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古城街、巷、里弄分布之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642
颗粒名称: 双溪古城街、巷、里弄分布之轶事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341-345
摘要: 清乾隆元年(1736),屏南正式与古田分隶,立治于双溪,民国时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古城街、巷、里、弄建筑风格。古城虽为弹丸山区小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古城别具一格的街、巷、里、弄的设计、分布、命名等趣话,也吸引了无数观光者。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古城

内容

清乾隆元年(1736),屏南正式与古田分隶,立治于双溪,民国时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古城街、巷、里、弄建筑风格。古城虽为弹丸山区小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古城别具一格的街、巷、里、弄的设计、分布、命名等趣话,也吸引了无数观光者。
   一、古街: 立县之前,双溪古城是由双溪小盆地中数十个小乡村(山厂)毗邻组成,零星散布、无规则街道,以阡陌相通。仅有个别流动摊点,进行小规模商品交易。立县之初,首任邑宰沈钟,在建筑县城街巷等方面,非常注重堪舆家之言。在县城(双溪)建设10条街道,意喻“十齐全”或“十纵横”为“中兴”之称。当时按街道的位置、功能等进行规划建设。一直沿续到民国时期。主要街道有: 1、南街;2、后街;3、下街;4、营房街;5、东街;6、衙前街;7、学前街;8、文庙街;9、西门街;10、庙前街。
   其中: (一)商业街 1、南街(后称中山路),即从古城南城门(承柱门)直至县衙边与南街头,全长约400米,宽约8米。古城主要较大百年老商号集中于此(约有数十家)。如盛和慈记(老号酱油)、绍康庄(药店)、全泰号(票庄南北京果)、公泰衡记(票庄药店)、顾家号(饼店)、雀子饼号(糕点)、清香莲号(香业),林汝才厨师餐馆,号称“屏南第一厨”。
   沿街均为店铺柜台,柜台上商货交易、柜台内储存货物。店铺门前为下水道,上有木质“踏斗”(进店板桥)。店面多为厚板制作,可活动托推。省垣、外邑、外乡商旅由南门官道而进入县城必经之路,是古城最繁华地段。政绩显彰、瓯宁教谕受清光绪帝褒奖“四品幢大夫”薛云奇故居及积善施德、古城名士陆由义“日月厅故居”等均在此街段。
   2、后街:即从南街中段左傍分出之横街,直至西城门(通福门),全长约500米,宽约5~6米。当时往西向建瓯、往北向政和等周边县(市)官道由此通过。由北城门(拱极门)而入县城的外邑、外乡商贾行旅云集。且邻近村民柴草销售也集中此地段。此街还聚集南北京果、饮食糕饼、豆腐凉点、医药占卜、染缸当铺、金银加工、锡铁制造、烟馆轿班等店铺数十号,也是立县之初繁华街道之一。清同治九年(1870),我县由陆敦信所创办第一个私人中医诊所“同春号”即在此街中段。
   3、下街:由南街进入50余米,从左傍分支与后街并列之横街。全长约400米,宽约6米。此街系立县之前,立县之初,流动货摊售点集中之地。多数小商号店铺林立接邻,是古城通往北向周边县(市)重要官道之一。也为立县之初繁华街道之一。
   4、衙前街:即从南街头往东向拐折,经县衙门口至东街转弯处,长约100米、宽约8米。经东向官道而进入东城门(来安门)的周边县(市)福安、宁德、周宁等地行旅商贾、山海货物数目可观。衙前街为县衙门前进出要道,不许过多店号拥挤,仅有客栈、酒家等数家。清末民初,我县老裁缝师彭履须所经营之坊店即在此段。他是我县第一个使用缝纫机的师傅,其使用之首架缝纫机针槽被线纱划割出一道梁痕。有近百年历史。
