸也开辟了文学专版,诸如《闽东日报》的“太姥山”、《宁德报》的“三都澳”等。各县市文联、文化馆相继编辑出版的文艺报刊《福安文艺》、《太姥山》、《翠屏湖》、《鸳鸯溪》、《宁德文学》、《映山红》、《山风》等。市文联、市作协、《闽东日报》社、《采贝》编辑部先后举办了“珍土杯”征文、“奔小康文艺采风”、“杨家溪笔会”、“太姥山笔会”、“国税文艺采风”、“交警采风”、“奔小康文艺采风”、“古田杉洋笔会”“上金贝文学采风”等,各县市相关部门也积极组织开展了各类文学活动。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郭风、蔡其矫、谢冕、舒婷等众多名家多次莅临宁德,褒扬新人,鼓励创作。这一切都促进宁德文学的大地上百花争艳、新人辈出。
  第一节 诗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批年轻的诗作者创作上的成熟和高产,在全省范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人们称为“闽东诗群”。它是闽东文艺界的骄傲,也是宁德市知名的文化品牌。诗歌创作无疑是闽东文艺创作最具成就的文学形式,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勤奋实践,以汤养宗、叶玉琳、谢宜兴、刘伟雄、伊路、哈雷等人为代表的“闽东诗群”,在取得个体创作成就的同时,又以一种群体的方式把闽东的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许多诗歌作品在诸如《人民文学》、《诗刊》等报刊上发表,并在全国全省评比中频频获奖,在历届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和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均有闽东诗群的诗作。他们相继出版了一批诗歌专集,其中有汤养宗的《水上吉普赛》、《黑得无比的白》、《尤物》,叶玉琳的《大地的女儿》、《永远的花篮》,伊路的《青春边缘》、《行程》、《看见》,谢宜兴的《留在村庄的名字》、《呼吸》(和刘伟雄合作)、《梦游》,刘伟雄的《苍茫时分》、《平原上的树》,空林子的《尘缘集》、《失衡的天象》,余禺的《过渡的星光》等。
  2004年10月,由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协、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宁德市文联联合主办的“闽东诗群作品研讨会”在宁德市召开。专家学者对闽东诗群主要代表的创作经历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闽东诗群的几大特点:求同与求异的互补;立足地域与走出地域的把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作与批评的共生。也中肯地提出提高了整体文化水平修养,更好地把握地域性与民族性、世界性的相结合,争取创作经典性作品等建议。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诗歌感动生活——闽东诗群作品朗诵会”。
  2004年4月1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霞浦县人民政府、福建省诗歌朗诵协会联合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走进霞浦大型公益演出活动”在霞浦县举行。省诗歌朗诵协会和霞浦诗歌朗诵协会的会员们不仅为观众朗诵了著名诗人蔡其矫的《波浪》、舒婷的《会唱歌的鸢尾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诗作,还朗诵了霞浦诗人刘伟雄、叶玉琳、汤养宗、谢宜兴、伊路等人的诗作,展现了霞浦诗歌群体非凡的实力和爱国爱乡的情怀。当天上午,在“2004丑石诗会”上,著名诗人蔡其矫、舒婷、林莽、梁平等与诗评家刘登瀚、陈仲义等就地域文化对闽东诗群的影响展开讨论,充分肯定了闽东诗群立足本土而取得的成就。
  2007年4月2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福建省诗歌朗诵协会和中共福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福鼎市文联和丑石诗歌网承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活动在福鼎市举行。期间,举行了福鼎市诗歌朗诵协会成立仪式和“福鼎文学创作研讨会”。当晚还举办了“春天送你一首诗——我们美丽的山海”诗歌朗诵会。朗诵了我国著名诗人北岛、舒婷以及“闽东诗群”汤养宗、叶玉琳、谢宜兴、刘伟雄、王祥康、林典铇等人的诗作。
  诗歌获奖情况:汤养宗的组诗《家住海边》于1994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诗歌《汤养宗近作》于2003年12月荣获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福建省第17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二等奖”;长诗《一场对称的雪》于2004年7月获《星星》诗刊杂志社和《诗歌月报》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03·中国年度诗歌奖”;组诗《在汉诗中国》于2006年11月荣获《人民文学》杂志社评选的“人民文学奖”。
  叶玉琳的诗集《大地的女儿》(百花文艺出版社)于1997年12月先后获得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提名,福建省第11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7届黄长咸文学奖一等奖。2001年12月,诗集《永远的花篮》(中国文联出版社)获福建省第15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11届黄长咸文学奖一等奖。1995年12月,组诗《名叫爱情的人》(发表于《人民文学》1994年第10期)获福建省第9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5届施学概诗歌奖一等奖;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1994年12月,组诗《大地的女儿》(发表于《诗刊》)1993年第12期)获福建省第8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4届施学概诗歌奖一等奖;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三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组诗《这一片热土》获福建省第5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首届黄长咸文学奖。
