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弘扬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古田》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740
颗粒名称:
弘扬篇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0
页码:
153-190
摘要:
弘扬篇概括了从溪山书院到溪山书画院、把笔咏怀研理学、“朱子在古田”学术研讨会记略、朱熹书画院暨诗词楹联研究会成立大会纪实、古迹幸存风貌重展、让朱子文化走进课堂等。
关键词:
古田
朱子
书院
内容
从溪山书院到溪山书画院
溪山书院的历史变迁
古田溪山书院远近闻名,非但是历史悠久,更主要的是圣贤朱熹当年曾在此讲学。溪山书院,位处古田旧城东北两溪交汇处的沙坂上,始建于宋淳化二年(991年)。该书院最初是亭台式建筑,原名“双溪亭”。宋乾道年间,朱熹高足林用中“始拓其宇”,辟为书院。朱熹来古田讲学时,为之书匾“溪山第一”。溪山书院由此而得名。书院前有一小亭,系林用中所建,名曰“欣木亭”。朱熹在溪山书院时,专门写了一首《题林择之欣木亭》的诗:
危亭俯清川,登览自晨暮。
佳哉阳春节,看此隔溪树。
连林争秀发,生意各呈露。
大化本无言,此心谁与晤?
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聊复共徜徉,殊形乃同趣。
溪山书院本就座落在山光水色的溪心小丘之上,风景优美,更有这一圣(朱熹)、一贤(林用中)、一匾(“溪山第一”)、一诗(《题林择之欣木亭》)为之添光加彩,怎能不闻名遐迩?明邑人周于仁的《溪山书院记》可谓述之备矣!不妨抄录如下:县治东北去雉堞外不数武,平地突起冈阜,山势奇郁,下环双溪,四周萦注。宋淳化二年,构亭其上,时英贤之踪未贲,山川亦閟其灵,即有溪山,不过寻常丘壑耳。宝祐(应为“庆元”之误——笔者。)三年,晦翁朱夫子避地至止,始拓其宇,曰“溪山第一”。自是名贤继起,有林蒙谷、林择之、林扩之、蒋康国诸君子亲炙儒宗,教泽之渐渍于玉田者渥矣。地灵人杰,非犹前此之一丘一壑也。至人观化,毫无着迹,拓胸豁眼,有超出于山峙水流之外者,其会心讵易测识哉?于仁生百余年后,想当年模范不可再觏,即以山水形之,其高处突兀嶙峋,如丹梯碧壑,不可攀跻,其洼处溪流潆洄,如沼如沚,错杂不一,而轻鲦出水,游泳于活泼泼地,天机穆然深远也。且巨石盘踞院脚如伏狮,如偃象,峰峦眉列,若屏障然,松篁竹木,四时阳春。折而北,溪流潺湲,逶迤曲折,芦汀绕岸,凫潴翔波,环而东,滉漾如带,源远流长,两溪交汇,名为双剑,环抱渊蓄,至此渺不知其涯际矣。
若夫积雨连朝,绿芜涨岸,云从栋起,水与阶平,渺渺水中央,伊人宛在也。时驾小艇,溯洄其中,不啻海外之神山,可望而不可即。夫天下之胜境奇观,洞心骇目,若匡庐彭蠡、三峡九嶷者,何可胜道,此景果称第一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紫阳讲席,而溪山遂以第一矣。名贤过化,百世闻风,登斯亭也,羹墙不远,其在斯乎?(清·乾隆版《古田县志·学校》)
朱熹逝世后,林用中把溪山书院改为晦庵祠,以奉祀朱熹。后人也把林用中、林允中列入晦庵祠配享,历元迄明,长久不衰。
明嘉靖二十八年,溪山书院被洪水冲毁。许多诗人墨客为之吟叹。
明徐渤诗:
城东遗迹古,传是紫阳祠。
亭废狐狸啸,堂空鸟鹊悲。
西风山寂寂,斜阳草离离。
惟有寒溪水,潺湲似旧时。
明邑令杨德周诗:
郭外祠堂抱远汀,先贤曾此授遗经。
狐狸废址悲无限,燕雀雕梁贺有灵。
到地烟光开罨画,中天日影照丹青。
何时偃武寻清暇,重筑前溪欣木亭。
杨德周在感叹之余,毕竟有心于先贤遗迹。宋崇祯年间,他一手鸠工重建,再展昔日溪山书院遗风。此后,溪山书院几经风雨,几历沧桑,几废几修,直至清同治年间,重修的溪山书院古貌依然、遗风长在,一直保留到1958年。如清徐鲤化在《溪山书院记》中所说:“溪山书院独以紫阳讲学永垂不朽,得非地以人重乎?百世而下登之,山若巍然而弥高,溪若潇然而弥深。”民国版《古田县志》载:溪山书院在县治东北,宋时为紫阳朱夫子讲学之所,颜曰“溪山第一”,至今墨迹犹在。清咸丰翰林院庶吉士邑贤曾光斗为溪山书院大门两旁题联“此地含鸢鱼妙趣,斯人绍孔孟真传”。另外,溪山书院还有碑记等文物数处。
回顾历史,在溪山书院圮于水而成废址时,明林春秀吟诗感叹:
荒墩云是紫阳祠,倾圮年深问始知。
父老眼经门刻字,渔翁亲见水沉碑。
堞云半带秋阴合,林露全匀岚气垂。
念昔感今生怆恨,吾家欣木只残基。
然而,历史记住朱熹圣人,人们留恋溪山书院。于是,溪山书院几次得以毁而重建。当书院又一次废颓之时,清林首达有感而发:“残山剩水沙侵岸,废础颓垣鼠窜藤……吾家欣木亭何在?久失荒基觅未曾。”过了不久,溪山书院就再次得到修复,重现在世人面前。
1958年,古田建水库,整座千年古城淹没湖底,溪山书院随之匿迹,就连那块“溪山第一”石碑也成了殉葬品,多少人为之惋惜!人们希望有朝一日还能重见这块深藏在记忆中念念不忘的历史证物。
世事兴废,似有定数。当历史的脚步迈进新千年之时,溪山书院的遗址旁边,一座古貌新姿、庄严典雅的溪山书画院在翠屏湖的一个小岛上悄然耸立,让人们重又勾起对溪山书院的恋情,重又回味起紫阳过化的那段辉煌历史,当然也从中看到了朱子理学的传承与弘扬。
从书院到书画院
古田是先贤过化之乡,朱子理学历代以来对古田的文化教育影响深远。为了弘扬优秀传统理学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保持全国文化模范县的光荣称号,1999年,时任古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江宋堂发起成立书画院,提议在翠屏湖选址建造一所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气息的书画院。在广泛征求文艺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后,该书画院定名为“溪山书画院”。这是因为朱熹曾在古田溪山书院讲学,还题写了“溪山第一”匾额,以此命名符合办书画院的初衷。
