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 弦歌不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654
颗粒名称: 筚路蓝缕 弦歌不辍
并列题名: 小记屏南戊辰中学
分类号: G630
页数: 4
页码: 348-351
摘要: 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二十五日,屏南县县立戊辰初级中学校正式开学,从此百年弦歌,薪火相传,为屏南县培养出大批人才。但在成立之初,却历经许多艰难曲折,现略予披陈,以见当年创校之艰辛。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中学

内容

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二十五日,屏南县县立戊辰初级中学校正式开学,从此百年弦歌,薪火相传,为屏南县培养出大批人才。但在成立之初,却历经许多艰难曲折,现略予披陈,以见当年创校之艰辛。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屏南县城所在地的双溪书院于三十三年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校长由县视学陆瑞徵兼任。同年,成立屏南教育会,会长亦由陆瑞徵兼摄。宣统二年(1910),在知县杨文荣的重视下,先后成立紫山第一国民学校、奎光第二国民学校,此外,棠口、漈头、甘棠、寿山等村均设立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二年(1923),县知事黎景曾将紫山、奎光两国民学校改为县立第一小学,由薛瀛鎏任校长。这些学校培养出的小学毕业生,除极少数负笈福州、古田等地中学继续升学,绝大多数十多岁的小孩因交通不便,家境困难,无法到数百里外去就学,只能辍学在家,成为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
   民国十六年冬,屏南文化教育界名士徐式圭、陆品珪、陆骏声、宋焕枢、薛贻埙等人有感于县内没有初中学校,绝大多数小学毕业生毕业即面临失学,造成屏南人才奇缺的现象。在县知事何德崇的支持下,由县教育会、商会、农会及有关学校代表组成初中学校筹备会,积极筹建屏南初级中学。年底,借用幼稚园旧址,开始招生。教员由县文化教育界热心人士如徐式圭、陆品珪、张天培、薛贻埙、张赞、高见镇、何元湛等义务承担。何元湛是县知事何德崇的儿子,热心公益事业,也自愿义务为初中当教员,自十六年十二月至十七年二月,当了三个月的义务教员,十七年二月,何德崇病逝于任所,三月,何元湛乃扶柩归湘。
   学校成立之初,有教职员8人,办初中一年级和预科二个班,招生46人。因民国十七年是农历戊辰年,学校就定名为“屏南县立戊辰初级中学校”,推举徐式圭为校长,徐式圭,名世特,号若璋,毕业于福建法政专科学校政治经济本科,系历史学家,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中国财政史》、《中国教育史》、《中国田制史》、《中国大赦考》等,是校长的最佳人选。此外陆骏声负责事务,陆品珪负责教学,宋焕枢负责行政筹划。学校实行三年制,春秋季均有招生,教学按教育部颁布的《壬子学制》施行。课程设有国文、代教、修身、外语、历史、地理、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画图、手工、乐歌、体操等,后又设党义,童子军等课。学校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办学宗旨,以“勤以效公,俭以节已,学以致用,艺以乐群”为校训,实行训导制。
   1928年3月,由屏南县政府教育局呈文福建省政务委员会教育科申请批准立案,时任省政务委员兼教育科长的黄展云看到呈文中“屏处山陬,交通不便,历年经匪,行旅戒途,对于既不能农、又不能工之毕业小学生,更有何法以求其出路,而不至于为无业之游民”,深为感动,即予批准立案。黄展云,永泰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跟从孙中山先生革命,任秘书。北伐军入闽,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代主任,省政务委员兼教育科长、农工厅厅长。同年6月,福建正式成立省政府,改教育科为教育厅,黄琬为厅长。6月下旬,黄琬令教育厅下文各县,对“原有教育重加整顿,徐图发展,各县教育经费全年须在三万元以上方能设立中学,其不及三万元已设中学者,应停止招生”。屏南戊辰中学在停办之列。
   当时屏南县可说是地瘠民贫,全年地方款只有七、八百元,对教育厅规定的三万元教育经费,简直是天文数字,对此严令,校长徐式圭始终抱定育才兴学的信念,在县长林缉铎,教育局长林开鎔的支持下,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拖、顶来对付,屡上呈文省厅,陈说困难,指出坚持办学的实情。1928年10月,程时煃任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程氏本教育专家,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上海大厦大学教授。接任后,乃公布教育行政方针16条,以实行义务教育、民众教育、保障教育经费独立、提倡国语教育等为主旨。