   5、东街:即从衙前直至东城门(来安门)之间街道,长约600米,宽约8米,也同衙前街所述,东向周边县(市)商旅及山海货物均由东城门(来安门)而入县城的首到之街。两侧店铺毗连,相当繁华。加之古城首富“盖屏户”家族三幢豪宅及“科举世家”宋氏及宋氏别墅与考坪(童生考试之处)也在其间。东城门内侧还耸立前清节孝石坊一幢,古人有云:“富贵东南”,也真正显现于双溪古城之东街。
   (二)驻兵街:即“营房街”。从南街头往左拐30米,直至文庙“万仞宫墙”台阶之下,长约300米,宽约6米。该街包括八旗绿营兵房、典狱、捕房等驻地。旁侧不能盖民房,更无店号存在。至晚清民初,由原籍棠口之周氏,在古城创“六合春”茶行,开酱园、商号等。其经营有道,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并力倡慈善事业,续建我县“育婴局”。周氏在营房街侧20米处盖“周宅”三幢。该宅雕刻精细,装璜雅致,石门槛联,族郡对句,辉煌恢宏。还有别具一格的“飞檐式”绣楼一角。该宅已出现了近代建筑中栏杆扶手用机器卷旋的制品,是双溪古城体现晚清民初近代以来建筑的代表作。
   (三)文庙街:顾名思义,纯为文庙建筑物(包括其左侧之明伦堂学宫前之横街)。较宽阔,长约80米、宽约8~15米。立县之初,即有规定:沿该街之下两侧建筑物,均不得超越文庙“万仞宫墙”。且此街纯为祭祀孔子时人员暂时储停息竭之处,“闲杂人等”不得随便进入停留。文庙街侧竖立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古时对文庙之肃敬可窥一斑,该街无店号。
   (四)学前街:即从学宫(明伦堂)往东向至“义学”(双溪讲堂、书院)这段街道。地势较陡斜,多为台阶,长约150米、宽约6米。纯为童生、生员就学行道,沿街无店号。古城晚清光绪18年(1892)殿试三甲六十三名武进士张渊澜之“进士第”,即在此街之左侧。
   (五)庙前街:即指古城东隅,紫山之麓之城隍庙前至东街之间街道。长约200米,宽约8米,无店号。该街纯为邑民膜拜进香城隍神灵及城隍,每年正月十七日与十月初一出巡仪式时重要通道。其旁侧有古巷长寿巷、二宜巷、木质感恩节孝坊、坊井以及朱子祠及考坪(古屏分隶时新县考生考点),郑氏举人第等建筑。
   (六)西门街:指西城门(通福门)至北城门(拱极门)之间这段街道。长约400米,宽3~5米。沿街多为民房,也有客栈数间及“康吉轿班”、“秋继轿班”。清末有英国教堂一间设在其段,无其他店号。民国初,由周宁迁入李姓人家,专为铸造业,由于工艺精湛,为人敦厚,十余年后曾发迹起家,在街侧建有铸造作坊工场与住宅数幢,为西街一大特色。
   另据《屏南县志》称,光绪30年(1904),县城双溪有“十一街”、“六巷”、“二弄”及“十一里”之称。
   具体情况如下: (一)“巷”:指街之分支“小街”,有的可进县转弯从宅巷出,有的只进无出路,从原路退回。“6巷”所指为: 东门:紫山巷、东来巷、长寿巷、二宜巷、六如巷及同善巷。其中以“长寿巷”为最出名。“长寿巷”之长寿,即指巷之住民皆长寿之龄,耄耋期颐老者不乏其人。该巷系城隍庙前街右侧之二巷。长约200余米,宽3~4米,住户三十余家,共十姓氏,纯为庶民人家。该巷住民长寿之因,据笔者考察调查有三: 其一:巷处城东隅僻静之处,远离城区喧嚣,环境幽静,空气新鲜,利于休养生息。其二,且巷口有前清(道光18年)所凿之清泉一井,水质清冽良好,利用饮用洗沐,乃健身之泉。其三,巷之住民均为庶民人等,勤劳节俭持家,心胸开阔豁达,与世无争、左邻右舍平安和谐,相处交往,健身壮体。
   (二)“二弄”(同)“弄”,即巷之分支小巷,音与“同”似。北京称小巷为“胡同”,是为京城古民居一大特色。双溪古城二弄(同)指“龙湫同”与“停车同”。
   1、“停车同”,指文庙前横街至妈祖庙、关岳庙前(武圣庙)之横街。此街道皆为祭祀孔子及妈祖、武圣时参加人员停放车(轿)马之处。该时弄(同)车拥人挤,古城“康吉轿班”、“秋继轿班”轿夫招徕顾客,讨价议价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该处街道约有百余米长。
