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印刷厂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867
颗粒名称: 屏南印刷厂简史
分类号: TS808
页数: 5
页码: 49-53
摘要: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在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政治活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今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屏南印刷厂创建于1954年4月。在这之前,本县所有印刷品,均送往外县印刷,既延误了急需印件的及时使用,又花费了人力,因此确定自办印刷厂。在县领导的重视下,研究决定求助于关系较为密切的古田县。要开展业务,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除向古田厂暂借之外,大部分原辅材料均征得屏南百货仓库支持,采取先提货后还款办法解决。此后两年,总产值增至4万元,利润也近万元,职工总数达25人。上交利税连年保持在2万元上下,89—91年高达4万多元。
关键词: 屏南 印刷厂 简史

内容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在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政治活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今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屏南印刷厂创建于1954年4月。在这之前,本县所有印刷品,均送往外县印刷,既延误了急需印件的及时使用,又花费了人力,因此确定自办印刷厂。
  办厂伊始,由于我县财政困难,一无资金,二无人才。在县领导的重视下,研究决定求助于关系较为密切的古田县。经与古田有关领导磋商、同意从古田印刷厂援调旧圆盘印刷机两台,人员4名,他们是张洪生、丁木森、张振宣、魏联芳(女)。于是就在当时的县城长桥镇借用一家民房办起了仅后于长桥电厂的我县第二家小工厂——地方国营屏南县印刷厂。
  俗话说,百事起头难。要办厂没资金,仅向电厂借款500元,除购买部分铅字及几件急需的工具设备,所有零星用具及原辅材料,全无着落。要开展业务,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除向古田厂暂借之外,大部分原辅材料均征得屏南百货仓库支持,采取先提货后还款办法解决。由于铅字设备极其有限,不少印件缺字或所收稿件无法排印,且要货急时间紧,经常还得漏夜徒步数十里,赶往古田借字或转托代印。这种不论什么稿件、是否能印,均全部接收、承印的良好服务态度,深得各用户的好评。由于设备简陋,生产能力低下,54年产值只有几千元,55年也仅达1.8万元,利润也不过数百元。
  1956年6月,我厂搬迁新城,借用长坋一家民房暂时生产。这时正值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原长桥一家私营小印刷店合并本厂,增加一台10开破旧圆盘印刷机及部分铅字材料。之后南平地区也调来一台旧6开圆盘机,同时相应增加人员5名,至此全厂干部职工已达9人,产值提到2.5万元,利润也增至2千元。同年,随着全国工业生产形势的发展,提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方针,省工业厅开始重视和加强对印刷行业的领导和管理,经常召开全省印刷专业会议,多次组织技术骨干专业培训,有计划地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和以比、学、赶、帮、超为内容的厂际竞赛,定期进行质量巡迥观摩检查评比,几年中我厂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58年大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全省平均水平,部分产品已达到南平地区先进水平。
  1958年5月,新厂房建成,由长坋村迁入新厂,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这时,全国掀起了“大跃进”高潮,为适应形势的要求,我县也办起了县报,把厂名更改为“屏南人民报社印刷厂”,并扩充人员,全厂职工总数达20人,年产值也增至3万元。此后两年,总产值增至4万元,利润也近万元,职工总数达25人。
  六十年代初,由于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材料紧缺,生产能力下降,《屏南人民报》也被迫停办,厂名又改为:地方国营屏南县印刷厂。这时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压缩城镇人口,“精兵简政”,至1963年,我厂职工数缩减至13人,年产值也下降到3万元。
  1964年,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我厂全部实现了印刷机电力带动,机印工人彻底摆脱了脚踩印刷的笨重体力劳动,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在“八字方针”的不断深入,进而提出工业部门要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这时全省印刷行业已掀起了以半自动化、自动化为目标的技术革命运动,我厂也组织人力到福州、永泰等地学习改革圆盘机自动化。在厂机修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先后改革成功两台圆盘机续纸自动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效,为我厂以后逐步实现自动化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先后购进4开平台机和对开切纸机各一台,为我厂增加了大张幅印刷能力和彻底结束了手工裁纸的历史。使65、66年两年在不增加职工人数的条件下,年产值回升到4万—4.7万元。
  1969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停建的新车间(单层476平方米)工程,开始动工兴建,70年全面竣工,全厂排版、机印、装订(包括裁纸)三个车间均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厂房,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适应形势发展、业务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我厂相继新增了对开平台机、自动切纸机、402型自动印刷机和数台6开方箱机,之后又购进了四色轮转凹印机,开展了塑料制品、糖果包装等凹印产品印刷业务,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花色品种,使我厂的生产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大批产品都远销大西北.79年总产值高达30万元,利润也扭转了数千元的长期徘徊局面,一举突破2万元。
  为解决印刷用字长期依靠外购,严重阻碍生产发展,79年新购一台自动铸字机,并先后添置了九套字模,根本解决了长期用字不足的突出矛盾。现在全厂拥有6、5、4、3、2、1、特各种大小字号和宋、楷、黑、隶、魏等多种字体,满足了书刊、文件、图表、帐册等大小印件和精美产品的用字需要。
  由于铸字能力的增强,十几年来县里任何所需印刷的文件,不管时间紧、任务重,都能及时赶印,以满足需要。
  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除70年代改革成功圆盘机自动化,80年代初又相继实现了四开平台机和对开平台机的续纸自动化,以及排版桌,排字架等其他大小改革项目十多项。
  我们还重视职工的文化和技术学习,除经常组织职工参加职工业余学校政治、文化学习外,还定期举办业务、技术学习班,技术讲座和技术交流活动,得到了较大的收获。近年通过各类型的专业培训,已培出合格技工师、经济师、会计师5人,助理经济师3人,全部车间主任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以及电工、生产安全员多人。
  为使企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89年又新辟一条总值12万元的纸箱生产线,既扩大了生产门路,又充实了产品配套。5年来产值由50、60万元猛增至100万、150万元,为小厂打了个翻身仗。今年又多方筹划,新开一条数十万元的彩印生产线,使全厂形成一整套较完善的印刷、包装生产体系。
  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重视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并抓好党建工作,注意培养、发展党员,增加新生力量。党员人数由七十年代的三、四人,至八十年代初已发展到12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职工,使他们成为各班组、车间的骨干、中坚力量。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使这个山区小厂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固定资产由五十年代的一万多元,发展到七十年代的20多万元,至八十年代的50万元,到现在竟达200万元。职工人数也由八十年代后期的40人逐步发展到94年的60人。上交利税连年保持在2万元上下,89—91年高达4万多元。

知识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屏南文史资料》

出版者:闽东日报社

本书收入“屏南县政协初期工作的回顾”、“全国政协委员莅屏扶贫工作”、“抗日时期的屏南”、“中国夏香菇之乡”等34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洪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