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学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古田》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690
颗粒名称: 一、讲学概况
分类号: K825.1
页数: 5
页码: 11-15
摘要: 研究朱熹与福建文化的关系,清·乾隆版及1997年中华书局版《古田县志》对朱子在古田的活动,朱熹何时离开古田,这是其晚年在仕途和理学遭受极其沉重打击的情况下来古田的,朱熹在宋光宗绍兴五年(1194年)65岁时因斥责权臣韩侂胄旋被免职。庆元四年(1198年)朝廷制定《伪学逆党籍》,朱熹离开建阳外出仅一次,那就是庆元三年八月黄干丁忧时他曾到顺昌去吊丧,古田通往外地的古道与朱熹入古有关者,沿闽江北岸西上至延平(今南平市)。
关键词: 朱熹 古田 讲学

内容

朱熹(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尤溪(今福建尤溪),卒于建阳(今福建建阳)。14岁时,父朱松去世,他迁居崇安,受教于武夷三子胡宪、刘勉之、刘子翚。19岁时考中进士,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是泉州同安县主簿,此后历任多种职务。进士及第后的50年中,他实际任职仅9年,在朝廷侍讲仅40余日。他的大部分生涯在福建度过。生于斯,长于斯,其理学思想体系也主要形成于福建。作为理学家、教育家,他兴办书院,传经授学,在福建培养了众多的理学门徒。他既受到福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熏陶,又丰富、扩充了福建的地域文化。作为文学家,他在福建创作了大量诗文。他的诗作多达1500首,其中大部分是寓闽时的作品。因而,研究朱熹与福建文化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命题。
  朱熹不仅足迹遍布闽北大地,而且到过莆田、漳州、泉州,还曾游留福州、古田。他在古田时间虽短,却为古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其一,游学古田的时间。清·乾隆版及1997年中华书局版《古田县志》对朱子在古田的活动,均有记载。乾隆版云:“庆元间,韩侂胄禁伪学,迁居古田。”“晦翁朱子避地至此,始拓其宇,曰‘溪山第一’。”中华书局版云:庆元三年(1197年),朱子“避难古田,先后在城乡书院讲学”。这离他去世的庆元六年(1200年),仅三年时间。朱熹何时离开古田,文献未予记述。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其晚年在仕途和理学遭受极其沉重打击的情况下来古田的。
  朱熹在宋光宗绍兴五年(1194年)65岁时因斥责权臣韩侂胄旋被免职。庆元二年(1196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其为“逆党”。当时,监察御史沈继祖诬告朱熹犯有十罪,有人上书乞斩朱熹。庆元四年(1198年)朝廷制定《伪学逆党籍》,朱熹赫然列名其中,其生命与理学面临巨大危险,但他坦然视之,离沧州精舍,入古讲学,不改初衷,并无畏惧。束景南《朱子大传》①云:“事实上整个庆元党禁期间,朱熹离开建阳外出仅一次,那就是庆元三年八月黄干丁忧时他曾到顺昌去吊丧。”这与《古田县志》记载有严重出入,不知束著凭何论定。
  其二,入古路线。当时,古田通往外地的古道与朱熹入古有关者,有三条:一是福延路。该路全长231公里,自福州西门起,沿闽江北岸西上至延平(今南平市),途经闽侯、闽清二县。由闽清县牛头塘入古田县境,经水口、莪洋、谷口、黄田等与南平相接。古田县境内路段60公里,路宽1.5—2米,路面用块石或卵石铺砌。宋宣和六年(1124年),设嵩溪、华亭(今黄田)二驿。二是福瓯路。该路全长240公里,自福州北门起,经闽侯大湖、雪峰,由闽清县渡塘入古田境,经常洋、横洋、大桥、沽洋,至东门头搭船过渡到对岸的溪山书院,出北门经黄柏口、苏墩、凤埔、峦垅、官亭、西溪、洗马池、旧镇,出筹岭隘入建瓯境。古田县境内路段105公里,路宽1—1.5米,路面用石块或卵石铺砌。三是古宁路。该路全长95公里,起自县治,出东门过渡,经金鸡岭、大桥、公馆、吉洋、西洋、鹤塘、杉洋、宝桥、大甲等地,出境接宁德界。古田县境内路段65公里②。
  朱熹入古,估计取道福瓯路,从建阳境出发,经旧镇、洗马池、西溪、官亭、峦垅、凤埔、苏墩、黄柏口,至县治东北溪山。也可能取道福延路,从延平入谷口,再经谷口至县治古道,到达县治。离开古田,也只能走这两条路线中之一条。能否经考证,确定朱熹入古路线图,尚有待时日。
  其三,在古活动。朱熹在古田的活动为讲学。他讲学的书院主要有:一、溪山书院,“在县北,宋淳化二年建。朱晦翁书其匾曰‘溪山第一’。”明邑人周于仁《溪山书院记》:“晦翁朱夫子避地至此,始拓其宇,曰‘溪山第一’。自是名贤继起,有林蒙谷、林择之、林扩之、蒋康国诸君子亲炙儒宗,教泽之渐渍于玉田者渥矣。地灵人杰,非犹前此之一丘一壑也。至人观化,毫无着迹,拓胸豁眼有超出于山峙水流之外者……”“有紫阳讲席,而溪山遂以第一矣。名贤过化,百世闻风。”二、浣溪书院,在八都伪闽驸马魏鹏祠堂之北(今局下、浣溪一带),朱晦翁书匾。三、螺峰书院,在九都螺坑(今城东街道罗坑村),宋时建。“朱晦翁与黄勉斋讲学于此,今废为田,惟存朱晦翁‘文昌阁’三字。”四、蓝田书院,在杉洋,“朱晦翁书匾,盖其门人余偶立也。”五、兴贤斋,在县东三十五都龙津境。“朱晦翁书匾,盖门人余范立也。”六、西斋,在杉洋镇之西,“朱子门人余偶、余范读书处,晦庵书匾。”可见,朱熹讲学之所,多在县治附近及杉洋一带。朱熹“往来于三十九都徐、廖二大姓……螺峰、浣溪、杉洋诸所,皆其游息而训诲也③。”朱熹到杉洋、三十九都(今鹤塘一带),是从县治出发,取道古宁古道前往的。
  朱熹在古田门人众多,“得理学之传者数十人,而择之、扩之兄弟为最,故至今犹称之曰二林。”“文公尝曰:‘东有余李,西有王魏’。盖自纪其众乐云。”朱熹“往来于三十九都徐、廖二大姓,尝书‘大学户庭、中庸阃奥;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对其学习经学、诗礼予以褒扬。除二林外,著名的还有:林夔孙、蒋康国、余偶、余范、程若中、林大春、程伯荣等人④。
  朱熹讲学,成效显著:清·乾隆版《古田县志·艺文》所列宋代有经史子籍者9人,计11种著作,而朱熹门人占5人7种,具体如兹:
  林用中《东屏集》
  林允中《草堂集》十五卷
  林夔孙《尚书本义》十卷
  《中庸章句》一卷
  《蒙谷集》一卷
  余偶《克斋集》一卷
  程若中《槃涧集》一卷

知识出处

朱子与古田

《朱子与古田》

本书从侧面反映朱熹的理学思想、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哲学观点、文学风采和书法艺术。全书共分为四篇,包括:史迹篇、文摘篇、传说篇、弘扬篇及后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