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永不止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629
颗粒名称: 爱是永不止息
并列题名: 回忆我的祖母阮琼珠
分类号: B977
页数: 9
页码: 303-311
摘要: “某人,你老婆又给你生一个‘壮嫚’啰”,“感谢主,生丈满(男孩)吃番薯米,生‘壮嫚,(女孩)吃白饭。”正在番薯园里锄杂草的太公随口回答报信者。这是1893年7月20日我婆婆(祖母,她要我们姐弟这样称呼她)出生时的事。我父亲说,这就是一个父亲的祝福。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人物

内容

“某人,你老婆又给你生一个‘壮嫚’啰”,“感谢主,生丈满(男孩)吃番薯米,生‘壮嫚,(女孩)吃白饭。”正在番薯园里锄杂草的太公随口回答报信者。这是1893年7月20日我婆婆(祖母,她要我们姐弟这样称呼她)出生时的事。我父亲说,这就是一个父亲的祝福。尽管又名叫阮继新的她在这离宁德城关七十多里,听说当年仅两座房子的小山楼—宁德西乡洋中前路富代都后门楼并不曾受歧视,但是她也与当时许多农家女孩,包括她母亲、二姐、妹妹们有共同的遭遇:当童养媳!她的母亲九岁当童养媳,成亲后十六岁生了她的大姐:我的亲外婆。二姐自幼当童养媳,早夭。她是老三,之后她母亲又生了几个弟妹。她的父亲正当壮年病逝。母亲带着孩子们生活难以为继,便从莒溪招了一个冯姓农民当她们的继父。据说这继父很有心计,暗中积存了些钱,后带着俩冯姓儿子回了老家(有人说曾有约定)。她母亲总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祖母六岁时被送给石后室头村一个薛姓基督徒(她家亦是基督徒家庭)当童养媳。这人家境并不富裕,但却善待童养媳,用箩筐将她翻山越岭挑到城关教会学校——毓秀小学,节衣缩食,让她接受八年制的基础教育。她的姐妹、弟弟们都没机会上学校呢。她未婚夫十余岁时早逝。她工作后又负担了这家人生计并养老送终,这是后话。
  她自幼懂事,品学兼优,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学习很用功,每门课都满分,就连体育也不例外,所以能当医生”。当她在该校毕业之际,校长嘉清泽(女,加拿大人)问起志愿,她便说要当医生,或许这是她从小在贫困又多子女的家庭中,感受到伤病、磨难带给亲人们的痛苦而立下的志向吧。此志甚得校长嘉许,说:“很好,我借钱给你唸书,待你工作赚钱后还我。”就这样,山里娃走出宁德,求学华南女校。可是,头戴蝴蝶结、身穿农家衣的她却被省城有些同学歧视,用英语挖苦她。开头她听不懂,老师用英语讲课她也听不懂,便问同桌同学、宁德虎贝石堂(文峰村)人黄关莺,结果老师批评说你们上课怎么交头接耳!关莺答说这位同学英语听不懂。老师说那你就帮助她吧。就这样,她步步走上学习的正轨。假期她不回家,留在学校,用现在的话便是跟老师恶补英语,开学时她便能当小先生教同学了。在华南女校,她与几位主内姐妹的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桌黄关莺以后到新加坡当了女传道,曾多次帮助过她,亦活了九十多岁,终身未嫁。她们的联系在“文革”中一度被迫中断,她并获得“里通外国”——高帽之一。华南女校同宿舍友好的几位同学,其中有屏南人胡亮光医师之母,活了近百岁;还有一位是李学义医师之夫人,福建医大沈云英教授的婆母,当李夫人耄耋之年旅居美国,还让赴美讲学的沈教授回国时,到宁德探望阮琼珠等老同学。
