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古道演变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810
颗粒名称: 屏南古道演变史
分类号: K928.657
页数: 8
页码: 78-85
摘要: 其古道南向可通罗源至闽清等闽中地域,北向古田杉洋经井边、下洋水尾越过天湖山东麓进入屏境的周地、玉洋、北墘、银墙峰、泮地岭、过七里“入当时宁德县西北部19都,向北经降龙观寿兜(今寿山)、上下七房、到前洋、郑家山、过叉溪东进周墩境,接东西向古干道建瓯北部可通闽北。是从龙潭、墘头、跨黄必峰北侧进入古田的45都,均属古田北路恩惠乡的横溪里和新俗里,经前院、际下、梨坪、跨土猫林岔、进溪坪、古下长坋、落棠口过”。
关键词: 屏南县 古道 历史

内容

屏南从出土的15处新石器看,在东周时期就有人类定居。从30多个姓氏族谱考证,均为唐季、五代或两宋的中原汉人南移定居。人们往来于崇山深谷的羊肠鸟道,其后历朝官府征工出资或当地乡绅、善士倡募捐资,局部进行拓宽和铺设石级路面,是为本县古道的形成和发展。
  县乡古道
  一、隶属古田时期
  唐开元二十九年古田建县。古志载:“屏邑僻处古田之一隅,商贾所不到,又多崇山峻岭,大都皆羊肠鸟道”。这一千年中:
  (一)南北走向有二条主要通道:
  其一、靠东部,现今屏南的黛溪乡、熙岭乡全部及甘棠乡、寿山乡的大部隶属古田县东路青田乡的移风里31至34都。其古道南向可通罗源至闽清等闽中地域,北向古田杉洋经井边、下洋水尾越过天湖山东麓进入屏境的周地、玉洋、北墘、银墙峰、泮地岭、过七里“蛇岭”到康里,逾“九曲坡”经文淡岔和险峻的龙井桥、进白玉,跨“垄臂岭”向东出茗园,越门楼岔十五里陡峭险岭,入当时宁德县西北部19都,可通往福安、浙东;向北经降龙观寿兜(今寿山)、上下七房、到前洋、郑家山、过叉溪东进周墩境,可通寿宁、浙南。
  从郑山继北,经宜洋、下潭头,涉白水洋,进政和县东南部,可通浙西、赣东。上七房向西到双溪,接东西向古干道建瓯北部可通闽北。“移风里”的多数村庄,上古田县城古道,是从龙潭、墘头、跨黄必峰北侧进入古田的45都。
  此古道、当时乃军政要道,明《古田县图说》云:“往来于双溪、浙洋之间,夫马供亿,县稍苦之。”古志载:“杉洋宋元设巡检司,明设公馆,亦称“捕盗馆”后为“协防公署”以捕盗通判一员驻守其地,遂将捕馆移置省城,近因张廷希倡乱,复令专守其地”。“明万历17年,26都有贼张廷希弄兵,斋民吴希尧等投奔军门。道府会议下县于双溪地方,另立公馆,置教场,分一同知驻扎其地。”其二、中西部,当今屏南全境除“移风里”外,均属古田北路恩惠乡的横溪里和新俗里,即20——25都(21都仍属古田)和26——29都(30都仍属古田)。其施政主要通道跨长岭进入后,属屏邑的高溪、三保、半圳、上下牛山、过龙江登三十六坡、“披头岭,,经前院、际下、梨坪、跨土猫林岔、进溪坪、古下长坋、落棠口过“剑溪桥”、经龟溪(今贵溪明设铺递)、“长拦桥”、进双溪,过石牛岭经后峭、宜洋、潭头涉白水洋入政和(时为关隶镇,宋真宗时改关隶县)县境。因为受阻于白水洋溪洪,后改越“九岭”(亦称九壁岭),经文山禹溪(即今下村),过矮岭岔进关隶西。
  (二)东西走向有三条通道:
  其一、南侧,即宁德西北部经移风里的忠洋和康里二线汇熙岭(清设塘汛)、岭里(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开办的“游家银坑”官兵百名守之,即在此境)。重石(彩虹)、甘棠、过“横溪里”的前院、龙江(今长桥)、牛山、新厝洋、跨柏源溪、上“飞岭”、经岑洋、“鹫峰岭”(俗呼“台风不过七峰岭”)、下古属21都黄家寮、横坑、到建瓯的榧〓、玉山。
  其二、中北部,有条时称上下府,即闽东北干道西从建瓯的东游、忠溪、越鹫峰山入本县新里俗29都水分头,经锦厦(今岭下)、高安、进双溪、过牛牳石“三十六坡”、横板桥、进28都的洋中,经梅岭(今寿山梅溪)、石塔街(今亭下)、寿山、降龙、新墘、跨牛头岗、下峭岭至门楼岔再下陡坡至宁德莒州金钟渡,与霍童溪水运连接,向北通往浙东。
  其三、北端,还有一条穿过宫洞山脉与鹫峰山连接的东西古要道,西从现建瓯的南山村,翻越青岭(亦称晶峰岭)、经古邑29都2图的畲葛山口的10公里地界进入政和的杨源。
  二、屏南建县初期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屏南立县治于双溪。乾隆元年首任知县沈钟重视道路治修:“九月除道,十月成梁,王政所不废,而修理桥梁道路亦载在律例。故凡入其疆,而道路弗治,桥梁弗修,即可观政治之得失。所以綦重也”。