   2、“龙湫同”,即指从后街尾50米处,横贯连接下街尾之小巷,长约30米、宽约1米。邑民戏称“鸭姆弄”,亦称“安保弄”。官方称“龙湫同”(即“泥鳅弄”之意)。行人过往该弄(同),仅容一人通过。雨天撑伞,则需紧贴墙壁,侧身而过。弄(同)虽短小,却是古城西门后街,西门街直通下街之捷径。
   (三)“十一里”,“里”泛指街巷弄(同)范围内相交或经过之处周边境域之称。范围较集中,且有明显的地域名称特色。
   南门有5里:均和里、近仁里、新善里、凝熏里、侯门埕。其中:“侯门埕”较有名。
   北门有6里:邻圣里、文兴里、文庙里、茶园境、仁美里、鹅湖里。
   其中:“鹅湖里”、“仁美里”较有名。
   1、“鹅湖里”,据《陆氏宗谱》称,即指五代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肇基开发双溪小盆地之陆氏,在双溪际下洋(今闽峰山庄、甜泉水库处)时,曾饲养群鹅,在今陆氏宗祠上厅处发现鹅群产蛋,认定双溪小盆地乃“八卦风水宝地”,时称“水竹畔”,遂由际下洋上迁小盆地开发。传至陆氏第八世,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83),今陆氏宗祠上厅处建设宗祠。宗祠祠埕处有半月牙形水池一只,称“鹅湖”。以誌念建祠之历。宗祠周边均为陆氏裔孙宗亲聚居。该地域称“鹅湖里”,是为千余年开发双溪盆地核心地带。
   2、“仁美里”,即指与鹅湖里相邻之小巷及上与周氏豪宅相邻周边地域。该巷系薛氏望族分支,该巷口墙上至今仍悬订用正宗徽墨书写的清代木质“仁美里”地域牌,是双溪古城距今约200年历史的唯一幸存的清代街巷地域牌。
   3、“侯门埕”,指薛氏聚居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160余年薛氏宗祠周边古民居。“埕”即指略高于平地,可晒谷凉物之平地。“侯门”,即“后门”,指薛氏望族豪宅后门晒谷凉物之地。据《薛氏宗谱》载,屏南双溪薛氏宗先自清乾隆九年(1744)由福清迁入屏南(双溪),经数代裔孙努力拼搏(主要靠读书、中科举、经商等途径),至清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屏南(双溪)望族。人才辈遴,他们即在古城建宗祠、豪宅,设店铺、办学堂,声名远播。其中知名者有:清乾隆年间(乾隆53年,1789)戍台中营守备薛文湖,英勇抵抗外族入侵殉职,受乾隆帝嘉褒敕赐“广威将军”、“世代承袭”,并以国葬礼祭,入祠台湾忠烈祠。
   受光绪帝嘉勉的为官清正、业绩彰显的瓯宁教谕薛云奇为“五品中宪大夫”。清同治年间(1861~1873),薛凌宛与其子同进举人,被时人传称为“父子登科”佳话。薛氏后裔在宗祠周边建有数幢祖宅,购置较多土地,收取地租,逐渐发展为古城望族,聚族而居之后,该地称“侯门埕”。
   综上所述,千年古城双溪为屏南旧县治之历史可溯自距今276年前。该时街、巷、里、弄分布建设至民国期间,已具一定规模与规范。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初期,县城搬迁双溪,至今已60余年。因政治经济中心外迁,古城建设气概大不如前,停滞如旧。祈望上级领导、各界有识之士能从这项工作入手,展开古城修复保护建设工作热潮。我们相信,不久将来,让千年双溪古城再显古香古色建筑风格,古城力争成为祖国东南沿海的又一乌镇,旅游明珠,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观众。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陆则汶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