  华南女校毕业后,祖母又赴华南医学院预科唸了两年,复考入广州夏葛医科大学(今中山医学院前身),毕业后在广州第一医院实习一年。(听前辈说她是博士,不知是否象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预、本科八年毕业后,在获得毕业证书时也获得博士学位)。她按约定,学成回宁德,服务若干年,并从其工资中逐月扣还求学时校长、教会垫款。
  1921年9月——1924年,她初次接任宁德圣教妇幼医院院长兼医师。该院是1904年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宁德第一家医院。创办人系英属加拿大人韩美宝。当祖母小学毕业时,韩师姑年岁已高且患肺结核,(这被喻为“白色瘟疫”的古老的传染病当时并无特效药)急于找接班人。当年毓秀学校校长嘉清泽也看中了祖母,便会同圣公会代垫款,帮助她外出求学。祖母学成回宁德接任后 ,原院长韩美宝即返加拿大。其时工作艰苦,薪水不高,由圣公会每月发给20元大洋,还得扣12元还求学时之借款,剩8元折合今日不足3-4担谷价。祖母住在产房隔壁,日夜工作一肩挑。
  1924年秋,她还清求学欠款后,又借款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外科与眼科等。该医院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为造福人类投资兴建、开办于1921年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了临床教学而开设的,当时开放250张病床。医学院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坚持重质量而不重数量,每年只招25名学生,保证每个学生有10张病床以供学习和实习之用,可见能到这里进修亦非易事。(其时由英国人黄玛利任宁德圣教妇幼医院院长)。这时,厦门鼓浪屿人、日后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正从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毕业,升入本科。医院与医学院两造大门口呈直角方位毗邻,两人既是为数不多的福建老乡,又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皆定期参加教会活动,都是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人。听说这对主内姐妹曾合影过(祖母的大量资料,照片等曾一再被“破四旧”)不知确实否。也不知她是否也有象林巧稚当年接受协和医院“……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的只限制女性的契约。俩人均终身未嫁,献身医疗事业。
  1925年夏祖母从北京回家时,其母说外甥女可爱,嘱她领走小姐妹(我母亲恩德才生下6个多月,其胞姐路德年方5岁)抚养为女。祖母极孝顺,她的大姐(即我亲外婆)也很乐意此事,且祖母之母(我们这辈人唤大婆)答应为她照顾这对小姐妹。在北京进修时,祖母因品学兼优引起行内人士极端重视,当时山东省立医院打算高薪聘请她,并保送往德国深造。北京进修结束,她受聘山东博济医院,任女部医师。当时医师甚缺,她年轻力足,自愿一人顶俩人工作量,获双份工资,月薪90大洋。尽管在外工资高,工作了两年她便递上辞呈。院方因其工作出色,以成倍提薪和送她赴美国进修等优惠条件相挽留。宁德医院除工资不如山东外,提出以“送英国进修”邀请她,她心系桑梓,1927年她婉言谢绝山东医院挽留,接受宁德医院邀请,毅然下决心回宁德报效家乡。再度担负院长兼医师之责。她说出去工作的目的是学习人家的先进医术和管理医院的经验,不是为了钱。宁德地方小条件差,父老乡亲更需要我。