尔后,组建了溪山书画院院委会,当时有江宋堂、黄家祥、郑国淑、胡永玲、余炳炎、郑建凯、江山、黄聿聪、林峰、江柳青等院委组成,江宋堂被推举为主任兼首任院长,聘请江山、杨安细、刘春霄为副院长。院委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选择与溪山书院遗址相邻的翠屏湖后垅头岛作为溪山书画院的院址。大家认为,这样既可以使新建的溪山书画院与消失多年的溪山书院一脉相连,新院旧迹两相呼应,又可以体现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一脉相承,仰先贤以启后昆,继传统而树新风。用江宋堂的话说是:“以古贤为友,与胜迹为邻,得历史之精华,孕时代之新风。”另外,当时选择在溪山书院遗址附近建溪山书画院,还出于弘扬特色品牌文化的考虑。朱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影响中国社会八百多年。朱熹避祸古田期间到处讲学,还在许多地方留下诗文墨迹。朱熹及其理学是古田传统文化的源流,对古田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朱子理学,成为古田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涵,是我县弥足珍贵的古文化资源,溪山书院是这一品牌文化的重要载体。朱熹在溪山书院讲学,题“溪山第一”匾,作《欣木亭》诗,使“溪山书院”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代表古田历史文化水准的响当当品牌。建设溪山书画院,也要让它成为弘扬理学文化的一个基地,成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载体。
建设溪山书画院,得到县委、县政府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将此项工程列入2000年为民办实事的九大项目之一,此举深得人心。因为紫阳过化八百多年来,古田人民受益长久,尤其是溪山书院在人们心目中难以忘怀。作为先贤过化的象征性遗迹——溪山书院,虽沉淹湖底近半个世纪,但留给人们的怀思却时常萦绕古田人心际。溪山书院的旧日风貌及朱子在古田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在古田民间广为传扬。
为了使新建的溪山书画院与古代的溪山书院建筑风格相吻合,同时又具有现代建筑风格,有关技术人员根据院委会的意见,把溪山书画院整个建筑设计得古朴典雅而又堂皇气派。经过院委一班人的周密策划、精心管理、仔细雕琢和艰苦努力,昔日杂草丛生的后垅头岛在短短的两年间变成了翠屏湖景区的一个美丽景点:宽长的石阶、古朴的门墙、端庄的大厅、幽雅的天井、别致的天台,还有那极富传统格调的黑瓦粉墙、琐窗回廊,无不渗透着古文化的内涵。得到此间,既能引人入古雅之境,发思古之幽情,又能使人呼吸到现代文化气息,领略新时代韵味,心旷神怡,妙趣横生。大堂几根柱子和大门两边嵌刻的朱熹墨迹对联,天井上方摹写朱熹笔迹的“溪山第一”横匾、大厅和室内的名人字画及各色有文化品味的装饰,更让人置身书香墨韵之中。院四周,绿树荫荫,翠竹森森,花草丛丛。主楼右侧草坪上的欣木亭、左边的凝翠轩、正前方一字排开的六幢别墅、二百多米长向湖面弯曲延伸的长廊,还有怀城阁、放怀亭以及其它配套建筑,皆以溪山书画院主楼为中心,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古韵新风尽在其中,成为古田文化建设和旅游观光的一个新亮点。
回想当时筹建溪山书画院的过程,真让人感慨万千。1999年夏,古田溪山书画院成立,并及时向县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归属民办非企业单位,从而为溪山书画院的全面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使土地、资金有了着落的载体。
2000年初,县委、县政府把后垅头岛的土地划拨给溪山书画院使用。2000年7月,县计委批准溪山书画院建设工程立项,县建委发放溪山书画院建设工程许可证。随后,溪山书画院主楼破土动工。2001年,院委会通过各种筹资渠道,包括引导群众投资办文化事业,动员有识之士资助溪山书画院建设,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经费方面的支持等,使得许多配套工程逐步落实,绿化、美化也随即跟上,溪山书画院整体布局日臻完善。经过两年多紧张施工,溪山书画院第一期工程于2002年5月1日基本完成并投入试运营。
在建设和管理溪山书画院过程中,我有三点切身体会:一是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必须走“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的新路子。当时以宣传部牵头,各有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他们提出的思路举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因而得到社会力量的响应。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引资300多万元,主建筑及各项配套设施才得以逐步完善。建设溪山书画院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引导群众办文化,办好文化为群众”是发展文化事业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完全符合当前中央对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所提出的要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完善和宣传推广。
