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闽剧团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858
颗粒名称: 屏南县闽剧团历史沿革
分类号: J825
页数: 5
页码: 28-32
摘要: 解放初期沶头村业余剧团曾上演过《血泪仇》等戏,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做出贡献。一九五六年二月间,县举办第三届春节文艺会演,全县有八个业余剧团参加,盛况空前。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同意以沶头村业余剧团为基础成立屏南县闽剧团,定编50人,合作经营自负盈亏。一九五七年八月,接收正被撤销的省交通安全文娱队,以壮大剧团艺术队伍。一九六四年,县委宣传部对闽剧团实行整顿,十一月二十四日,宣布撤销“县闽剧团”,组建“屏南县文工团”,留下33个中青年骨干,经费由县财政拨补。列为全民所有制,定编38人,直属县宣传组领导。目前只留下三位人员看管团部财产。
关键词: 闽剧 历史沿革 屏南

内容

(一)
  屏南县闽剧团创建于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它是在棠口乡沶头村业余剧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放初期沶头村业余剧团曾上演过《血泪仇》等戏,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做出贡献。一九五六年二月间,县举办第三届春节文艺会演,全县有八个业余剧团参加,盛况空前。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同意以沶头村业余剧团为基础成立屏南县闽剧团,定编50人,合作经营自负盈亏。一九五七年八月,接收正被撤销的省交通安全文娱队,以壮大剧团艺术队伍。
  一九六四年,县委宣传部对闽剧团实行整顿,十一月二十四日,宣布撤销“县闽剧团”,组建“屏南县文工团”,留下33个中青年骨干,经费由县财政拨补。一九七0年四月,县革委会决定撤销“屏南县文工团”,大部份演职员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同年七月成立“屏南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人员从各单位抽调部分,新招收部分。一九七三年七、八月,由于体制不明,许多演职员思想波动,一时工作难以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宣传组对文宣队进行全面整顿,从各单位调进人员,凡要求调离的,都让其调出,并从古田福州等地招收一批具有高中文化的学员,充实队伍,成立“屏南县文艺队”。列为全民所有制,定编38人,直属县宣传组领导。随着文艺事业的复兴,文艺队这个名称,很容易被观众误解为民间业余文艺团体,不利于出县演出,为此,1978年重新恢复“屏南县闽剧团”建制,定编50人。一九八一年宁署划定屏南闽剧团为三类区剧团,制定了“四定”任务。1981、82年全面完成“四定”任务,受到省、地文化主管部门的表彰。1988年9月,县闽剧团与原福安市赛岐华侨闽剧团经纪人杨阿妹(香港伟华贸易公司)先生联办股份制剧团,定名“屏南县闽剧二团”,搞联营承包制。1990年退休艺人张贤楼同志与文化局签定合同承包屏南闽剧团,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进入九十年代,在电视录像冲击下,加以文艺人员大量外调,闽剧团处于瘫痪状态,1992年11月停办。目前只留下三位人员看管团部财产。
  (二)
  从1956年建团至1992年,共上演创作或移植传统古装剧目158本小型3台,现代大型剧20本,中小型87台。闽剧团走遍全县120多个村庄以及闽北、闽侯、闽东各县(市)和福州、厦门等市演出,均受到各地观众欢迎和较高的评价。剧团在历史的演变中,曾有过“四个黄金时代”,即建团初期、文工团时期、文艺队时期,恢复闽剧团初期。
  1959年由闽剧名导演李旦执导、排练上演的《双丝带》上下集、《三搜定国府》上下集等戏,首次赴南平市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场场暴满,座无虚席。观众为能买到戏票而通宵达旦地拿着小凳子在售票窗下排队购票的情景,使人至今难以忘怀.《双剧》一九六0年初赴榕演出,曾受到戏剧界同行和观众的高度赞赏。
