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主要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及危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777
颗粒名称: 屏南县主要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及危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7
页码: 36-42
摘要: 屏南县主要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及危害概括了水灾、寒害、冰雹、风灾等。
关键词: 屏南县 天气 特点

内容

我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富饶的水、热资源,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利也有弊,由于季风的进退季节和强度常有不稳定性,因而带来了天气发展的不平衡性,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给我县的国民经济和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各地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地形复杂,垂直气候明显,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和受灾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在多山的屏南屡见不鲜。我县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暴雨洪涝、寒害、台风及大风、冰雹、旱灾等,但因各年发生次数、受害轻重、影响范围不同,对我县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充分认识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研究和掌握其变化规律,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趋利避害,做到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减少灾害损失。
  一、水灾
  暴雨引起的洪涝是我县重大的灾害天气之一,主要发生在5—6月梅雨季节和7—9月台风雨季。由于暴雨水势凶猛,加之山区地形闭塞、溪河狭窄,容易引发山洪,造成流域性或局部性的洪涝,导致房屋倒塌、桥断路毁、庄稼淹冲等灾害,有时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梅雨季节洪涝的特点:一是季节集中,多发生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这四个节气。群众中流传的“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等谚语,就是洪水常见季节的概括。二是地域稳定。我县棠口溪、金造溪、代溪和柏源溪、长桥溪流域地区常遭洪涝的袭击,大小水灾几乎年年相遇,造成水灾一条线。三是为时持久。暴雨强度大且具有连续性,洪水不是一泻而过,而是连续出现,洪涝次数远比台风雨季为多。
  台风雨季洪涝主要出现在7—9月台风活动期,洪涝的范围虽比梅雨季的小但强度大、过程急、来势猛,加上大风的共同影响,灾害严重。若正值水稻抽穗或黄熟期,水稻减产厉害。我县夏季的主要降水除了靠局部性的雷阵雨外,主要靠台风带来的降水,久旱之时受台风外围影响,可使盛夏炎热的天气得到暂时的缓解,同时适量的台风雨又可解除或缓和旱情。
  暴雨是水灾的主要成因,它常引起局部性洪涝。洪涝灾害的轻重,除与各地地形条件有关外,还与暴雨日数、持续时间、暴雨量大小等有关。我县易涝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柏源溪、长桥溪流域和东部的棠口溪、金造溪、代溪流域。大暴雨造成的洪涝常带来更加严重的灾害。1990年6月1日大暴雨所造成的灾害人民记忆犹新。这次降水从5月31日16点15分开始,至6月1日20点止,过程雨量达222.8毫米。特点是降水时间短、强度大、雨量集中,最大一小时降水量40毫米。6月1日的日雨量达193.9毫米,为有资料记录(1959年)至今强度最大的一次降水。全县11个乡镇普遍受灾,5个乡镇通讯中断,8个乡镇交通中断,城关衔道水深达1.5米,造成全城停水、停电、工厂停产、商店停业、学校停课,各种物资、商品被洪水淹浸、冲失,全县总计损失2348.7万元,其中农业及其基础设施损失1198万元。1987年9月11日受12号台风影响,暴雨成灾。城关最大日雨量达65.7毫米。代溪、熙岭民房倒塌16座,店面、加工厂等倒塌17间,压死2人。水田遭淹,水利、电站被冲,屏南至宁德、福州及至寿山、熙岭、代溪的交通中断。全县估计直接损失981万元。
  二、寒害
  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中,低温寒害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逐年发展,对旱涝的防御能力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大范围的低温寒害,目前尚无有效的防御措施,特别是在耕作制度改革、复种指数提高的情况下,农事季节紧了,寒害的威胁也就相应大了。我县的寒害主要有春寒、六月寒、秋寒(寒露风)、冬寒(冻害)四种。
  (一)春寒
  春天忽晴忽雨乍暖乍寒,天气变化无常。连日阴霾寒冷、雨水绵绵或晴冷干燥、降温急剧的天气,都不利于水稻的播种,往往造成烂种烂秧。春播期的低温阴雨,不仅使早稻遭受损失,也直接影响了当年的农事安排。春寒结束时间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推迟,危害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重。
  在春播期,凡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或以上<12℃,是水稻播种的不利天气;连续三天或以上<10℃的阴雨天气,即会造成烂秧。如1983年3月26日至4月1日城关连续日平均气温<12℃,全县因寒害受灾6595亩,损失产量7万多公斤。1985年3月30日至4月5日,城关持续日平均<12℃,春播受危害,全县烂掉谷种42500公斤。防止烂秧的措施是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只有在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或以上<12℃的晴好天气,才是春播的有利时机。城关地区稳定通过12℃、10℃的平均初日分别为4月14日和4月5日。
  (二)、六月寒
  我县低海拔地区的早稻在6月份进入孕穗期,此时正值我县梅雨季节,雨日多,光照条件差,有时冷空气入侵引起降温,对幼穗的花芽分化和抽穗期的扬花十分不利,常造成危害,称六月寒或梅雨寒。