二是建立合理机制是建好溪山书画院并使之日益完善和正常运转的关键。在社会力量参与中创造一个“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利益明白”的科学运行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明晰产权,采取按比例分成和分块承包的方式运营,形成一个各方利益共同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溪山书画院的品牌吸引游人,以经营文化旅游的收入分成用于偿还建设债务和维持书画院的正常运转。纵然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投资者没有完全得到应有的回报,但他们各自承担了风险,没有成为政府的包袱。
三是干事业要有一股热情和干劲。溪山书画院创办初期,没有一分钱,只有一颗心,那就是对事业的追求,对文化的执著。院委会一班人就是怀着这样一种赤诚的心情艰难起步的。当时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但他们没有向财政伸手,而是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厚着脸皮,磨破嘴皮向上、向外争取到186万元资金。为了节省开支,少花钱多办事,他们对工程的设计、发包、装修、购料、验收等各个环节都精打细算,反复推敲。院委会一班人不计报酬,齐心协力拼命干,经常加班加点,风里来雨里去,轮流施工、监工,并多次带领家属到工地一起参加劳动,有的甚至把自家的门板、门窗、石桌等无偿拿出来。如不是我亲历亲为,这些感人的举动确实难以置信。我想,这大概也是古田文化人干事业,知古田、爱古田、建古田拳拳之心的表现。
兴办溪山书画院意义重大。一是溪山书画院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基地。溪山书画院建成以来,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办了十几次高水平的文化讲座、笔会和书画展览,还举办了“朱子在古田”学术研讨会。许多知名文人学者、书画家莅临书画院开展各种活动。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应邀题写了“溪山书画”字幅,大大提高了溪山书画院的知名度。二是促进了翠屏湖的旅游开发。县委、县政府开发翠屏湖旅游的构想由来已久,溪山书画院为此带了好头,使得翠屏湖旅游全面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开发翠屏湖旅游业筑巢引凤。三是成为古田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鉴于溪山书画院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文化品位、历史渊源等诸多条件优越,为古田的形象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线,不少到过古田的高层领导和文化名人以及回乡省亲的海外乡贤,都喜欢到溪山书画院,参观游览,休闲度假,聚会议事,创作书画,各展其才,各尽其兴。
[=此处为插图(放怀亭)=]我不能不说,这是院委会一班人和投资者对古田文化和旅游事业的贡献。
今天的溪山书画院与当年的溪山书院,在建筑风格、座落位置上都有吻合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历史的记载中,后者则展现在古田人民的现实生活中。二者都为弘扬朱子理学文化、发展文化旅游起到重要作用。在古田文化史册上,有溪山书院的辉煌一页,也会有溪山书画院的光辉一页。
我有幸作为一名院委,参与了溪山书画院建设的全过程,受益匪浅。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感触良多。夜阑人静之时,漫步长廊,感受清风阵阵、波光粼粼,品味黑瓦粉墙、亭台楼阁,顿感景致绝伦,如梦如幻。几年间,荒岛变成美境,怎不令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我为有限的生命能融入文化的传承之中而自豪。我为江宋堂同志的眼光、谋略、精神而折服。我为院委们精诚合作和无私奉献而感动。我为当初没有尽更大力、没能做更多的事而遗憾。当然,我更为溪山书画院明天更美好而期待。
(作者系古田县委宣传部副主任科员、理论科科长)
把笔咏怀研理学——魁龙书院弘扬朱熹文化活动侧记
1995年5月28日清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翁惠文带领一批人来到西山村魁龙书院,要在这里举行笔会,探讨朱子思想及其对古田文化的深远影响。走进书院,大厅正中墙壁上是一幅朱熹画像,厅堂两旁楣额上是朱熹亲书的“鸢飞”、“鱼跃”四个大字。
县政协副主席李扬强、原县人大副主任苏孝思、县文化局长苏桂杰、县国税局干部谢德优等人谈笑风生,指点着两旁厢房朱熹当年讲学的教室,趣说当年朱老夫子为西山村大门定方向、以路石形象勾勒“玄妙”二字的轶事。