  谢宜兴的组诗《留在村庄的名字》获(1992-1994)全国农村题材作品征文大赛一等奖;组诗《留在村庄的名字》获第九届(1994年度)福建省优秀文学奖暨第五届施学概诗歌奖一等奖;组诗《春之曲》获第十届(1995年度)福建省优秀文学奖暨第六届施学概诗歌奖二等奖;组诗《留在村庄的名字》获第二届(1994-1996)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三等奖。诗集《留在村庄的名字》获十二届(1997年度)福建省第优秀文学奖暨第八届黄长咸文学奖三等奖。组诗《谢宜兴的诗》获第十四届(1999年度)福建省优秀文学奖暨第十届黄长咸文学奖三等奖。组诗《谢宜兴诗歌》获“《福建文学》(2000-2001)优秀作品奖”;诗集《呼吸》(与刘伟雄合著)获第十六届(2001年度)福建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十二届黄长咸文学奖二等奖;诗歌《听山》获第四届(2000-2002)福建省政府第四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诗歌《清源山二题》获第十七届“华东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三等奖;组诗《手中的灯盏》获第五届(2003-2007)福建省政府第五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长诗《梦游》获第二十二届(2007年度)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四届陈明玉文学奖一等奖。
  刘伟雄的组诗《情牵故土》(组诗)于1996年9月获第九届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暨1995年度施学慨诗歌奖优秀奖;组诗《南京》于1997年9月获第十届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暨1996年度施学慨诗歌奖佳作奖;诗歌《自己的北方》于2000年12月获第14届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暨黄长咸文学奖佳作奖;组诗《自己的西部》于2003年10月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文艺“百花奖”三等奖;诗集《呼吸》(与谢宜兴合作)于2002年12月获福建省第十六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黄长咸文学奖二等奖;组诗《从闽西到赣南》于2001年7月获福建省作协“建党八十周年”征文佳作奖;诗集《平原上的树》于2005年12月获第十九届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暨陈明玉文学奖佳作奖。
  第二节 小说
  曾毓秋代表了闽东小说创作的一个里程碑,他创作的小说《三月清明》、《转水潭》等曾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他的小说集《三月清明》是我市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小说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闽东的小说创作涌现了一批有追求有实力且孜孜不倦的小说作者。蕉城籍的新生代小说作家李师江在全国各地发表了一批中短篇小说,受人关注,其长篇小说《逍遥游》、《福寿春》等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陈孔屏的小说集《姐妹寮》出版发行;霞浦籍的小说家杨国荣的小说集《鹿节》,收录其在《上海文学》、《收获》、《福建文学》等刊物上发表的小说数十篇;林德发创作的长篇小说《炼魂》历经十年磨练,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而该书于2007年经过修改之后重新再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启舜长达100万字的长篇小说《快意恩仇》(上、下),于200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故事结构匠心独运,环环相扣,该书还是宁德文学丛书走向市场化运作的一个成功典范。中短篇小说集有禾源的《稻草垛上的女人》、苏维邦的《鸳鸯情》等。
  小说获奖情况:2006年4月,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揭晓,这是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创设的文学年度评选,也是国内第一个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的文学盛典。蕉城籍青年作家李师江因长篇小说《逍遥游》(远方出版社)而荣获了“华语传媒文学最具潜力新人奖”。
  在2007年评选的福建省第21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3届陈明玉文学奖评选中,《快意恩仇》(作家出版社)荣获佳作奖。
  第三节 散文
  散文(包括随笔、杂文等)是读者喜爱也是报刊青睐的文学形式之一,同时也是闽东作家热衷写作的方式之一。闽东散文经过群体的不懈努力,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局面,是继闽东诗歌之后取得显著成果的一种文学形式,许多散文作品在各级文学评选中获奖,先后出版的散文集八十余部。其中有林思翔的《海潮在这里涨落》、《水巷深深》、《莲叶何田田》、《椰风轻轻地吹》、《山色潭影自多情》,唐颐的《树犹如此》,陈孔屏的《青春做伴》,谢瑞元的《红梅雨》、《渡头月》,缪华的《穿过大街走小巷》、《旧约牵挂》、《体验与旁观》,陈浩志的《山道·水道·天道》、《一条流淌在心中的月亮河》,卢腾的《山高春早》,苏维邦的《鸳鸯溪风情》,陆宜根的《麦风》,田今心的《曾经诉说》,陈健的《怀念是一条河》,周贻海的《菩提深深》、禾源的《风的记忆》等。2005年,宁德市还编辑出版了散文诗歌集《多彩的山海》。
  2001年5月,宁德市文联召开闽东散文作品研讨会,对闽东在散文创作方面颇有建树的重点作者陆宜根、陈浩志、缪华、郑承东、谭雪芳、张帆、金丹丹等人的散文作品进行研讨。
  散文获奖情况:1995年12月,由《福建日报》社等单位主办的“红福杯”征文评选揭晓,缪华的随笔《回家吃饭》荣获三等奖。1996年5月,由《福建日报》社等单位主办的“雪津杯”征文评选中,林思翔的随笔《人格力量与浩然正气》获一等奖;1996年,田今心(本名赖玲珠)的散文作品《不做含泪的射手》荣获1996年度中华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大赛一等奖;缪华的散文《鼓声不绝》获二等奖;吴汉斌的杂文《谈“公”事做“公”事》获三等奖。2003年12月,由福建省文联、福建省环境保护局联合主办的福建省环保文学评选中,陈浩志的散文《红树林下的村庄》荣获二等奖。2007年评选的福建省第21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3届陈明玉文学奖评选中,霞浦刘翠婵的散文《嵛山岛:瓷器一样的时光》荣获三等奖。
