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口西洋建筑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653
颗粒名称: 棠口西洋建筑群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346-347
摘要: 据《屏南县志》和《棠口周氏族谱》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英基督教传入屏南。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建筑

内容

在我县棠口,至今保存有建于清末时期的西洋建筑群。该建筑群是由当时的英基督教差会的安立间教会创建,包括“姑娘厝”、“妇幼医馆”、“淑华女学校”及相配套的门房、膳厅、柴房、雨亭和厕所等。占地面积3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姑娘厝”、“妇幼医馆”和“淑华女子学校”现有建筑总面积就达5708平方米。
  据《屏南县志》和《棠口周氏族谱》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英基督教传入屏南。
  光绪十六年(1890)传入棠口村。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差会派遣萧爱美和郭恩赐两名女执事(英国人)来棠口开展教会活动。在下教堂右上方50米处征到土地31亩,着手筹建西洋建筑群,民国二年(1913)竣工,历时十年之久。
  当时,该建筑群分教会、医院、学校三个部分。
  教会场所“姑娘厝”位于棠口村的龙身岗山包的右边,是一座砖木结构16开间的二层西洋式楼房,建筑面积520平方米,专供外籍和高级教会女性人员居住,设计装修比较特殊,所有房间、窗户均为西欧建筑风格,门顶端为合掌形,上置扇形玻璃返窗,房门一律安装弹簧自动锁,配上铝质拉手,木表部分均为深绿色油漆,清幽典雅。一层地板下四周各放三个通风口,以通风排湿,保持地板干燥。一楼前设活动室和阅读室,后设会客室和图书室。楼梯从后中而上。二楼为寝室,中以走廊隔开,每个房间均设有“壁炉”,冬天可用木炭烧出暖气,保持房间温暖如春。房间的窗户设三重窗门,外重为活页板,可遮阳又能通风,中重为玻璃窗 ,既能保温又可采光,里重为纱窗,既通风又防虫。此外,该厝正前方为花圃,面积达500平方米,栽种四季花木,专供观赏。
  医疗场所“妇幼医馆”,又称“潘美顾医院”位于姑娘厝右下方,建筑面积968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形,每层15开间的二层西式楼房,按医疗单位整体设计,房门、窗户、屋面风格与“姑娘厝”相同,所不同的是住院部上下层前为明廊,门诊部前设有地下室,称为“太平间”,后为病房和医生护士值班室。当时建筑木表部分为白色油漆,后改涂朱红油漆。院内设有门诊间、药房、内科、外科、检验室和手术室,有铁架病房60多张,医生4人(外籍3人),护士10多人。住院部前面设一个“日光浴”操扬,四周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怡人。门诊楼对面为院门,左边设门房一座,供门卫工作人员居住。
  “妇幼医馆”是屏南最早的西医院。二十世纪初,英籍女医生潘美顾到来,因她医术高明,故声名远播,十里八乡的乡民都跑到棠口来治病,渐渐的将原来的“妇幼医馆“改称“潘美顾医院”。民国二十年(1931)12月,基督教会在院内创办护士班,招收学员40多人、学制三年,属南京护士学会管理。潘美顾医生的生平现已无从考证,但保留下来的“潘美顾医院”却见证了这位女性的爱心和屏南的西医历史。
  “淑华女学校”又称“淑华小学”,位于“姑娘厝”的左边,主体建筑西式风格,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45平方米,一层六开间,前设明廊,后为膳厅和浴室。二层前设明廊,后为寝室,中设走廊,左边三分之一大间为“祈祷厅(”又称讲经堂),右边两排四间中由走廊隔开;三楼前后各设教室三间,中以走廊隔开。校前方为操场,操场外下方建有“女子体操亭”一座,为单层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四面设有固定亭椅,供体操学生休息所用。南北双门进出,环境幽静,是一个独特的体育场所。该学校只收女生(男生均在下教堂的“陶英小学”就读),附设有幼稚园,是屏南最早的幼儿教育学校,全校学生100多人,教师8人。1925年开办淑华初中班,是屏南最早的初级中学。
  棠口西洋建筑群,坐向均为坐北朝南,采光条件好,空间布局合理,每座间隔至少30米,之间有鹅卵石道连通,上建有雨亭,下雨天来往无需伞具。上下两个操场宽敞,空旷处种植花草树木,环境良好。各建筑自下而上依山累建,外墙青砖白灰线,除“姑娘厝”外,其它建筑木表均施朱红色油漆,整体外观大方美观,是屏南境内难得一见的欧式古建筑遗留群。
  该西洋建筑群是屏南百年历史的见证,更是屏南近代人文沉淀的特色景观。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回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