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墨韵耀蓝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古田》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705
颗粒名称: 先贤墨韵耀蓝田
其他题名: 略述朱熹留给古田的墨迹
分类号: K825.1
页数: 6
页码: 79-84
摘要: 可惜于1958年古田建水库时连同溪山书院旧址淹没湖底。浣溪书院(址在现今城西的浣溪村。迹已无存)朱晦翁书匾。螺峰书院在九都螺坑(即现今九都中学附近的罗坑村)“以上所述的这些题字墨迹”朱熹写给古田众多友人、门生的信札和诗、文、序、跋等不计其数,也能钩起后人许多幽远的怀想”想象着当年先贤墨迹曾经为古田增添了多少光彩。朱熹在当年曾经讲学过的蓝田书院的所在地杉洋镇,我们可以看到朱熹题写的蓝田书院院名石刻。石刻于1981年春从杉洋蓝田书院遗址上找到。
关键词: 朱熹 古田 哲学家

内容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朱熹的书法自成一格,历来为书家及研究者所推崇。《书史会要》说他的书法“下笔既沉着典雅,虽片缣寸褚,人争珍秘,不啻璠璵圭璧。”朱熹曾几次来过古田,为古田留下不少墨宝。特别是朱熹晚年避祸古田,到过许多书院讲学,所到之处,多有题字。这在明、清两代的《古田县志》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明·万历版《古田县志》载,“溪山书院在县治北,晦翁书其匾曰:‘溪山第一’。”其题字石刻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可惜于1958年古田建水库时连同溪山书院旧址淹没湖底。希望有朝一日还能重见这一瑰宝。明·万历版《古田县志》还载,“浣溪书院(址在现今城西的浣溪村,迹已无存)朱晦翁书匾,今废”;“螺峰书院在九都螺坑(即现今九都中学附近的罗坑村),宋时建,朱晦翁与黄勉斋曾讲学于此,今废为田,唯存朱晦翁‘文昌阁’三字。”另据清·乾隆版《古田县志》载,浣溪(即现今城西的浣溪村)的“魏浣溪祠,有匾‘爱敬’二字,并一联,朱文公手笔也。或以鬻市,庠生蓝湄得之,悬书馆为宝玩,数月厄于火”。明·万历版《古田县志》又载,“兴贤斋在县东三十五都(即现今杉洋镇一带)龙津境,朱晦翁书匾,盖其门人余范立也,今废”。明·万历版《古田县志·寓贤》载朱熹“往来于三十九都徐廖二大姓”。此指即是现今鹤塘镇的徐州和卓洋乡的廖厝。相传朱熹门人廖德明祖籍在廖厝,朱熹曾到廖厝原始森林游览,并在石壁上题诗。所以廖厝的这片森林被后人称为“题诗林”。可惜遗迹已无法寻找。
  由于年湮代久,史迹尘埋,以上所述的这些题字墨迹,如今都已荡然无存了。另外,朱熹写给古田众多友人、门生的信札和诗、文、序、跋等不计其数,墨迹至今也未能寻到只字片纸。然而,这些记载在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之余,也能钩起后人许多幽远的怀想,想象着当年先贤墨迹曾经为古田增添了多少光彩!如今值得庆幸和炫耀的是,朱熹在当年曾经讲学过的蓝田书院的所在地杉洋镇,仍为我们留下许多熠熠生光的墨迹。
  在杉洋,我们可以看到朱熹题写的蓝田书院院名石刻。石刻于1981年春从杉洋蓝田书院遗址上找到,保存完好。“蓝田书院”四个大字系严谨的颜字,署名为“晦翁”。其刻石左右两边还附刻有上下款。上款为“堂长李昂直学李元鼎立”,下款为“宋丁巳春三月吉旦”。李昂、李元鼎是当时蓝田书院的主管。据杉洋《李氏族谱》载,李昂卒后被尊为“理学儒宗”。有关“蓝田书院”题匾的情形,杉洋《余氏族谱》还有详细的记载。谱中所载朱熹门人余偶《蓝田书院鳌鱼吐水水墨集》中说:“朱文公庆元三年遭害避居乡间,集门人于蓝田……,挥如椽之笔,以鳌鱼所吐之水磨墨,题‘蓝田书院’匾额。”所谓鳌鱼吐水,即书院中有一石形如鳌鱼,鱼嘴上有泉水流出,故曰鳌鱼吐水。
  在蓝田书院遗址不远处有一泉水池,名曰天池,是“蓝田八景”之一,称为“天池引月”。其石壁上刻有朱熹所题“引月”二字,署名“茶仙”。朱熹嗜茶,故以茶仙自号。石刻保存完好。