  祖母在外工作时经济负担尚不太重,每月工资除还债及个人生活外尚能积蓄一些款。1927年回宁后购买房屋一座,取名乐天居。此时尽管她负担骤然加重——当祖母上北京进修期间,她大弟弟因胃病严重,抽大烟成瘾,家境变极困难。妻子儿女全家六口及祖母的老母亲都归她负担,且回宁工资不及在山东之一半,致入不敷出,无奈只得答应她大弟弟之要求,替他借款为川资,赴南洋谋生。她们本是盼他到南洋大烟瘾可除,谁知他从南洋回家仍旧抽大烟,连回乡川资也不能自给并且还欠债,祖母借款为他还债并付川资。祖母自接回羁留南洋的弟弟后,施用各种办法并增加营养,总算让他大烟戒清。她感叹“余之一生备尝艰辛,多因弟素来体弱,故余不但供给其家生活,且因省弟弟之劳动力甚至为元英(本家,弟弟之养子)娶妻,且自己每月工资多为弟还债,并培养侄儿侄女等,因此除一座房屋外无其他产业或现款积存”。富代都后门楼住屋曾被她大弟出卖一半,也是经她赎回,并以500银圆为聘金为长侄娶了有医术之妻;次侄其父出国时才八个月,交她培养入学成人亦为他娶有医术之妻并为他在湾湾开业多方操劳。她感到 “余因他所受之苦痛非浅亦非笔墨所能尽、余细心自问对他没有负欠”。可她自回宁德后即致力于医疗业务的扩展,器械的添置(据业内人士介绍手术室的器械账簿设立自1922年——她初次上任后),在病房的扩建和护校人才培养等方面,她均作出不懈的努力。1922年开展的首例手术项目有:死骨取出、痈肿切开、肛瘘切除、肿瘤摘除、骨结核清创、子宫颈炎烧灼……及一些下腹部手术。从北京进修回来,她还开展了白内障摘除术,使患者重见光明。一农妇患卵巢囊肿、腹胀如鼓,肚脐突出,术前她为病人拍照,这当是祖母第二次接任宁德医院工作期间,因其小养女(我母亲)已到她身边,我母亲说当时年幼好奇,问她为何要拍照片,原来是要留下病案资料。1928年开展腹外伤手术,大约就是那一例金峰何姓青年农民秋日上树摘柿子,不慎摔跌树下,被树枝刮破腹部,肠溢出,经祖母手术治愈。还有彭昌某之弟先天性肛门闭锁,祖母为之治愈。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抗生素还没有应用于临床,这样的手术,对医生与患者均是一场考验。1929年开展首例鼻息肉切除,乳腺癌切除;1930年开展首例乳突炎手术;1931年开展首例肝脓疡切开(引流?)……。
  1933年(也有记载32年)4月至1934年7月,祖母按返乡前宁德医院应许的约定,公费赴英国伦敦医院进修(以外科为主,巧的是1932年7月林巧稚也被协和医学院派到英国伦敦等地进修一年)。祖母进修结束,友人带她游历了美国、日本。
  听说美国有人追求她,被她拒绝。尽管是公费派遣,但祖母在英国有时手头也挺拮据。有一次谈天她告诉我,曾经无钱买卫生纸,唯有靠祷告主,解了燃眉之急。但当她学成回国之际,却带了许多先进的医疗器械用品,有些医疗器械在数十年后人民医院(即前之永生医院)还在用。回国前外国友人赠她一架英文打字机,她利用坐轮船远航归国的时间,不顾旅途劳累、风浪颠簸,请人将她绑在椅上学打字,船抵她亦学成。多年后我忆及她告诉我的这段往事,不禁满怀感慨、填《望海潮》一词:遥思当日 ,归心如箭,舟行浪谷波峰。风起霎时,彤云滚滚,重重滃郁空中。凭放眼西东。浪花上腾处,雷电随踪。水面匉訇,怒涛霜雪卷濛泷。
  船身左右欹冲。念家山万里,故土情钟。求学雾都,山娃志远,无涯暴雨狂风。
  钦应对从容。渺渺人生路,能尽融融?任是颠簸险阻,唯举目苍穹。
  她自回宁德后,工作往来,对外联络,常得力于该打字机。这时,她当即对医院进行扩展,设立内外、妇产等科,实行分科管理,推行新技术。
  1934年医院改名永生医院,逐步发展成多功能的综合性医院。1940年永生医院开始收男病人,病床35张。为此,她又遭到一些思想保守者的极力反对和严重攻击乃至人身侮辱。真不明白,当他们或其亲友伤病时,难道不希望有个好医生吗?她忍辱负重,不断进取。我因此而想起了沙漠中忍受饥渴,负重前行的骆驼。也曾有书载:“永生医院有推行新法接生,但那只是为少数权贵服务。”以此作为对该院以及以祖母为首的医护人员的评价。当年虎贝黄某之母难产,生命垂危,祖母为她作了剖腹产术,保住母子两条性命等许多病例仍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我母亲说:“那是真正为贫、中农服务。”这是母亲看了那书所记载后的感叹。
