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清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824
颗粒名称: 张应清传略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93-95
摘要: 民国初期与乡先辈张传明、张心斋等筹办沶头两等学堂。民国十一年任棠口双峰小学教员。十九年四月县长林缉铎弃职回榕,是年夏省方指派代理屏南县长。他立即开放义仓储谷以济贫农,保卫家乡免遭匪患。军阀周荫人兵败过境,知事孙人俊及城绅闻讯躲避,遂邀堂兄张和斋建议说服族中父老,村民若有发生田产纠葛山场争执请他调解,他抱着息事宁人晓以大义调查事实,说服双方秉公调处,大雨滂沱冲毁村东皮下洋河堤,遂发动群众有钱出钱,不数日而河堤修竣灌溉恢复。不幸民国二十三年惨遭火灾。
关键词: 屏南县 张应清 传略

内容

张应清,字世璜,号渭臣。闽屏南县棠口乡沶头村人。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出生。绪光三十三年丁未秀才。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公侧身教育为桑梓培育人才。民国初期与乡先辈张传明、张心斋等筹办沶头两等学堂。民国十一年任棠口双峰小学教员。十四年任屏南善同公典经理兼县育婴局乡董事,协助宣传调查募捐等工作。十八年任屏南县政府第一科长,十九年四月县长林缉铎弃职回榕,是年夏省方指派代理屏南县长。适青黄不接时期,他立即开放义仓储谷以济贫农,实行裁减冗员节约开支,除征国库外,不另取于民。代理县政八个月敬恭桑梓,相安无事。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土匪滋生,不时掠夺乡村,杀人放火,民不聊生。他为保境安民,挺身而出,与堂叔张声初、宗兄张中士等兴民团,练壮丁,筑炮台,修围墙,保卫家乡免遭匪患。
  民国十五年,军阀周荫人兵败过境,沿途村庄备受骚扰,知事孙人俊及城绅闻讯躲避,唯公独冒艰险,维持社会秩序与之接洽周旋,幸免于难。
  先生回乡后,念及荒年贫农籴米困难,遂邀堂兄张和斋建议说服族中父老,将其太高祖步齐公祭典百余担,抽出百分之六十作为社仓备荒。
  先生秉性温和厚道,平易近人。村民若有发生田产纠葛山场争执请他调解,他抱着息事宁人晓以大义调查事实,分清是非,说服双方秉公调处,免遭涉讼。
  民国卅四年夏,大雨滂沱冲毁村东皮下洋河堤,他目睹整片禾苗将缺水而枯萎,修堤工程耗费浩大,非零星农户所能胜任。遂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动手赶修,不数日而河堤修竣灌溉恢复。
  距沶头村南十五里处有座金造桥,为屏南至宁德交通孔道。不幸民国二十三年惨遭火灾,事后虽置木筏渡津,但溪洪暴涨,交通仍是梗阻,行旅深感不便,在县长刘笃宏支持下,召集沶头、前塘、熙岭、忠洋、康里、北墘等各村庄热心人士,于民国三十六年六月成立重建金造桥委员会,推张应清为主任委员,综理建桥事务,他不辞艰苦跋涉往来各村庄捐募资金。当时正值钞票不断贬值时期,干谷代行货币交易,所募谷物需要动员民工运抵金造桥工地。从开工至竣工,历时二载有余,他住居桥头工地破屋内处理事务,撰写柱联,保管捐谷,动员民工运输捐募木料等。其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时已年逾古稀高龄,如此热心公益事业,人皆钦敬。
  大桥落成之日,应清亲自撰写的“群手共擎千尺断崖成坦道,同心协力十寻狂浪得通舆。两岸锁云烟波上彩虹长挂,双溪流璧玉潭中新月半钩。东由石牌岭归来溪山满眼,西向挂树亭上下林壑怡情,……”等十余幅鲜红的对联贴于桥柱上,宏伟壮观的大桥与霞光相映愈显得美丽,过往行人到此休憩,莫不称赞应清先生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九十三师南下解放福州,路经本村,在在该师政工队长孙传奎指导下,他曾大力发动群众与政工队联系,成立临时军民联合办事处,筹划作好粮食加工运输筹备火柴、猪肉、蔬菜安排响导等后勤供应,历时半月,师部谢政委深感满意,曾写信给县人民政府,对此次参加后勤工作人员二十二人给予表扬。
  他一生勤劳俭朴,无嗜好,廉洁自持,热心公益,深受群众赞扬。一九六二年冬寿终,享年八十有五。

知识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屏南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屏南县邮电今昔”、“屏南县的坝工建设”、“屏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双溪反击战”、“屏南县工商联”、“老鼠仓杉木纠纷案始末”、“中医师陈大澜”等2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贤树
责任者
张应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