  走进杉洋下院凤林祠,其后厅两侧墙壁上的朱熹墨迹对联便映入眼帘。其一为:“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其二为:“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两副都是楷书,均有落款,一副落款为“晦翁熹”;另一副落款为“朱熹”。这两副对联的字体属常见的朱熹楷书,结构完美,笔画凝重、雄赡,许是具有曹孟德雄逸的书风。据当地老人回忆,这两副对联原是写在蓝田书院墙壁上的,后来有人把它摹到凤林祠壁上。幸甚至哉,蓝田书院1976年毁于火,要是没有有心人把这两副对联临摹下来,这一真迹也就永远消失了!附带说明一下。近观收在《朱熹文集外集卷一》中的一首题为“无题”的诗,内容是“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阁升。雪堂春活凝清气,月窟中空疑有神。”这首诗读起来使人觉得文辞不畅,文意乖碍。此诗与上述对联对照,第一副对联与诗的第一、二句,只有“图新”与“阁升”两字之差。“阁”字与“图”字形似,“升”字与“新”字音近。但“野阁升”不知所云,而“野图新”则能达意。从对联的格式要求看,“野图新”与“川叠翠”对得较贴切。第二副对联与诗中后两句对照,“养浩”与“春活”,两字皆形似,显然以“养浩”为妙。另一句的“观空静我神”与“中空疑有神”,“月窟观空静我神”自有意境之妙。而“月窟中空疑有神”则缺少神韵。这“无题”中的四句,看成一首诗,很难让人体味出诗意来,且“升”与“神”也不合诗韵。可能是后人把朱熹写给杉洋蓝田的这两副对联误记误传,把它凑成一首“无题”诗。
  杉洋下院凤林祠后厅正壁上,还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豁然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四个大字,每字4尺见方,极具宋人楷书大字特点。这四个大字与笔者在湖南岳麓书院见到的一模一样。岳麓书院的字是刻在石碑上,杉洋凤林祠的字则是摹在墙上,不知朱熹是在何处写成这四个擘窠大字。但能在杉洋出现,也必有一番来历。
  民国版《古田县志》载,“杉洋西斋在杉洋之西横路坂,旧遗一匾联云:‘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今迹废,唯匾联尚存。”在杉洋余氏一族人家历代珍藏有朱熹手书木刻对联一副,内容同上。此联字体为行草,笔墨酣畅,气势连贯,是朱熹书法中所少见者。此联曾经省博物馆等单位专家认定,实属朱熹书体无疑。此木刻对联如今被收藏者视为至宝,秘不示人。西斋对联的字体,想是与这一副木刻对联相同。
  在杉洋的余氏祠堂和杉洋旧时读书人的老房子里,我们还可以见到内容为“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及“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等楹联,这些楹联都是朱熹字体,和凤林祠墙壁上对联字体相同,系被后人反复临摹复制而成。但这些也都是难得的朱熹书体珍品,很有欣赏价值。
  据《书史会要》一书载,“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于翰墨亦加之功。善行草,尤善大字。”另据朱熹的“议书”所称,他学书少时喜学曹孟德书,后来改法于颜。朱熹《题曹操帖》跋语中也说,“余少时曾学此表,时刘共父方学颜书鹿脯帖,余以字画古今诮之。共父谓予:‘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时予默然亡以应。今观此谓‘天道祸淫,不终厥命’者,益有感于共父之言云。”朱熹学颜也许是从这时开始的吧。朱熹一生涉猎的碑帖甚多,家藏也甚富。对所经眼的名帖,多有题跋。对名帖名家评点十分精辟,对各家书体领略甚深。朱熹精于此道,因此挥毫落纸,诸体皆精。而在杉洋,我们则可以品味到他那遒劲端庄极具颜味的榜书大字“蓝田书院”;瘦削劲拔,近于欧体的“引月”;流水行云的“碧海”“青云”行草对联;雄逸沉稳的“春报”与“雪堂”楷书对联;气势恢宏的“忠孝廉节”大字……在杉洋展现的朱熹墨迹,可谓诸体兼备、丰富之至。这些瑰宝能保留至今,殊为珍贵。先贤墨韵耀蓝田。在这些瑰宝面前留连驻足,从中缅想先贤教化的盛事,接受先贤书法艺术的熏陶,真是得益良多,乐趣无穷。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杉洋保留了这么多朱熹的墨迹,对后人学习书法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杉洋后人书家辈出,如清代的余元昂、李方莲、余良骏,现代的李若初,都是闻名遐迩的名家。细品他们的书法,均有朱熹法书骨力韵味蕴涵其中。

知识出处

朱子与古田

《朱子与古田》

本书从侧面反映朱熹的理学思想、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哲学观点、文学风采和书法艺术。全书共分为四篇,包括:史迹篇、文摘篇、传说篇、弘扬篇及后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江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