  随着业务开展,工作忙不过来,祖母聘请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霍童人林秉权医师任男部负责人,3-4年后林于1945年受聘宁波医院任院长离开宁德。
  祖母极具前瞻性的卓越眼光。圣教医院创办伊始,医院占地仅两亩多,祖母在任时很注意扩展医院用地,以致土改时有人提出要评她为地主、幸工作组黄组长据理说服。抗战胜利后,基督教福建教区拟在闽东建立中心医院,她知悉后,即四处奔走,并与时任莆田圣路加医院院长、曾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的宁德钟洋人、医学家余文光博士联手做了很多工作,争取办到宁德来。在余文光博士回宁省亲期间,与他共商成立闽东中心医院事宜。1945年,以她为首由外资拨款1300元港币成立闽东中心医院筹备委员会。她以资深者、高超医术与良好的威望深得上级圣公会信任,成为中心医院筹委会主要负责人。尽管当时无公路,交通运输极不方便,但在祖母等的努力下,先期的200张铁床以及与此相配套的床上用品、布类等已拨到、运抵永生医院。因时局变化,中心医院辍办。解放后,福安县医院成立,上级由此调拨相当用品、铁床等去福安。1952年6月永生医院被接收时,仓库尚余相当充足的器械用品,除进行大清仓、大拍卖外,还有个仓库管理员屡屡盗卖后在院外被发觉而罪有应得,这是后话。
  当年宁德交通不便,人才缺乏,祖母到圣教医院接任次年即开办护士职业学校。自1922年9月1日办学招生,学制分为三一五年,单科三年,双科(护士加助产士)四至五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干边学。有资料记载,直至1952年6月政府接办,共收了21批学员64人,学习期满考试合格毕业,其中护理、助产两科学满五年毕业9人;学满四年毕业5人;学满三年毕业护士23人,助产士1人。到1952年6月尚有在学学生10人继续学习。祖母的为人、工作及治学理念都是严谨的。她沉稳内敛,言传身教,风范照人,威仪有别样的光彩。学员们毕业后成了宁德(少数在外地)医务界技术骨干力量。有人说祖母首开宁德县办职业学校的历史先河,是宁德西医奠基人。
  提起院办护校,培养人才,不能不提到祖母的谊妹石美瑫。石姑婆小她9岁,系宁德石后乡石厝人,也是贫苦农家、基督徒家庭出身,与曾被错杀的石磊是堂兄妹,自1929年兴化圣路加助产学校毕业回宁德,一直与阮同工,是宁德医院第一任护士长,当年全国会考曾名列前茅。祖母之遗嘱中提起姑婆:“……与余同历艰苦,不留余力,余曾数次性命将亡,蒙她不惜、不顾自己性命,来救护余之生命,叫余至今还活着。余真恨无丝毫物质能报她一生为我之恩情。如今这座房屋出卖,抽出一仟元赠她自由购买房屋……惟切盼下代多为余报恩,叫余安心好了……”患难之交,共同的追求、信仰、志向,类似的家庭背景、负担……使她们结成了情逾手足的谊姐妹,历六十春秋风雨不渝。即便我本人,那年冬蒙石姑婆将我接出母腹,却因我先天不足,低体重,富有经验的她说我可能活不了,初为人母的母亲直哭,当时没有保温箱,姑婆将我置于自己的腋窝下保暖,使我六十多年后还能在此纪念她!当年建阳有一医师欲与姑婆通秦晋之好,寄来了金戒指。可是祖母对姑婆说:“我的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果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