此时,书院内的几张方桌已聚拢了古田文化界、湖滨乡、西山村的好多知名人士。宣传部副部长黄家祥向大家介绍了在场的各界人士。人们注意到参加这次笔会的人中有年达七旬、精神矍铄的老先生,也有面临紧张初考,目光中闪耀童稚神情的小学生。这让在座的一些人心头无端生出王羲之《兰亭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名句来了。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初夏时分,县委宣传部要在这里研讨朱熹理学,古田的书画家们,是否也将在把笔咏怀、心手交畅之间,书写出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呢?两张方桌一拼,文房四宝一摆,几位古田书画知名人士神凝气静之间开始挥毫泼墨起来了。书坛新秀黄祖湖书写的是朱熹宋熙五年孟春对镜写真“题以自警”的格言“从容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
一中离休教师赖再则在心谐自然、神端气闲之间,“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八字已翩然出现在宣纸上。旁人为他似不经意,任笔墨行草飞蛇、飘逸自如的书法艺术连声叫好。
而于厅前作画的朱大鹏老师此刻也于淋漓涂抹之间画完了温润闲雅的水仙墨竹,苏孝思先生正题写“双亲图”字款,也引得众人围观。
县党研室曾彧的“紫阳遗风”,让人于点画腾挪、急缓张驰之中感受到其刚劲中有厚实,顿挫中见柔丝的情趣。一小学生江羽的书法作品则于简约而单纯的黑白格局里,透现古田书法界的未来。而黄祖湖的儿子黄荣嵘画出的“硕果”图,颇得其父之法,于墨色浓淡之间凸现枇杷的形象,惹人喜爱。
县政协杨安细书写的“魁龙”等字,于平正中显示内劲,从容中溢出精神,意象雅静而超然。许多人站在他身边聆听他娓娓叙谈其师承汉魏、魏晋、唐宋之笔意,不断追求的学书历程,益发感受到他的书法作品恭谨古朴之间刀锋峻厉的笔力。
其间最活跃的人是报道组的李鸿驰了。时而手持照相机,抢拍人头攒动、争相观赏的镜头;时而泼墨挥毫,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的笔意透纸而出,其书法有淋漓的凝重,还有清丽的圆润。兴之所至,他竟拈起一小块布条,洋洋洒洒书写,颇有摇风弄雨、拂尘洒露之清韵,墨势展示的是悠长往复的韵律。
越到后来,几位书画人士兴致越高,铺开宣纸,迤逦书写。线条的跌宕转折,墨色的枯湿浓淡,无不透出满纸的清幽淡远之意,让人领略到他们彼此的情感和胸襟,引得湖滨乡党委副书记雷雅群也跃跃欲试,挥毫书写起来了。而县委办林远标书写的“书院群贤至、西山翰墨香”,很富抒情之节律,从内容到形式都弥漫、荡漾着悠闲清朗之墨意,有如音乐中的旋律让人沉醉。书墨挥洒之间,朱子的思想也在人们心中激荡。
下午,翁惠文部长召集大家探讨朱熹思想,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文化界人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述朱熹当年为避“伪学”之难入古讲学,先后来到魁龙、溪山、蓝田等书院传授理学思想以及“先贤过化”留在古田的诸多遗址、书法墨迹,还有理学传授民间对古田文化的重大影响。他们还就如何保护现存的几座书院、兴办“朱熹陈列室”、引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许多设想,尤其是对如何将魁龙书院办成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宣传文化阵地作了规划。
当众人乘兴而归时,魁龙书院已是浸沉在晚霞的灿烂之中了。
(作者系古田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
为进一步弘扬朱子理学文化,搜集、整理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古田活动的史料,挖掘古田朱子文化的内涵,2003年9月19日,“朱子在古田”学术研讨会在古田溪山书画院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古田县委宣传部主办,古田县文联和溪山书画院联合承办。
为办好此次研讨会,县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召开“朱子在古田”研讨会的通知》,并通过《古田报》向县内外社会各界征集论文或文物,论证朱熹在古田的活动情况。当时列出向社会征集的具体内容包括七个方面:1、朱熹在古田活动的时间。
2、朱熹在古田活动的地点。
3、朱熹在古田讲学情况。
4、朱熹在古田留下的诗文墨宝。
5、朱熹在古田的弟子门人的情况。
6、朱熹在古田的民间传说。
7、朱子理学对古田的影响和贡献。同时还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参加。