  闽剧团改建文工团后,遵照县委的指示,实行低工资,立足本县上山下乡,自挑行李,送戏上门,行程三千多华里,走遍全县大部分乡村,为农民演戏,为群众办好事。另外,还在城关建立生产基地,开山种茶、养猪、养长毛兔等增加收入,弥补经费不足。由于工作成绩显著,被县评为学习毛著先进单位,1966年2月间,闽侯专区专业剧团工作会议在屏南召开,受到地县领导的重点表彰。
  一九七五年由王建盘同志执笔,张平澜同志执导,移植改编的现代闽剧《白毛女》,同年参加宁德地区文艺汇演获得成功,得到地区领导、行家及观众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山沟沟飞出金凤凰”。该剧一九七七年被选调参加省举行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5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参加了彩车队伍造型游行,省广播电台还为该剧实况录音,多次向海内外播放。省文化局还为参加纪念活动的团体安排返回的演出路线。调演的成功,为我县争得了荣誉。一九七八年移植剧目《蝶恋花》在福州市演出后,引起强烈的反响,观众及同行们评价该剧导演手法、音乐、舞美设计有突破性的发展,既有闽剧的特色,又能大胆地创新。剧团同年被县评为先进单位,受到县委奖状的表彰。
  一九七九年恢复闽剧团后,在福州上演了传统闽剧《麒麟图》,再次轰动了榕城观众,要求安排集体票的介绍信一天天增加,经理室被围得水泄不通。上演了二个多月还是不能满足观众要求,高价票一天天猛涨。闽侯江边大队为请我团下去演一个晚上,和经理一再协商后,不但要承担戏资,还要承担剧场分成费,专车接送等。他们虽然花了极大的代价,但能请我团演出而感到高兴。榕城观众评论说:城里是市一团的《珍珠塔》,南台是屏南团的《麒麟图》形成了“双雄会”,倾倒榕城观众。县领导为了对剧团的鼓励与关怀,特派宣传部张纬官副部长等领导专程到福州慰问全体演职员。同年,剧团获得县发奖金三仟贰佰元并被评为宁德地区先进工作单位,受到地委、地区行署的表彰。
  此外,81年创作剧目《水冰心三戏过其祖》,82年创作剧目《总兵恨》、83年排练《闽剧选场》、84年排练现代小戏《和好》、《迟到的新娘》、89年排练了《花木兰》选场,分别参加了省、地各个年度的汇演,获得演出一等奖和三等奖,有12位演职员获得一至三等演员奖和省级铜牌奖。87年先后审批了六个同志由全民工转为国家干部,两位同志由集体工转为集体干部。1989年被评定为中级职称七人,初级职称七人。
  (三)
  在县委、县府关怀下,1976年县财政部门拨款四万余元,为闽剧团新建一座三层半的职工宿舍楼,建筑面积809.96平方米,于同年9月动工,1978年4月竣工交付使用。从此,结束了闽剧团长期住破庙的历史。1985年又在剧团宿舍楼前沿街面,建了商业服务部,占地200平方米,造价2.4万元,于六月底破土动工至十二月底验收交付使用。1991年又在宿舍楼后单职工食堂上面加建二层计六间,作为职工小厨房,改善了演职员的食宿条件。
  为了立足本地培养艺术人材,县委宣传部、文化局于1975年招收学生30名,委托一中进行专业培训,学期二年,艺术课由张本纲任教。1989年招收学员30多名,在县职中办文艺班,学期三年,艺术课由王让梨、甘久岩任教,职中还聘请原地区京剧团名演员杨婉华及南平市闽剧团退休导演林德秋任教。建团后还招收了三批团带班学员,从多方面培养文艺事业接班人。
  屏南县闽剧团不但在艺术表演,有过光辉的岁月,黄金的时代,而且也是培养人才的园地。从建团以来在这里工作过的达370余人,他们之中考上大学的有王建盘、陈泽宪等五人。王建盘现是博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泽宪是驻外使馆官员。从剧团调出的张本纲现任省话剧团副团长,林培新现任福州市闽剧一团副团长,到过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演出。有的担任副处级以上干部,有的任中学高级教师,有的是县政协委员,有的成为企业家,他们都是一个部门或单位的栋梁.当然,还有更多的同志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劳动,为祖国“四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屏南文史资料》

出版者:闽东日报社

本书收入“屏南县政协初期工作的回顾”、“全国政协委员莅屏扶贫工作”、“抗日时期的屏南”、“中国夏香菇之乡”等34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甘久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