  以双溪为政治经济中心,沈钟首先辟修南北官道。选择“移风里”与“横溪里”交错的中间地带施行修治,并新设塘汛与铺递,南路由县城南门塘汛总铺,经陇村(塘)、棠口(塘铺)长坋(铺)、甘棠(塘、住外委把总一员)、梅花地(塘、铺)、逾嵩州岭,下古邑嵩州(塘)、官洋(铺)、富达(塘)、寻洋坝(塘、铺)过紫桥至古田县城,全程一百公里(屏境67公里)。由梅花地分道东向梧洋,下“鸡啼岭”、进古邑韦端、大桥、经下祝、雪峰、到侯官、福州,俗称去福州后路。
  屏邑古道,有两大段新改路段,均主要依靠当地乡绅倡捐铺设石块路面,甘棠至嵩州岭长15公里,乃甘棠村监生叶雄声(捐干谷三百石每石折合80公斤),铺石整修;双溪至棠口11公里是龙源(旧称陇村)陆久美、陆景忠等为首募修。
  北路,为减少溪岭险阻,改从长峭隘新辟三十六坡险路,经樟岭、青洋(今深洋)接下村原干道往杨源,至熊山到政和县城,全程80公里(屏境内35公里)。增设青洋塘汛和禹溪隘楼。
  东部,有三条通往宁德县境古道:东北侧,出双溪东门,绕上院岭、经峭顶、郑家山(郑山)、下石髓岩(内穿桃源洞)过叉溪,进入宁境18都的秋坪、礼门(今属周宁),东往穆洋、福安;北上周墩、郑山北面的严家洋(今宜洋)、亦可经北门石牛岭杨坑隘(建有隘楼)。此道至寿宁。过仙路桥往政寿的宫洞、泗桥、宜洋、福安100公里,(本县境内20公里)。
  取代石塔街贸易主干道的是出东门“走马山”,上石佛岭,过七房(塘汛)、经厚福洋(猴洋)、前墘(塘汛)、下门楼隘(建有楼),入宁邑19都莒州、洪口。从猴洋分路走峻峭的八家三界岭,过双陇渡进入宁境后垅。
  东南向,出南门经棠口分路向东过凤墩上际岭、到上际头(塘汛),再直下际头岭,经金造溪,直上“石壁岭”,到前塘、塘后,下四坪店岭,过叉溪桥,上八十墘、经忠洋、玉洋,越“云梯峰”的仙湖隘(今界头隘,明正德间建有隘楼)、进宁德境石堂(屏境65公里)。沈钟《雨中过前塘岭》诗:“一兜云雾里,去去入云层。路从齐腰上,山从仰面看。溪声经雨壮,树色带烟寒。舆隶休言瘁,前村可暂安”!鸦片战争时,知县符兆伦《夜过际头岭》:“一径出云外,穿云山顶行,日斜天色远,秋老树荫轻。薄宦岂天感,险途何日平?西风吹鬓发,信使壮士惊”。
  西部,有四条通往建瓯古道:北侧,出西门沿着“上下府”古干道,从岭下分路向北,经峰顶、下谢教坑(今谢坑)、葛畲,到下山口与青岭旧干道相接。屏境40公里。山口为要冲,设有塘汛,由政建屏三县轮防。
  “上下府”干道,岭下至分水头仍为泥路面,增设分水头塘汛,分水隘建有隘楼(本县境内30公里),至建安城90公里,此干道,自岭下叉溪处新辟经梨洋、苦竹口(今富竹)、东峰到屏南地势最高的主村上楼,与建安(今建瓯)交界,设有塘汛,境内40公里。南面有俗称三十六坡的15华里鸟道,坡内有“白水际”、“纱帽石”、“鸡角石”、有“人与岭高低”之说。
  西南向,自官道溪坪塘向西,经下地,至长桥溪中游的村头,跨座山到里汾溪、跋“猫啼岭”、“白日岭”、下“虎走坡”、进杨厝里(今风林);自古干道龟溪、经仕洋、西村,翻越1400米高的鸡鸣山隘,进坑头、大悲(今大碑),上“啼妈岭”、登灵峰村,入杨厝里,经路下、吾溪、芬院、上秋园、达际下至岭头,翻1220米高程的大凸山进入建安界的上源玉山(屏境内70公里)。杨厝壑、岭头设有塘汛驻外委把总一员。
  三、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古田县平湖成为商业集镇,屏人俗称“上街”。民国二年开办邮务,即经平湖新建的代办所向屏南递送邮件,于是古田至屏南的官道,又恢复立县前的路线,并进行过几次小修整。民国33年(1944年)秋,经屏古两县县长协议(屏南出资二百担糙米),古田钱玉光、陈彬等乡绅捐资。整治长桥至平湖的35里溪道,经过炸滩(30多处),疏浚(浅濑6处)削直。同年11月始航雀船,为屏南第一次有水上客货船运,取名为“行易河”。两年后,因工程草率,暗礁危滩尚存,加之砂石沉木淤塞,无力续修,停止通航。其他道路,春秋两季民间自行修整。
  民国政府,无视民瘼,不问生产,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道路交通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极为严重。如民国22年7月大水,东区路桥圯毁无数,位于叉溪南峭底的双龙桥,长84米,高45米,建于清同治三年,被冲毁后,未能复建。民国23年,本县东南要道的“金造桥”,被际头匪首张云光烧毁,以筏渡运载人货。