时任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现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照南,宁德市文联常务副主席陈浩志,中共古田县委副书记傅健,古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书画院院长江宋堂及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游友基、市方志委的施景西先生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本县的研讨人员2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傅健副书记对我县县情作了简要介绍,市文联陈浩志副主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与会专家学者交流论文20多篇,主要有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游友基的《朱熹在古田的讲学活动》;县国税局谢德优的《评朱熹关于“恢复”的言论》;县政协副主席李扬强的《朱熹与蓝田书院》;古田聋哑学校校长、溪山书画院副院长江山的《朱熹和他的古田门人》;县政协办分发了有关朱子文化内容的文史资料。
省社科联副主席马照南在会上作了总结性讲话。关于朱子有没有在古田讲学的问题,他总结了四句话,说自己“曾到过古田的几个文化名村古镇,朱子在古田讲学这段事实‘史书有记载,民间有流传,诗文有遗迹,影响至今在’。朱子在古田传道授业,培养了大批弟子,留下不少诗文墨宝,对古田的教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研究朱子,对今天的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他的意思是说,朱子有无避难古田已经明摆着,但学术上允许百家齐鸣,我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与人争论,因为停留在争论上没有用,关键要弘扬它的精神。关于“史书有记载”,他进一步解释道,记载朱熹迁寓古田的史志就有民国版的《古田县志》、乾隆版的《古田县志》以及比乾隆版早近二百年的明万历版的《古田县志》,还有众多的族谱,不相信史书,还相信什么?他说:“明万历版《古田县志·人物志·寓贤》记载:‘宋朱熹,字仲晦,新安人。庆元间韩侂胄禁伪学游寓古田……’记载很清楚,古田县外的史志记载也很多,所以不用争论。”关于“民间有流传”,他认为民间流传这么广,一定有根据,如无事实,不会历经几百年而口传到今,像“朱子一日教九斋”的传说在古田已家喻户晓。关于“诗文有遗迹”,他引用了朱熹在古田写的《水口行舟》、《题欣木亭》等几首诗,列举了他所知晓的古田境内的朱熹遗址,说到了“蓝田书院”石刻以及至今还保存较好的魁龙书院,特别提到1958年淹没于湖底而今在原址附近复建的溪山书画院。关于“影响至今在”,他说朱子及其理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古田也因朱子迁寓而成为先贤过化之乡,历代人才辈出。他说,古田县文联、溪山书画院召开“朱子在古田”研讨会很有意义,是弘扬朱子文化的有力举措。他还高度赞扬溪山书画院的建设,认为这是弘扬朱子文化的实际行动。最后,马照南同志还提出四点意见:1、对于朱子在古田,可进一步从史料(家谱、朱子弟子等方面)、遗迹、传说中搜集朱子在古田的资料,寻找佐证,以形成铁证,并进一步开展一些文化创作活动。
2、应重视古田的食用菌、库区、宗教、民俗、理学五种文化的研究,扩大影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建议建设“朱子园”、“圆瑛园”,扩大朱子文化规模,做好、做足圆瑛法师文章,以文化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4、建议成立朱子研究会。
这次研讨会的策划人江宋堂同志在研讨会总结讲话中,对举办这次研讨会的动因作了阐述,指出其主要背景是鉴于溪山书画院已初具规模,有待于举办更多象“朱子在古田”这样的文化活动,实现创办书画院的初衷。他概括了这次研讨会形成的四点共识:1、朱子曾在古田溪山、蓝田、螺峰等许多书院传道讲学;2、朱子在古田有一大批得意的门生、弟子;3、朱子在古田留下了一批珍贵的诗文墨宝;4、朱子对古田的文化、社会影响深远。
研讨会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秘书长胡永玲主持。会上分发了装订成册的《“朱子在古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收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游友基的《朱熹在古田的讲学活动》等文章24篇。
朱熹书画院暨诗词楹联 研究会成立大会纪实
2005年12月23日,朱熹书画院、朱熹诗词楹联研究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和筹备,在“环列诸山道远青,当年夫子(朱熹)日谈经”的古田大东隆重召开成立大会。应邀出席会议的有朱熹后裔、福建省民盟画家协会会长朱文铸,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楹联学会会长陈健,常务副会长卓冰清,副秘书长许剑锋,宁德市文联主席黄家增,宁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阮宪镇,宁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锋和古田县政府、政协、宣传部、文联、各乡镇领导以及与会代表一百多人。大家聚集在修葺壮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鹤山黄氏宗祠共商成立盛事。
会议由朱熹书画院、诗联研究会筹备组副组长江山主持。首先由中共鹤塘镇党委书记魏鼎致欢迎词,后由我代表筹备组向大会作关于筹备工作的汇报,由中共古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胡永玲和宁德市美术家协会副会长华锋分别宣读成立批文,并通过了章程。接着由朱文铸、陈健、阮宪镇、李扬强等先生作指导讲话,他们对书画院和诗联研究会的成立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寄以殷切的希望。
