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中国成立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815
颗粒名称: 四、新中国成立后
分类号: K928.657
页数: 2
页码: 84-85
摘要: 屏南县治由双溪迁长桥,人民政府的民政、建设、财政部门即围绕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恢复老区建设,发动群众全面整修道路交通。方便国家工作人员出差(公路通车后停航)。用于修建道路桥亭。还增设了两旁座板和右桥头30级石阶。1954年为整修长桥至双溪的50公里古道及修建道上的24座桥亭,如今尚存的际下村后木拱桥和棠口“还新建了在民国时期被兵匪烧毁的要塞——解放亭。政府只对重要桥和受灾路段给予重点补助。
关键词: 屏南县 古道 生产

内容

1950年冬,屏南县治由双溪迁长桥,人民政府的民政、建设、财政部门即围绕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恢复老区建设,发动群众全面整修道路交通。先是拨款千余元(新币下同),动员村民义务投工,整治疏浚“行易河”道,翌年三月恢复通航,雀船19艘,运粮支援省城和前线,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国家工作人员出差(公路通车后停航)。接着规定每年从农业税附加中划出专项,由财政部门管理,用于修建道路桥亭。民政部门从社会福利经费中也下发专项补助款。建设部门给以技术指导。1952年洪灾,长桥39堵廊屋桥被冲走12堵,经政府与群众同心协力,半年多时间就复建,还增设了两旁座板和右桥头30级石阶。1954年为整修长桥至双溪的50公里古道及修建道上的24座桥亭,仅民政部门就拨出补助费4万元,如今尚存的际下村后木拱桥和棠口“千乘桥”就是那时修葺的,还新建了在民国时期被兵匪烧毁的要塞——解放亭。
  六十年代起,古道的修理,主要由集体组织社员进行,政府只对重要桥和受灾路段给予重点补助。1965年2月,县人委根据岭下地区每年要运出粮食(含建瓯交界乡村粮)60多万斤,木材6千立方米;群众要求开公路,一时又无力投资的情况,但安嵩线长拦桥至岭下13.6公里河道可供开发,在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3.3万元,以尤溪航道施工队19人为主,本县调派民工78名配合,“重点整治,炸疏结合”,14个险滩炸石方2759立方米,疏捞沙石1688立方米。清理了溪旁草、竹、木,还盖了桥头仓库宿舍楼120平方米,当年八月通航雀船,年节约劳动力成万个工日。
  七十年代后期,尤其八十年代,县乡村来往的古道已为公路、小车道所代替,改变了“抽根烟、走半天”的落后面貌。被代溪深谷阻隔的天峰、康里与往里、淦山,过去是“鸡犬之声相闻,人行一天往来,如今代康、代淦公路通车,赴宴、看戏随去随回”。海拔9百米的白凌水库,建设库区前,人工挑沙要到村下海拔380米的白玉溪、一担沙十个工份叫苦喊累,现在公路一通,一吨沙才一个人一天工资。
  纵使未通机动车辆的山厂小村,古道也多修理成板车路,老少称便。俗称“天下无”的官岭村,古寿公路在它村下,落差达410米的土楼厂,金造桥从左侧通过,以前,后人鼻子碰前人脚跟的摩天岭路已辟为一米多宽的道路和一定斜度的坡道所代替。紧挨叉桥溪边的都坑、龙虎楼小村,往昔男人挑担到海拔430米高的郑洋村,两头装具的挑圈要一长一短,上岭短在前,下岭长在前;如今辟成曲线坡道,可以缓步而行。

知识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屏南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屏南县邮电今昔”、“屏南县的坝工建设”、“屏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双溪反击战”、“屏南县工商联”、“老鼠仓杉木纠纷案始末”、“中医师陈大澜”等25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