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658
颗粒名称: 回忆我的父亲
分类号: I267
页数: 3
页码: 357-35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回忆我的父亲一生勤俭,但为了教育子女,祖父专门出资修建一座小书斋,延请塾师来家课读,于是,我父亲的兄弟们都能接受较好的教育。听长辈说,父亲从小就循规蹈矩,聪颖过人。到读书时就更斯文洒脱,接受能力特强,常常是过目成诵。但父亲在游玩时却也胆识过人,不管上山攀树还是下水摸鱼,都表现得机智灵活。因此同龄的孩子都喜欢我父亲。后来,父亲在福卅念书时的往返途中,发生的见义勇为,济贫扶弱的事常常被人们传为美谈。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回忆

内容

父亲徐世敬,字式庄,号湘如(,笔名湘如),1898年11月生于福建省屏南县里汾溪村,1942年冬末病逝,享年44岁。
  我的祖父徐蔚文,号震轩,前清秀士,一生勤俭,但为了教育子女,祖父专门出资修建一座小书斋,延请塾师来家课读,于是,我父亲的兄弟们都能接受较好的教育。听长辈说,父亲从小就循规蹈矩,聪颖过人。到读书时就更斯文洒脱,接受能力特强,常常是过目成诵。但父亲在游玩时却也胆识过人,不管上山攀树还是下水摸鱼,都表现得机智灵活。因此同龄的孩子都喜欢我父亲。后来,父亲在福卅念书时的往返途中,发生的见义勇为,济贫扶弱的事常常被人们传为美谈。
  父亲十四岁(1912年)时,便随伯父(徐式圭)到福州投考格致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从1912—1920年,父亲都在格致学校读书。当时全国先后掀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反对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斗争,抗议巴黎和会无视中国权益的五四运动。父亲是热爱祖国的,他毅然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积极带领同学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
  日本帝国主义者十分仇视福州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1919年11月6日,日本组成“敢死队”,由驻福州的日本领事馆警察署长指挥,在大桥头袭击学生和过路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台江事件”,日本肇事后,各学校学生不顾当时福建政府的禁令,17日纷纷罢课抗议,格致学院等帝国主义办的教会学堂,还采取“出席分(”即出席分不能达到一定教时,就不准升级)等办法来压制学生,而我父亲和爱国同学不畏淫威,坚持了一年多的斗争。
  “台江事件”是“五四”运动的继续,它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爱国救亡的热情,因此“抵制外货,发展实业”的口号成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呼声。
  父亲带领同学在福州南公园烧毁日货,以实际行动痛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这期间,祖父病危,父亲没能回家探视;祖父去世了,父亲也不能回家送终尽孝,因为当时他正肩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任。
  1920年,父亲在格致学校毕业了,他目睹当时国家积弱不振,倍受列强期凌,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愿望,父亲竟然放弃优越的出回深造和就业机会,投考了福州矿业学校(校址在福州水部),两年结业后,到江西萍乡煤矿实习一年,而后就在那里工作。这时正是毛主席满腔热情刘少奇同志去安源领导罢工斗争的时期,而安源煤矿即在江西萍乡,像我父亲这样的进步青年有可能不参加当时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吗?只可惜父亲很少谈他当年的事情,目前也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证。
