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屏南县交通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771
颗粒名称: 建国后屏南县交通发展概况
分类号: F512.757
页数: 5
页码: 21-25
摘要: 古屏公路建成通车。境内共有公路557.1公里(含交通部门未检收列养的25公里),民工建勤修建公路总值1452.7万元,本县的公路建设分为三个时期,突击修通省道安嵩线至双溪。后五年停建公路。这一时期有8个乡(镇)所在地和42个行政村通车“从修建省道双深段进而发动群众建筑岭下、路下、寿山边境乡公路,用68万元新建支农公路和以工代赈公路,原称大镇线(古田大桥至政和镇前),县内经厦地、前汾溪、官洋、长桥、高溪至古田交界,3、乡道城关至寿山线。经岭下、谢坑至葛畲全长34.4公里。
关键词: 屏南县 交通 概况

内容

屏南山多岭陡,羊肠山道崎岖弯曲,行旅徒步,运输肩挑,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穷困苦之中。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重视交通事业的发展,取得伟大的成就,从而逐步改变了交通不便和贫穷落后的面貌。
  一、公路建设
  1956年4月10日,古屏公路建成通车,揭开了屏南交通史上的新篇章。至1990年底,境内共有公路557.1公里(含交通部门未检收列养的25公里),小车道204公里,平均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7.9公里,小车道13.9公里,每万人占有公路34.9公里。全县11个乡(镇)所在地于1976年全部通公路,151个行政村通公路的有111个,通小车道的有16个。国家投资公路建设累计709.82万元,民工建勤修建公路总值1452.7万元,里均2.5776万元,户均500元。公路技术标准,据47条505公里路况实地检验,中级公路438.9公里,低级路66.1公里。
  本县的公路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1、创建调整时期(1954—1966),这一时期的前五年,突击修通省道安嵩线至双溪,县道天浙线至代溪,溪东线至新桥。后五年停建公路,调整巩固。溪东线新桥至高溪系1966年续建。这一时期有8个乡(镇)所在地和42个行政村通车。
  2、停顿发展时期(1967—1976),为“文革”时期,机构瘫痪,路建停止。七十年代初,从修建省道双深段进而发动群众建筑岭下、路下、寿山边境乡公路,修通11条路段,长达147.5公里,较前期增建28.5公里,通车行政村增加25个。
  3、整顿、改造、稳步发展时期(1977—1990),这一时期,新建公路290.6公里,比前两个时期的总和多24公里。改造路基22.53公里,铺设水泥路4公里,开小车道50条,长166.5公里。尤其1986年后列入省首批“三、五、八”计划,用68万元新建支农公路和以工代赈公路,还下拨资金103万元改造路基,改善路面,增加设备,从而使本县公路建设全面稳步发展。
  二、现有公路交通线路
  1、省道安嵩线(政和安溪至永泰嵩口),编号13—203,原称大镇线(古田大桥至政和镇前),由南至北贯穿本县境内,全长64公里。本县境内南自梅花地经甘棠等地达县城,向北经棠口、双溪等地至深洋转入政和县界。
  2、县道天浙线,东起宁(德)古(田)线之天湖村,经宁德虎入屏南代溪、熙岭至浙洋与安嵩线交接,全长65.4公里,屏南境内41.1公里。
  溪东线,北起屏南溪坪村,南至古田东华村与玉福线相接,为屏南、周宁经古田至黄田火车站的干道。县内经厦地、前汾溪、官洋、长桥、高溪至古田交界,全长37公里。
  3、乡道城关至寿山线,原称古(下)寿(山)公路,自县城经际头、上培、降龙至寿山,全长38.8公里。
  普边至葛畲线,自双溪镇之普边,经岭下、谢坑至葛畲全长34.4公里。
  前汾溪至岭头线,从前汾溪经路下、五溪、门里转中秋入岭头,全长36公里。普葛线与前岭线为本县重要的林区公路。
  半圳至门里线,从半圳经上坪、柏源至门里与前岭线相接,全长16.5公里。
  4、村级公路乡与乡之间的通车,推动了村级公路的发展,随着民办公助,自建自养层次的逐步提高,形成乡镇公路的网络。本县工程最大而最长的村级公路是:岭下乡的岭楼线,全长18.5公里,经梨洋、富竹、东峰、上楼四个行政村,海拔1167米,为本县西部边境的要道。其次是山峰经大坂到仙山牛场的大山线,全长15.6公里,都在1200至1400米的高山上通过,是本县最高程的西南部边境公路。全县村级公路计42条,总长262.5公里。
  5、专用公路本县有七条,总长26.8公里,都是采用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测建的。其中水电部门专用线,古寿线从上培接线至上培水电站,长1.3公里,于1977年5月通车;前岭线,从三万里接线至百丈际水电站,长1.3公里,于1982年1月竣工。
  林业部门专用线县城至周厝坪5.5公里(1979年10月修通);溪东线,上凤溪接线至下凤溪3.5公里(1977年11月通车);岭头至九仙林场8公里(1988年11月通车)。
  农业畜牧专用线上洋头至溪角洋良种场1.2公里(1982年建成通车);仙山牛场内专线6公里(1982年12月竣工使用)。
  三、公路桥
  本县公路桥建设历经二个阶段:1、临时性木质结构(1955—1965),这一阶段修建公路桥有:古屏、浙代、古长、上仕、古际线上的29座;2、有计划地改造木质桥建设永久性的公路桥(石拱桥和石台石墩钢筋混凝土桥)。经验收列养的24条公路线(段),计有永久性桥梁84座,总长1888米,其中省道安嵩线屏南段13座344.3米;县道二条屏南段16座374.6米。单列项目重点桥梁有:省道安嵩线的长拦桥和甜泉桥;县道天浙线的长征桥和溪东线的新桥;乡道古寿线的单条桥,前岭线的前汾溪桥和半门线的上田桥。
  四、小车道
  小车道,俗称拖拉机路。为路面窄不铺沙石的简易车道,只通行四轮小车、拖拉机、三轮车、板车等。它是公路交通的补充,可通达偏僻小村,适应贫困山区村落分散,以自建自养为主,具有公路雏形便于改建公路。它的建成既便利了山村交通又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发展山区经济起到很大作用。
  村级小车道的发展,始于“五五”计划期间,至1990年全县有小车道59条(不含改建公路),有16个行政村,近百个自然村修通小车道,总长达204公里。
  根据叶持繁、吴宗宁材料整理屏南县1950—1990年征收农业税概况甘久滔农业税(又叫公粮)是国家向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评定的常年应产量及国家规定的税率征收的一种税收。缴纳农业税是农民应尽的光荣义务。也是县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一项来源。
  建国以来,我县的农业税征收,管理都是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工作的。
  1950年10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1950年农业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应征农业税的土地为田、农、荡、果四种

知识出处

屏南文史资料

《屏南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屏南县邮电今昔”、“屏南县的坝工建设”、“屏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双溪反击战”、“屏南县工商联”、“老鼠仓杉木纠纷案始末”、“中医师陈大澜”等2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乃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