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朱熹生前最后一自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古田》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709
颗粒名称: “茶仙”——朱熹生前最后一自号
分类号: K825.1
页数: 3
页码: 96-98
摘要: 朱熹一生自号不下30个,因其时朱熹正在避难中,蓝田书院在杉洋北门外……距书院左边数武有聚星台“相传宋韩侂胄禁‘伪学’时。晦翁尝潜居此处……其右边数武有一池,《县志》中有关朱熹自署,我们曾据此造访蓝田书院。朱熹之所以会到此地并留下此墨宝,朱熹避地古田。朱熹于孜孜矻矻的讲学著述之暇,常在书院周围游览。石林中有个古洞,天上皓月云影倒映其间,门人告诉朱熹这就是著名的”古洞留云”朱熹对此地景物赞不绝口”他鸠工从书院至天池铺了一条石路。每天课余或月夜便携其高足到洞顶巨石上品茗论文。
关键词: 朱熹 古田 “茶仙”

内容

朱熹一生自号不下30个,其中“茶仙”取于庆元三至四年间,为其生前最后的一个自号。因其时朱熹正在避难中,故在其撰著中未提及它,其亲友门人亦讳莫如深,以至自宋迄清未为人知。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当时的古田县长黄澄渊主修了《古田县志》,始在“学校”门载云:“蓝田书院在杉洋北门外……距书院左边数武有聚星台。相传宋韩侂胄禁‘伪学’时,晦翁尝潜居此处……其右边数武有一池,名引月池,晦翁书‘引月’二字,惟署名‘茶仙’。其池无论春冬,月初出时,即照此池,故名曰引月。”由于该县志成书很晚,又由于此题镌位于偏僻山陬,很少有人前往考察,故知者亦甚寥。
  《县志》中有关朱熹自署“茶仙”的记载言之有据。十多年前,我们曾据此造访蓝田书院,终在其西侧石竹湾中的“天池”崖壁上,觅到此题镌。虽经近800年风雨侵蚀,仍字迹清晰,濡墨如新。朱熹之所以会到此地并留下此墨宝,这与《县志》中所提及的“庆元党禁”密切相关。
  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朱熹避地古田,在古田蓝田书院讲学。朱熹于孜孜矻矻的讲学著述之暇,常在书院周围游览。一次,他偕门人漫步至院西的石竹湾中时,但见怪石林立,摹形拟态惟妙惟肖。石林中有个古洞,其深似不可测,洞顶有块巨石平坦如砥。距洞数武之外,有一天然泉水池,池底清泉缓涌,涟漪轻荡,天上皓月云影倒映其间,构成一幅“上下同此澄澈”的境界。门人告诉朱熹这就是著名的“蓝田八景”中的“古洞留云”和“天池引月”二景①。朱熹对此地景物赞不绝口。不久,他鸠工从书院至天池铺了一条石路,每天课余或月夜便携其高足到洞顶巨石上品茗论文②。早在唐末,杉洋与宁德交界处的天山就盛产绿茶③。此茶气味芳芬,近似珠兰花的鲜爽;味道醇浓,犹如鲜橄榄之回甘;汤色碧绿,与匀嫩鲜翠的叶底相辉映;叶肉肥厚,冲泡三、四次醇香犹在,故素以香高、味浓、色翠、耐泡而称著。(按:直至18世纪后期,“天山芽茶”仍被列为贡品。)待大家坐定后,朱熹就嘱人汲来天池中的冽泉煮沸,师徒们边细细品啜香茶,边谈经论道,倍觉齿颊生津,心旷神怡。这种“茶宴”每每要至夜半才尽兴方休,一时蔚为风气。
  引月池上朱熹题镌的由来是与此池的自然胜景和上述茶宴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朱熹一生酷爱游览名山佳川,且好题字以纪游。他既为此池周围的景物所倾倒,兴之所至,挥毫为之题字是很自然的。至于自署“茶仙”也自有其缘由。“仙”者是喻超出凡俗、排除尘扰之人。朱熹一生嗜茶成癖,常以茶怡神养性。他在崇安五夫里武夷山生活的40年中,最喜荟集名士、斗茗论文。直至60岁知漳州时,还在百草亭中躬耕茶园,推广武夷岩茶,“耘且食之”,并以荷宴客。他以荷会友,以茶论道,曾留下不少茶话逸事。遭“党禁”困厄至蓝田书院后,他虽病祸交加,但对茶的爱好却与日俱增。他与高足们品茗论道,从中品尝生活的清纯与温馨,一扫“党禁”的阴霾,始终保持身心的愉悦。他自比“茶仙”洵非自诩。

附注

[注释]①②《杉洋余氏家谱》③清·乾隆版《宁德县志·物产》(缪志清系宁德市公安局民警)

知识出处

朱子与古田

《朱子与古田》

本书从侧面反映朱熹的理学思想、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哲学观点、文学风采和书法艺术。全书共分为四篇,包括:史迹篇、文摘篇、传说篇、弘扬篇及后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施景西
责任者
缪志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