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814
颗粒名称: 三、民国时期
分类号: K928.657
页数: 2
页码: 82-83
摘要: 古田县平湖成为商业集镇,民国二年开办邮务。即经平湖新建的代办所向屏南递送邮件,于是古田至屏南的官道,又恢复立县前的路线,民国33年(1944年)秋。经屏古两县县长协议(屏南出资二百担糙米),古田钱玉光、陈彬等乡绅捐资,整治长桥至平湖的35里溪道。
关键词: 屏南县 古道 民国时期

内容

民国初年,古田县平湖成为商业集镇,屏人俗称“上街”。民国二年开办邮务,即经平湖新建的代办所向屏南递送邮件,于是古田至屏南的官道,又恢复立县前的路线,并进行过几次小修整。民国33年(1944年)秋,经屏古两县县长协议(屏南出资二百担糙米),古田钱玉光、陈彬等乡绅捐资。整治长桥至平湖的35里溪道,经过炸滩(30多处),疏浚(浅濑6处)削直。同年11月始航雀船,为屏南第一次有水上客货船运,取名为“行易河”。两年后,因工程草率,暗礁危滩尚存,加之砂石沉木淤塞,无力续修,停止通航。其他道路,春秋两季民间自行修整。
  民国政府,无视民瘼,不问生产,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道路交通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极为严重。如民国22年7月大水,东区路桥圯毁无数,位于叉溪南峭底的双龙桥,长84米,高45米,建于清同治三年,被冲毁后,未能复建。民国23年,本县东南要道的“金造桥”,被际头匪首张云光烧毁,以筏渡运载人货。
  北阀军入闽,北军溃逃时周荫人率部流窜屏南,既烧毁桥亭,又滋长土匪,一时间,“无隘无土匪,无路无劫盗”。“剿共”时期,民团兴起,修碉堡重于修道路。加以国民党毁桥断路,民叹“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时难”。横跨白水洋下游,位于杨坪村水尾刀峭桥,系木拱屋桥,地势险要,清嘉庆22年武举张朝陛等倡建的,民国29年被礼门民团团总魏明珠焚毁,从此通途变绝路。苏区基点村的通道尤为严重。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屏南“破路”,强派民工将全境乡村通道每隔百米,挖个几米、十几米不等的坑,上架几根排木,临时通行,长桥、棠口桥等也得在两端折板搭木,许多要口路亭(如土猫林亭、长桥岭头亭)和泉水凉亭被拆毁。三年解放战争,游击区的村庄桥亭被毁更多,满目疮痍。

知识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屏南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屏南县邮电今昔”、“屏南县的坝工建设”、“屏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双溪反击战”、“屏南县工商联”、“老鼠仓杉木纠纷案始末”、“中医师陈大澜”等25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