   1929年3月,福建省教育厅编印《督学视察报告》,该报告对各县教育经费的缺乏与教育行政人员待遇之低,深表担忧:“各县教育经费……每月六、七十元的很不少,经费缺少,可自极点……,当局长的人,每月薪俸多数不过十余元,或二、三十元,这样的报酬,有才干的人,谁肯来干?”从中可见福建省多数县份经济困难,教育经费与规定相距甚大。每年3万元教育经费,可以说全省多数县都达不到这标准,对省教育厅的停办训令,戊辰中学校长徐式圭只能以拖延敷衍的态度应付,每月数份呈文上达省厅。接着是校舍、教室的建设,除由“教职员等捐资兴筑”,和县拨“串票”剩余及“截串”盈余之外,但“所短甚巨,呈请饬县拨足地方津贴建筑费之税契罚款项下四百元,追拨给付”。并呈请省财政厅厅长李承翼给予支持,终于盖起“同习楼”等二座校舍。此外,县教育会将其产业义学一百二十石田租折款四百元,也拨充给中学作为经费。1929年9月5日,屏南县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指令,“据县立戊辰初级中学请予继续办学理由,呈悉,姑准续办一年。仍仰转饬赶筹的款,以资维持”。省教育厅既然批准续办一年,那燃眉之急的停办是暂缓了,但经费问题却是最头痛的,于是由县教育会、商会、农会、县党部为首的社团成立“戊辰中学筹款委员会”,从全县筹款,帮助戊辰初中解决经费问题。
   1931年1月6日,卢兴邦绑架了省政府六委员,教育厅厅长程时煃因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卢兴邦,也在绑架之列。1932年12月蒋光鼐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化学家郑贞文任教育厅长,郑对教育工作原本内行,但他佩服程时煃的重教精神,所以教育方针多依照程时煃所定。1934年,郑贞文也推出了“切实整顿地方教育“的新措施,对中学进行整顿,戊辰初中又一次陷入了停办的旋涡中。
   郑贞文厅长与徐式圭校长同是中华学艺社社友,私交颇厚,在任厅长期中,于1933年每月拨给戊辰中学一百元教育津贴费,至1934年下半年停止。郑贞文任厅长11年,去职后继之者如沈练之、李黎洲、梁龙光等人,对戊辰中学或同情,或暗中支持,亦有照章严办者。其中李黎洲任教育厅长时,情况逐渐看好。李黎洲,号伯羲,古田人,基督教徒,1945年10月以省政府委员出任教育厅长,至1947年秋辞职。这十多年中,省教育厅是一会儿责令停办,不得招新生,一会儿允许改为私立学校,一会儿是暂准旧生继续就读至毕业。只苦了校长徐式圭,既要应付省厅的停办训令,又要四方筹款。如1939年1月4日,呈省教育厅文:“已毕业一班,全校只剩两级三班共八十余人。倘以为个人之逸豫计,自以少收学生为宜,而在地方之义务上及学校之前途上,则非从事赶招新生,殊为重大之损失。顷本校经费每月增加一百元,已经县政府批准由地方款项拨给,并编列预算呈报省政府,以后陆续增筹至一月二百元为度”。但一月三十一日,省教育厅即指令:“查该校经费,月仅一百元,对于一切校务,均无法进行或改善,根本未能存在,所请恢复招生,未便照准!”郑贞文厅长虽有心支持,至此也力不从心了。之后,屏南县立初中基本上以“一、交通甚为不便,屏南赴省,动辄经旬,十三四岁童生,万里奔波,赴省升学,实有难能。二、省会与屏南生活相差甚巨,在本地初中肄业,一年费用只须五、六十元,若在省城,恐非二、三百元不办。三、屏南初中名虽县立,其实开支地方经费每月仅二十元,影响小学之经费至纤且细。四、本校设立以来,屏籍在外升学及服务社会之青年,无一非由本校毕业,关系屏南文化前途不无小补”这四条大理由,冠以“请准追认旧生,继续招生”、“请准照常招生”、“请求核准招生”、“请准招生并附学生名册”等标题的呈文,每月五、六封,甚至七、八封到省教育厅,陈说继续招生的必要性,一面顶着压力,继续招生,为屏南培养人才。
   屏南戊辰初中以校长徐式圭的高尚人品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全校师生,虽处于困境,但教职工能不计个人得失,义务执教,谆谆不倦,学生能秉承校训,刻苦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如1934年、1935年、1936年的三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全省会考,均荣获全省第一名,为学校争光。正如徐式圭校长为学校撰写的校歌: “改造屏南,打破困难,有我们的精神血汗!撑教育扁舟,渡贫瘠沙滩,埋头干!放准主义的罗盘,约准同舟的伙伴;抢进上流,爬登彼岸。”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俊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