会议选出了江宋堂(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古田县政协主席)为院长兼会长,黄传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为常务副院长兼常务副会长,江山(溪山书画院院长)、张桂宋(中国楹联报、书法导报等报记者)为副院长兼副会长,黄聿银(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为秘书长,还有常务理事11人组成了领导班子,并聘请了书画界、楹联界的专家学者马萧萧、孟繁景、权希军、陈键、朱文铸、黄致宏及县、镇领导郑安思、肖泽敏、魏鼎、李黄慧等为顾问,聘请了卓冰清、黄家增、李辉、阮宪镇、朱仕爵、许剑锋、华锋及本地贤达之士为名誉顾问。
会上,江宋堂就朱熹书画院和诗联研究会成立的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及今后工作意见等作了精要的指导和安排。他说,朱熹晚年避难古田,讲学于古田溪山书院、蓝田书院等多个书院。由于朱熹的老师李侗祖籍地在古田杉洋,朱熹的女婿黄干曾在古田办学,且到蓝田书院讲学,所以古田大东成为朱熹在古田的主要讲学活动地。“朱子一日教九斋”的故事在大东地区广为流传。这里至今仍保持崇尚理学文化的传统,因而把院址选在朱熹晚年在闽东的主要讲学地——古田大东。他指出,朱熹书画院和朱熹诗词楹联学会的成立,是闽东弘扬朱子优秀传统文化和古田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举措,将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净化乡风民情,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发挥应有作用。他要求刚成立的机构,首先,要坚持低调起步,高位运行的方针,从零开始,选择有条件、有可能、有特色、有重点的某些方面开展一二项重要活动。其二,要致力于理学文化的研究,收集整理朱熹在闽东、在古田活动的有关史料,开展学术研讨,学习和探索朱熹书法,诗词楹联等艺术特色,以促进书画院和诗联学会的工作。其三,面向群众,面向基层,一年举办一二次艺术培训班,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其四,力求提高,争取一年办一二次较高水平的笔会并尽可能举办大型书画展览和出版诗词楹联专辑。其五,创办院刊“朱子艺苑”,及时反馈活动情况,介绍相关作品和学术信息,促进交流。其六,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创建安定祥和的文化氛围,为地方三个文明建设出力。他希望大家不负众望,全心全意把朱熹书画院和诗联研究会办得成功。
随后,由朱文铸、陈健二位顾问为朱熹书画院(权希军题写)、朱熹诗词楹联研究会(马萧萧题写)挂牌揭彩。
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福建省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古田广电局记者,他们进行了现场采访并把拍摄的实况在电视台播放;并有《中国美术报》、《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楹联报》、《华夏诗联书画》、《八闽联讯》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导。会上还收到宁夏、安徽、湖北、四川、湖南、甘肃、江苏、重庆、石家庄、合肥、湘潭等省市楹联学会以及许多书画家、诗人的数十副贺作。
会后,与会人员集中在鹤塘镇政府办公大楼前合影留念。下午,与会书画家和诗人在鹤塘黄氏宗祠大厅举行笔会。陈健顾问吟七绝一首:“鹤塘岁暮凤林行,久仰先贤过化名。一曲文心来古镇,千秋盛会涌诗情。”卓冰清副会长写了“朱子遗风满壁诗词构国粹,文坛溢彩一堂契友铸联魂”对联。朱文铸顾问画了国画《铁树万年》图。华锋老师画了《寒梅傲雪》图。阮宪镇老师为陈健教授七绝而挥笔作书。他们为书画院暨诗联研究会的成立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到会代表无不激情奋发,沐浴在艺术的春风里。这又为这次盛会的圆满成功增添了隽永的诗情画意。
古迹幸存 风貌重展
朱子理学历代以来对古田的文化教育影响极其深远。先贤过化的遗迹,当然地也被后人视为至宝。据古田县志等史籍记载,朱熹当年在古田讲学过的书院不下十个。然而到解放后仅存三个。遗憾的是,旧城的溪山书院又于1958年淹没湖底,杉洋的蓝田书院也于1976年毁于火,如今只剩下魁龙书院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被保存下来。
魁龙书院始建于宋代,清代光绪年间重修。书院讲学制度衰微之后,古书院多变为奉祀先哲的祠庙。魁龙书院也被辟为先贤祠奉祀朱熹,历代祭祀活动从不间断,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魁龙书院建在西山村,西山村又是朱熹得意门人林用中、林允中兄弟的家乡,因此西山村林氏后人代代都对这座书院呵护有加。虽然经历了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和1966年以后的“文革”破“四旧”,院内部分物品被毁,但整座书院还是被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使书院不至于荒废,西山村把它做为村老人协会办公地点和活动场所,派有专人看护,村里还对书院进行过几次维修。书院内设有朱熹陈列室和藏书室,供人参观。1995年,县委宣传部还在这里举办过大型的朱子理学研讨会。