  早稻孕穗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十分严格,抽穗扬花期遇上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或以上<20℃的低温就会产生严重的不实粒现象,使秕粒显著增多,造成减产。六月寒出现机遇虽然少于春寒,但其危害往往重于春寒。受寒害最严重的是早熟品种。1981年5月12日至6月9日,城关持续日平均气温<20℃,气温之低,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全县双早种植面积8955亩,绝收的有5527亩,其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共损失产量245万公斤。城关地区稳定通过20℃的平均初日为6月17日。
  (三)、秋寒(寒露风)
  夏秋过渡时期,冷空气逐渐南侵,形成低温阴雨或较干燥的偏北风天气,危害晚稻和生育期长的单季稻抽穗扬花,轻则减产,重则绝收。这种天气多发生在寒露节气前后,故称“寒露风”。我县则多发生在白露节气前后。标准是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20℃的初始过程,其标志日期以第一天为准。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来说,危害最大的是寒露风,它是我县水稻产量不稳的重要气候因素。寒露风对水稻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两种天气型:一种是低温阴雨天气,称湿冷型;另一种是晴冷天气,伴有偏北风,称干冷型。
  试验表明,连续三天日平均气温<22℃对抗寒能力较差的籼稻和杂交稻就会造成危害;而<20℃则连耐寒的粳稻也将受到损害。1966年9月13日起,城关持续28天日平均气温<20℃,晚稻严重受损,特别是迟熟的中晚稻基本绝收,大多数社队损失30—40%,有的由余粮变为缺粮,仅甘棠前院大队就回销粮食24000公斤。
  我县各地秋寒出现时间不一,一般海拔每上升100米,出现时间提前4—7天。城关地区稳定通过22℃和20℃的终日平均在8月26日和9月16日。各地应根据当地寒露风出现时间的早稻,选择相应的品种,合理地安排熟制,使抽穗扬花期避过寒露风,确保稳产高产。
  (四)、冬寒(冻害)
  冬季,当北方有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县时,往往使气温剧烈下降,可产生降雪、雨淞(冻雨)或霜和霜冻。强烈的寒潮降温,严重威胁亚热带山地喜温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多年生的经济果林往往毁于一旦,致使牲畜、越冬作物受到冻害。不仅危及农业,也常给工业、军事、交通、通讯以及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据城关资料统计,初霜最早出现在1971年10月14日,终霜最迟出现在1977年4月19日。霜期最长的年份达181天。我县各地无霜期平均在200—250天,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一般大子240天,千米以上山地一般在210天以下。
  长时期的降雪常会形成积雪。城关1975年12月14日积雪深度达32厘米,积雪覆盖了县城全部景物,县内和县外交通全部中断,直至17日才开始逐渐恢复交通。积雪经过十多天才完全融化,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交通、通讯。
  三、冰雹
  我县冰雹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夏季次之。冰雹的特点是范围小,时间短,破坏性大。在全县范围内,大小降雹年年发生,平均一年2—4次,最多年6次。降雹时间短促,一般几分钟到半小时;出现时间多数在午后至傍晚,其次是晚上,早晨及上午出现机会很小。
  我县冰雹活动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县境西部古瓯交界的石塔山系及仙山一带向东南直冲路下、长桥,并波及甘棠、熙岭,此路冰雹约占三分之二。另一路由政和县进入我县北部的岭下、双溪并波及屏城、棠口,此路冰雹约占三分之一。
  雹灾程度与冰雹大小直接有关,大的冰雹不仅危害农作物,也可造成人畜伤亡。我县冰雹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下,5厘米以上机会不多。强大的降雹常伴随大风、暴雨和雷击,更加剧了危害程度。1983年4月11日下午,全县各乡镇均降暴雨或冰雹,路下、屏城、长桥、甘棠及古峰镇受灾较严重,全县受伤8人,打死耕牛1头,受灾损失在221万元以上。据路下乡反映,最大冰雹直径有12厘米,重约1公斤,降雹20分钟。法竹坑村砸坏房屋60座1436间,毁瓦96.3万片;冲毁农田、夏收作物和种子;估计损失6.9万元,平均每户损失900元以上。
  四、风灾
  气象上定义风速》17米/秒(风力〓8级)时为大风。我县风灾主要有三类,即台风影响下的大风,强寒潮过境时的大风。以及雷雨大风。其中以台风袭击下的大风破坏性最大。我县位于鹫峰山脉中段,由于高山阻挡,台风引起的大风己大为减弱,一般都在10级以下。风力虽不及沿海风力,但此时多为农作物临近收获期,仍会造成一定灾害。强寒潮影响下的大风,一般出现在冬半年,由于山脉的阻挡作用,出现大风的次数较少,很少造成明显的危害。雷雨大风多属局部性的现象,范围小、强度弱,次数少,有些年份我县春季也会出现“风包线”过程,短时的强风与冰雹相伴出现,风力可达9—10级,所经之地会造成局部的破坏。
  城关历年平均大风日数仅2.6天,最多年出现5天。一年中以7—9月大风日数为最多,其次是春季。我县历年最大风速出现在1990年9月8日,偏东大风25米/秒,相当10级风力;其次是1966年9月3日西北风24米/秒,相当于9级风力。1990年9月7日,18号台风袭击我县,8日风力达到10级,为历史上所罕见。过程降水量192.8毫米,日最大降水量达77.2毫米。狂风刮走房屋瓦片,刮倒了大量水稻。民房损坏2700座,房屋倒塌砸伤多人,其中重伤3人,洪水淹没了房屋、稻田,冲毁了道路,屏南至福州、宁德交通中断,四个乡镇道路严重毁坏崩塌,不能通车。全县受灾2.4万户10.59人,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此外,我县旱灾虽有一定的危害,但由于降水量充沛,加上山区涵养水源较丰富,偶见的旱象大多出现在秋冬季,影响不显著。

附注

注:我县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年份以及造成的灾害次数较多,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列举。

知识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屏南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屏南县邮电今昔”、“屏南县的坝工建设”、“屏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双溪反击战”、“屏南县工商联”、“老鼠仓杉木纠纷案始末”、“中医师陈大澜”等2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昌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