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焖“盘蹄”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655
颗粒名称: 红焖“盘蹄”史话
分类号: G239.275.7
页数: 2
页码: 352-353
摘要: 本文描述了千年古城双溪立治于清雍正13年(1735),至1950年县城搬迁,已有215年历史。其间《,县志》载,共有115位县令(长)莅任。他们赴任必带三种人,即夫人(管家务,生活),师爷、通司(文秘、翻译),厨师(生活料理)。其中,由于各地水土不同,厨师尤显重要。因为他们来自全国除东北三省、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外30多个省份,厨师们也将各地不同特色食谱,与闽越地方(福建屏南)食谱相揉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屏南(双溪)名菜荟萃地方食谱。其中名菜红焖“盘蹄”独占鳌头,脍炙人口。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史话

内容

千年古城双溪立治于清雍正13年(1735),至1950年县城搬迁,已有215年历史。其间《,县志》载,共有115位县令(长)莅任。他们赴任必带三种人,即夫人(管家务,生活),师爷、通司(文秘、翻译),厨师(生活料理)。其中,由于各地水土不同,厨师尤显重要。因为他们来自全国除东北三省、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外30多个省份,厨师们也将各地不同特色食谱,与闽越地方(福建屏南)食谱相揉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屏南(双溪)名菜荟萃地方食谱。其中名菜红焖“盘蹄”独占鳌头,脍炙人口。
  “盘蹄”——即猪蹄与大腿部相交之部分,经红焖佐料加工后,盘而不散,其肉松脆,色泽鲜艳,香气四溢,让人闻而生馋欲滴。但究其红焖“盘蹄”由来,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建立(1912年元月)。福州十邑之一屏南县,由于屏南民军郑威明等抗清力量最先采取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军事行动,也最先响应福建福州革命军政府成立。因此,福州军政府最先委派连江人革命党人林式绥,担任民国建立后首任屏南县长(1912.5,第94任),接替晚清屏南末任知县(93任)浙江人杨文荣(1909.8~1912.4)。据老人们回忆,当杨文荣悄然弃城离开时,满街店铺遍插白纸制作之公鸡,施撒白纸钱,以讥讽其为“铁公鸡”,送瘟神。以示抗议其任内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搜刮民脂、盘剥欺压山民的黑暗统治。
  而当林式绥赴任时,屏南城关(双溪)万人空巷,齐集主街道南街两侧,全城燃放鞭炮,街旁店铺挂插五色旗,锣鼓喧天、夹道欢迎,庆贺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胜利,民国成立。林式绥莅任伊始,即举行剪辫、蓄发、发布安民告示,废除清朝规章陋习,实施民国政府有关条文条例,关注民生、发展经济,鼓励经商,修复水利,促进农业等系列新举措,使屏南政治面貌与经济生产气象为之一新,与晚清末任知县形成鲜明对照。
  林县长携带一名陈氏厨师,系福州人氏。他与当时双溪南街面馆陆带延老师傅有相当交情。空闲时常到陆师傅店内小酌,品茶交谈,切磋厨艺,甚为投机。林县长离任时,陈厨师将红焖“盘蹄”名菜制作绝技传授于他。其秘方为:取“盘蹄”一个(4斤左右),洗净,用小刀沿四周疏切成瓣状,装置于陶制焖罐中,老酒半斤,精酱油(“元脑“)四两,精盐、白糖数匙酌,角香数枚,大蒜头一个,酒洒盘蹄之上,其余佐料围绕盘蹄置放,加少量水,密闭。猛火半小时后,续温火15分钟后,罐开之,即制成香气四溢、油而不腻、色泽鲜艳、可口松脆的红焖“盘蹄”。用筷子可随意夹取用食,是祝寿喜宴、会亲聚友一道名菜。赏者,赞不绝口。
  这道名菜一直到解放初,都为双溪古城一道名菜,烹制技术是陆师傅专利。1956年,公私合营后,陆师傅年迈,又将其术传给堂弟,双溪供销社职工陆家庭先生。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有留居美国宗亲返乡省亲,家庭先生曾献艺名菜佳作酬客,客人盛赞。其菜,声名鹊起,远近传扬。
  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古城旅游业不断发展。双溪名厨薛谋虞,因其父与家庭先生私交甚笃,又从家庭先生学到绝艺。他不仅发扬光大红焖“盘蹄”名菜,而且还创作了用排骨代替盘蹄的红焖“排骨”名菜。并且还在其菜上排列用红萝卜、冬瓜、地瓜、香梨、苹果等雕刻的“龙凤和鸣”、“鸳鸯戏水”、“老翁对奕”、“鸡鸭啄食”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图案,再佐之绿葱、白蒜等点缀,更增加了这道名菜的观赏感。
  这道名菜盛誉不迳而走,吸引了更多客人,因此游客传言,“玩在白水洋、鸳鸯溪,吃在双溪城”,正是千年古城双溪传统食谱与名菜效应的真实写照。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陆则汶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