魁龙书院列为县级重点文物被较为完好的保存下来,西山村干群功不可没。
新世纪之交,古田县委宣传部为发展先进文化,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朱子理学的发掘和弘扬。做为理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古迹魁龙书院,因年湮代久,破旧现象较严重,难以展现古书院的风貌。宣传部领导在视察了魁龙书院后,决心要把魁龙书院作为今后研究朱子理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载体,当即为之筹款一万元,对书院破损之处包括椽瓦墙面等进行维修,并要求对院内藏书房和展览室加以整理和保护。同时,在院内大厅的木柱上配以仿古黑漆金字覆竹楹联,大门边也嵌上石刻对联,使整个书院显得古雅而有文化品味。对联内容通过征联的形式,进行了认真的筛选。书院大厅正面的对联是借用古代联句:“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如此大气的联句挂在朱熹这位圣人讲学过的书院中恰到好处。大厅两旁大柱上的联句为“紫阳过化延一脉,白鹿薪传有二林”。“紫阳”是朱熹的号。朱熹在古田魁龙书院等处讲学,可谓理学真源一脉长存。“白鹿”指白鹿洞书院。朱熹曾带领高足林用中到江西重兴白鹿洞书院,在此创立了书院教育的独特体制。由朱熹一手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教条》、《教规》、《学规》被视为古代书院管理的规范。这些条规必然也被延用到古田各书院中去。林用中、林允中兄弟是西山村人,其家就在离魁龙书院数步之处。朱熹在魁龙书院讲学,当然有林氏两兄弟随之左右。林用中、林允中兄弟是朱子理学在古田的最忠实和最主要的传人。因此,此联对魁龙书院来说,显得贴切。门联一副“魁星垂处群星灿,龙象生时万象新”。嵌入“魁龙”二字,冠之联首。魁星原指北斗第一星,后亦指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此处借指朱熹。朱熹遇难避地古田,如大星垂野,必有群星拱卫。他在此地讲学,必定培养出一批有出息的人才来。“龙象”借指书院座落的地理形胜。地灵出人杰,地也因人杰而更灵。圣迹履临,龙象呈现,又必能呈现万派新气象。
如今的魁龙书院,象一位历史的老者默立在世人面前。因饱经沧桑而显得几分苍老,因幸存于世而重展几分风貌,也因时人对传统文化的缺失而产生几分慨叹。然而,毕竟有人记起它,努力让它曾经有过的辉煌不再被湮没,并且让它发扬光大。
当然,做为朱子理学的宝贵遗产,单靠西山村来保护,显然是不够的。目前,由于来这里休闲活动的人太多太杂,不利于文物保护,西山村曾动议把老人活动地点搬到对面的双义祠去,这将是一个好举措。最近发现,魁龙书院后墙整体向外倾斜,后厅的椽瓦也破损严重,亟待维修。院内不少地方包括朱熹陈列室、藏书室等也待重新修整,周边环境也有待改观。西山村干群反映的这些问题,期盼有关部门能予以解决。魁龙书院毕竟是全县人民的珍贵古迹。
让朱子文化走进课堂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田这片沃土上得以传承和弘扬,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很有必要。朱子理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田是先贤过化之乡,朱子理学在古田源远流长,影响深刻,把朱熹在古田的讲学情况及其理学的知识介绍给青少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基于这种认识,古田县教育局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方课程的要求,充分挖掘、利用朱子文化在古田的文史资料和点滴资源,于2004年初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儒学大师朱熹在古田》的地方教材,编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古田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地方教材——《阅读古田》第三单元第1课。据统计,从2004年开发此课程至今,全县共有45位教师接受了《儒学大师朱熹在古田》这一课题的教学任务,已有两万多名中小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儒学大师朱熹在古田》的学习、讨论和探究。有的在课堂上聆听老师的讲解,有的在课外查找有关朱熹的资料,有的到朱熹讲学过的魁龙书院参观,有的深入民间寻找朱熹在古田讲学活动的蛛丝马迹……由于朱熹曾经在古田讲学,历代古田人深受朱子文化的熏陶,更因为朱熹为古田留下许多的古迹文物、历史资料、诗文墨迹以及故事传说,古田人民对朱熹其人其事、其文其学都有着特别的兴趣。因此,许多学生家长对《儒学大师朱熹在古田》这一地方教材也爱不释手。他们不但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教材,还利用假期带领孩子亲临古书院、古祠堂去感受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弘扬这种文化。