  第四节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改革开放时期越来越受人关注,我市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宁德市文联、作协和《采贝》编辑部组织了各种笔会和采风活动,陈孔屏、王绍据、程沛森、缪华、陈浩志、陈凤隆、邱树添等人写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展现社会进步的报告文学。由缪小宁、程沛森、邱树添合作整理的传记报告文学《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获中国传记文学奖。我市还出版了一批个人报告文学作品集,其中有程沛森的《这方热土》、《天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陈凤隆的《魂归何处》,邱树添的《闽东商帮》、《红色飞扬》、《一路奔走》、《都提速了》、《奔向长三角》等。
  报告文学获奖情况:邱树添的报告文学《为民一路奔走》于2003年4月获《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第三届新世纪之声共和国颂歌”征文一等奖;2006年4月,邱树添的报告文学《生命有声爱无声》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先锋杯”首届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报告文学征文特等奖。陈浩志的报告文学《她用爱心美丽世界》,在2001年5月荣获由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福建省新闻学会主办的“第七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第五节 文学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福安籍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炯,对中国的文学评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主要著作包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格局》、《文学的攀登与选择》、《走向世纪之交》等十五种,主编有《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华文学通史》十卷、《中国文学通典》四卷。所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新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通典》获中国图书奖,《当代文学新潮》、《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当代文学讲稿》等六种书获当代文学优秀研究成果表彰奖。其还荣获了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给的“二十世纪成就奖”银质奖章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五次、中国图书奖一次、中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次。
  在宁德市本土的文学评论队伍中,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评论家。游友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颇有建树的评论家。他重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成就斐然,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诗潮与诗派》、《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论》、《冯梦龙论》、《九叶诗派研究》、《中国社会小说通史》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文学评论领域刻苦钻研的邱景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在《诗探索》、《诗刊》、《文艺报》、《文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诗歌月刊》、《香港文学》发表文学评论百余篇。文学研究领域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中当代诗歌研究和散文理论研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一些研究成果被收《新华文摘》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汇编,如《大品:散文嬗变中的新品种》,收入《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汇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使苦难不会失重》,收入《牛汉诗歌研究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开在诗中的刺桐花》、《蔡其矫年谱简编》,收入《蔡其矫研究》,(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结集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在虚构的世界里》。其余峥除了研究中国文学之外,长期关注宁德本土作家的创作,写出了一批本土文学评论,对提高闽东作者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帮助,著有《九叶诗派》。林锦鸿、林荣松、黄平生、陈健、伊漪等一批闽东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亦取得重要的成果。邱景华的文学评论《现在的暗淡与未来的光明》于2003年7月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报刊副刊研究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福建省第16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12届黄长咸文学奖,《福建文学》“2000-2001年度优秀作品奖”。
  第六节 《采贝》文学期刊