  1927年父亲回到老家,带领母亲和姐姐出省北上。1928年4月我在河南省的一个城镇出生。父亲在河南工作了几年,到我三岁时候到在北奉天工作。在这期间,他到过黑龙江等地考察,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父亲便将母亲和我们三姐妹送回老家。姐姐和妹妹适应不了老家的生活,相继夭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亡,父亲便到安徽馒头山煤矿工作。由于长期和煤炭打交道,不久患了肺结核病,住进北平西山磨石口同仁院疗养。住院期间,父亲曾切除背肋骨三根和胸肋骨一根,后来又转住南昌医院。在南昌住院期间,正值日本疯狂向内地进攻,父亲便由我堂兄徐代勉从枪林弹雨中夺路接回乡的。一路的颠簸劳累,一路的饥寒交困,父亲的病情愈加严重,到家后一直卧床不起,直至1942年冬病逝于屏南双溪镇。我想如果不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我的父亲也不会那么早地离开人世。父亲是这场战争的殉难者,所以我恨透了日本帝国主义。
  我的父亲知识渊博,兴趣广泛。父亲的藏书很丰富,除了满满的几书橱外,书房的桌上、地下到处是书。这些书中有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天文学、机械学等等。
  每到夏天,父亲就要把书拿到阳光下晒一晒,而后又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父亲喜欢收集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民谣和歌曲。他在重病缠身时仍然乐观地教我们唱歌,唱东北民谣,教我们做手影、积木、折纸等手工,有时还和我们做游戏。我的父亲特别可亲,和他在一起我感到特别地快乐。父亲对我的学习要求特别严格,每次都要在他的书房里读书、背书、学说普通话(北京音)。可惜好景不长,我和父亲只相处了三年多,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离去是我家的最大不幸,对我幼小的心灵是极大的打击。从此,我变得沉默寡言,常常陪着母亲流泪,因此在初中学习阶段我是很自卑的。
  想起父亲在外工作时,特意叫母亲从乡下迁到县城,让我接受较好的教育。父亲临终时还一再地叮嘱,“不管怎样困难都要让孩予读书。” 我母亲为实现父亲的愿望,历尽千辛万苦地培养我,坚持让我读完了大学;我能在教育事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一辈子缘自于感谢父亲、母亲的恩德。
  母亲说,父亲在外地时屡次写信,说“要减租、退契,有余粮要无息贷出”。我母亲都一一照办,到土地改革时,我家只有一些已断很长久的田契未退。在荒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家也吃“瓜菜代”把粮食节约下来周济给穷人。记得有一次,我家正在吃午饭,有同村人来借米,看见我家的情况也呆了,母亲却马上站起来把家里仅有的一些米也拿给了那人。那人很不好意思地说:“你们也吃粗粮?”母亲不但自己不断地周济穷苦人,而且教育我们尊重穷苦人,这和父亲对它她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949年,屏南解放了,我从古田学校回到后龙村舅舅家。舅舅对我说:“你父亲死得太早了,不然他也是个解放军。”我问为什么,舅舅说:“他以前所说的话都和解放军一模一样。”舅舅的话,让我一直琢磨:父亲早年长期在外,又生活在工人中间,是否有接触过共产党,是否他就是共产党?可惜无从查证,只有推测罢了。但在我心中父亲是一个正直的人,热爱祖国的人,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的人。
  母亲说,父亲动了大手术,住院六、七年,一切费用都是朋友负担,连从南昌回来的路费也是友人筹措的。这给我幼小的心灵印上了“友谊真诚可贵”的烙印,也使我深刻认识到父亲是侠义广交的人。父亲在家的三年里,每天都要给朋友写信,每隔二、三天发一次,我是他的投递员。
  父亲逝世后,留下的手稿和他给友人的书信,我原先都一一珍藏着,心想等长大了,有能力了再把它整理成册,作为珍贵的纪念,但“文革”和“四清”运动使父亲仅存给我的一些珍贵财产彻底地毁灭了,只有一部《二十四史》被保藏在县图书馆。
  父亲生前到过江西、湖北、安徽、河南、河北、奉天等地工作,当过技术员、矿师、工程师等职务。1933-1937年在《北洋画报》等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文章,大胆指责当时社会的腐败。他钦佩鲁迅先生的人品,热爱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杂文锋利尖刻,爱憎分明,很有鲁迅的风格。他与鲁迅先生有过联系,这点我原先是不知道的,后来在谢学钦老师的帮助下才知道,父亲是鲁迅日记里唯一的屏南人,父亲的信件由许广平女士收入鲁迅书信集。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徐黎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