古田县教育局为了进一步了解、探讨和交流各校开设《儒学大师朱熹在古田》这个课程的教学经验,于2005年9月召开了《儒学大师朱熹在古田》地方课程教学研讨会。会上,编者介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及使用建议,五十几位与会者还分别在古田七中和古田一小现场听课,共同探讨地方课程的教学。古田县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曾两度组织全县历史老师参观魁龙书院、蓝田书院遗址等朱熹在古田讲学的有关古迹,探讨如何在乡土历史教学中突出朱子文化的内容。之后,古田一中、古田十二中、杉洋中心小学等学校都将朱子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走进课堂。总之,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两种载体,使朱子文化进课堂,进校园,渗透到许多青少年心中,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古田民间对朱熹的纪念活动
朱熹于宋光宗庆元五年(1199年)春,离开古田,辗转讲学于宁德、福安、霞浦、福鼎等地,同年秋返回建阳考亭。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初九,一代理学大师病逝。
朱熹在古田的门人林用中(择之)、林允中(扩之)、余偶、余范等十余人闻悉噩耗,纷纷赶往建阳考亭吊丧、守灵,直到十一月,朱熹灵柩安葬后,他们才返回古田。为了表达对恩师的缅怀,庆元七年,林用中将溪山书院改建为晦庵祠,祠中塑朱熹像及木主,每年逢朱熹忌日他都率门生前往祭祀。开禧年间(1205—1207年)林用中逝世。邑人葬其于翠屏山下,并祀之于溪山晦庵祠。清·乾隆版《古田县志·学校》有一篇明朝古田人余文龙所作的《新建先贤祠记》:“在宋晦庵朱文公值禁伪学时,游寓古田,讲学于县治之北,有书院匾额曰‘溪山第一’,邑人从游,实繁俊彦,而林氏择之、扩之,伯仲乃其高弟。后即书院为祠,二林配焉,历元迄明,有常享。嘉靖间,溪流大涨,书院因圯,士民叹惜……于是以文公祠址不堪营建,乃改卜城西文昌祠之左故射圃地……为堂五楹,龛主文公,配及二林,从其旧也……仍置田若干亩,备祭品,详定典仪,著为令。”清朝古田教谕程尹起在其所作的《北台朱文公祠碑记》中详细记载:“玉田关西之有朱公祠,由来旧矣。祠后有堂,为诸生聚会讲课之所。当时人文炳蔚,弦诵不衰,邑人士至今铎乐道之。迨兵燹以来,祠殿已墟四十载,虽春秋祀事尚肇举于荆榛瓦砾之场,以志不忘……高生南一慨,念先畴早有兴复之志,率诸同志鸠金重建,而请立碑。”清·乾隆版《古田县志·学校》志先贤祠“在县治西门外。紫阳朱子昔曾游寓古田……名贤过化,千载遐思,邑人建祠于城北溪山之畔,立像祀之清嘉靖年间圯于水。万历三十一年,令王继祀,俭俸续修复原祠。又以祠滨水浒,不能无泛溢之虞,改创于城西射圃隙地。……中祀朱子,左右列祀其门人林择之、扩之及乡贤张学士翠屏、罗方伯檗山,额其堂曰‘真儒芳躅’,仍以清出郑宏卿、高国香等隐田共三十九亩,岁征租银,以充春秋祭典。”县志中的这些文字确切地记载了古田县城为朱熹设祠、塑像,每年春秋祭祠不断的情况。
宋庆元六年十一月,余偶料理完朱熹丧事从建阳考亭回到杉洋后,他主持在蓝田书院大厅后建一享堂,塑朱熹像在神座上,原蓝田书院所置学田抽十余亩充作祭田,春(三月初九)、秋(九月十日)祭祀。魁龙书院也被辟为先贤祠,大厅立朱熹像,春秋两祭直到民国,至今西山村老辈人犹记当年祭祠情景。古田县内其余几所书院,也都塑朱熹像,或设祠,朱熹曾经涉足的一些村居也纷纷建祠庙,并配以康太保以祀。古田民间对朱熹的纪念活动延续不断。
随着时代的变迁,溪山书院,蓝田书院,兴贤祠等或因水圯,或因战火,时有毁废,然而,因古田民间对朱熹的敬重与怀念,很快均被修复,重新开展祭祀朱熹的活动。
蓝田书院于清朝乾隆四十七年按原样重建,清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又多次重修,并恢复祭祀朱熹的活动。解放初期,开展“土改”,蓝田书院的学田、祭田被充公,1958年蓝田书院被借用为杉洋农业中学校舍,祭祀活动停止。“文革”中蓝田书院又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被焚毁。
位于县城的溪山书院,在明万历三十一年重建之后,清代又屡次重修,民国后曾辟为小学校舍,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曾在此建雕堡,挖战壕。1952年古田县城被洪水淹没时,大水曾淹到溪山书院下廊。1953因建古田溪水电站水库被拆。1980年之后,原古田旧城一保部分群众为纪念朱熹,在高头岭梅仙亭附近复建太保庙,纪念朱熹与太保,1999年因修建公路需要,移迁到附近,重建朱熹纪念祠,2001年峻工落成。每年春(正月初十)秋(九月十五)开展祭祀朱熹活动。据主持祭祀活动的戴有森等旧城一保老移民回忆说,他们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祭祀朱熹的活动,没有繁琐的礼节,没有奢侈的供品,只在朱熹的像前案桌上摆上清茶三盏,鲜花一束,麦烧即麦饭一碟(小麦与糯米按7∶3比例磨成的粉)红糖一小块,蔬菜一碗,老辈人在朱熹像前给年幼者,讲讲朱熹的故事,有的人在朱熹像前许个心愿。中午吃祭祀饭时,必定要上一道麦烧,好让后代记住朱熹甘守清贫,弘扬理学的高尚品德。
知识出处
《朱子与古田》
本书从侧面反映朱熹的理学思想、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哲学观点、文学风采和书法艺术。全书共分为四篇,包括:史迹篇、文摘篇、传说篇、弘扬篇及后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