  宁德市文学期刊《采贝》的前身为《闽东文艺》,创刊于1973年。三十余年来始终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为繁荣闽东文学事业和培养闽东文学队伍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有千余位作者在《采贝》上发表过作品,目前活跃于全国、全省文坛且卓有成效的宁德籍作家、诗人,绝大多数是从《采贝》起步走向更高的领域。《采贝》发表了大量内容健康向上、审美品味高尚、艺术手法创新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还被《小说月报》、《福建文学》、《散文天地》、《福建日报》、《延河》、《电影·电视·文学》等各地报刊选载,还有的作品在各级文学奖项评选中获奖。
  《采贝》先后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3年到1979年。《采贝》原名《闽东文艺》,创办于1973年。刊型先后有32开本、大32开本和16开本。倪国振、黄家增等人负责刊物的编辑工作。它的出现使宁德地区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园地,对闽东的文艺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一大批业余文学作者在它的感召下走上了文学之路,新作者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闽东文艺创作因一个刊物的出现而空前繁荣。在编辑和作者、读者的共同努力下,《闽东文艺》扬帆启航。
  第二阶段从1980年到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繁荣文艺,成为这一阶段的新生事物和重要内容。为适应文艺事业发展的新需要,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闽东文艺》改名为《采贝》,季刊,大32开本,内部发行。主编:曾毓秋;编辑:肖孝正、张建萍、缪华。当时的主编、著名作家曾毓秋对刊名的解释是:采集时代和生活的珠贝。这期间刊发了大批名家新作和大量本市作者的作品,在福建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在活跃在全省和宁德的中坚作家多涌现于此间。1983年,《采贝》因主编调动而停刊。1984年,为配合闽东苏区成立5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出版特刊两期,刊型为16开本。
  第三阶段从1985年至1995年上半年。在宁德地委领导和地区文化局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1985年初,《采贝》重新出版,刊型为16开本,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国内统一刊号为CN35-1062/I,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4-1087。主编先后为张越、陈孔屏;编辑:陈孔屏、胡木贵。改刊以来,努力为读者提供积极反映时代精神、提高人民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培养新人,扩大影响,使一批又一批闽东作者在《采贝》这块园地脱颖而出,走出闽东,走向全省全国。刊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多次报刊整顿中都被列为保留刊物。1990年,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关心下,《采贝》正式解决并落实了机构编制、办刊经费等相关事宜。
  第四阶段从1995年下半年到1997年。主编:缪华;编辑:叶玉琳。兼职编辑:林涌、丁丹。作为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学期刊,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遭遇更多的挑战。文化形式的多样,百姓生活的选择,都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编辑部进一步加强了和省内省外的文学交流和联系,开展了各类文学活动,辅导基层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近年来组织的笔会、采风及讲座等,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宁德文学精品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和宁德有关部门、企事业携手合作,为宣传宁德的改革开放、推动宁德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五阶段从1998年到2003年。因宁德市委机关综合刊物《闽东通讯》没有正式刊号,市委决定使用《采贝》的刊号进行重新申报,创办由宁德市委主办的综合性月刊《三都潮》。同时,仍然保留专门用于发表文学作品的“采贝副刊”,每期10个页码,约2万字。刊型为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为CN35-1231/D;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8-9462。《采贝》副刊则由缪华、叶玉琳负责编辑。共编辑了72期,发表文学作品600多篇约140万字。2003年12月底,《三都潮》因全国报刊整顿而被列为取消之列。宁德市委决定创办《宁德通讯》(内刊),以接替《三都潮》的职能。但因机构分设和版面限制,“采贝副刊”不再保留。
  第六阶段从2006年至今。作为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批准的不定期内部刊物,于2006年出版。发表了大批宁德新老作者的新作,得到了福建文学界的关心与支持。其中部分作品还被《福建文学》、《福建日报》等省级报刊选载。发表于《采贝》的诗歌《蝴蝶的江湖》、《被星光浸透》等两首(作者:福鼎林典铇)入选中国诗歌年度权威选本《2007中国诗歌年选》。在福建省第21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3届陈明玉文学奖评选中,曾首发于《采贝》的散文《嵛山岛:瓷器一样的时光》(作者:霞浦刘翠婵)荣获三等奖,而《采贝》选登的长篇小说《快意恩仇》(作者:古田江启舜)荣获佳作奖。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趋和谐的新世纪,在市文化与出版局的领导下,《采贝》和广大作者、读者一起,持之以恒,辛勤耕耘,共同抒写宁德文学事业的新篇章! 另外,我市的民间文学社团和各所高校的文学社,积极开展各种文学活动,促使文学事业方兴未艾。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广大文学作者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党的文艺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使我市的文艺百花园繁花似锦,春色满园。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