  北阀军入闽,北军溃逃时周荫人率部流窜屏南,既烧毁桥亭,又滋长土匪,一时间,“无隘无土匪,无路无劫盗”。“剿共”时期,民团兴起,修碉堡重于修道路。加以国民党毁桥断路,民叹“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时难”。横跨白水洋下游,位于杨坪村水尾刀峭桥,系木拱屋桥,地势险要,清嘉庆22年武举张朝陛等倡建的,民国29年被礼门民团团总魏明珠焚毁,从此通途变绝路。苏区基点村的通道尤为严重。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屏南“破路”,强派民工将全境乡村通道每隔百米,挖个几米、十几米不等的坑,上架几根排木,临时通行,长桥、棠口桥等也得在两端折板搭木,许多要口路亭(如土猫林亭、长桥岭头亭)和泉水凉亭被拆毁。三年解放战争,游击区的村庄桥亭被毁更多,满目疮痍。
  四、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冬,屏南县治由双溪迁长桥,人民政府的民政、建设、财政部门即围绕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恢复老区建设,发动群众全面整修道路交通。先是拨款千余元(新币下同),动员村民义务投工,整治疏浚“行易河”道,翌年三月恢复通航,雀船19艘,运粮支援省城和前线,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国家工作人员出差(公路通车后停航)。接着规定每年从农业税附加中划出专项,由财政部门管理,用于修建道路桥亭。民政部门从社会福利经费中也下发专项补助款。建设部门给以技术指导。1952年洪灾,长桥39堵廊屋桥被冲走12堵,经政府与群众同心协力,半年多时间就复建,还增设了两旁座板和右桥头30级石阶。1954年为整修长桥至双溪的50公里古道及修建道上的24座桥亭,仅民政部门就拨出补助费4万元,如今尚存的际下村后木拱桥和棠口“千乘桥”就是那时修葺的,还新建了在民国时期被兵匪烧毁的要塞——解放亭。
  六十年代起,古道的修理,主要由集体组织社员进行,政府只对重要桥和受灾路段给予重点补助。1965年2月,县人委根据岭下地区每年要运出粮食(含建瓯交界乡村粮)60多万斤,木材6千立方米;群众要求开公路,一时又无力投资的情况,但安嵩线长拦桥至岭下13.6公里河道可供开发,在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3.3万元,以尤溪航道施工队19人为主,本县调派民工78名配合,“重点整治,炸疏结合”,14个险滩炸石方2759立方米,疏捞沙石1688立方米。清理了溪旁草、竹、木,还盖了桥头仓库宿舍楼120平方米,当年八月通航雀船,年节约劳动力成万个工日。
  七十年代后期,尤其八十年代,县乡村来往的古道已为公路、小车道所代替,改变了“抽根烟、走半天”的落后面貌。被代溪深谷阻隔的天峰、康里与往里、淦山,过去是“鸡犬之声相闻,人行一天往来,如今代康、代淦公路通车,赴宴、看戏随去随回”。海拔9百米的白凌水库,建设库区前,人工挑沙要到村下海拔380米的白玉溪、一担沙十个工份叫苦喊累,现在公路一通,一吨沙才一个人一天工资。
  纵使未通机动车辆的山厂小村,古道也多修理成板车路,老少称便。俗称“天下无”的官岭村,古寿公路在它村下,落差达410米的土楼厂,金造桥从左侧通过,以前,后人鼻子碰前人脚跟的摩天岭路已辟为一米多宽的道路和一定斜度的坡道所代替。紧挨叉桥溪边的都坑、龙虎楼小村,往昔男人挑担到海拔430米高的郑洋村,两头装具的挑圈要一长一短,上岭短在前,下岭长在前;如今辟成曲线坡道,可以缓步而行。

知识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屏南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屏南县邮电今昔”、“屏南县的坝工建设”、“屏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双溪反击战”、“屏南县工商联”、“老鼠仓杉木纠纷案始末”、“中医师陈大澜”等2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持繁
责任者
吴宗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