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荣的生平事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626
颗粒名称: 黄树荣的生平事行
分类号: K820
页数: 4
页码: 288-291
摘要: 1895年他33岁时考中进士(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骆成骧榜《,宁德市志》《宁德地区志》的《人物传》均误作1892年中进士,而两志的《人名表》或《人物表》均不误),在京城当过户部江南司主事,兼山东司行走,实际是个闲官,很难有所作为,便以养亲(父母)为名暂时离职。树荣“回乡养亲时期”的情况,留下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做过宁德县丞,驻治东洋分县(后独立为周宁县),1900年曾推荐广源泰茶行老板陈步桐到福州担任“宁(德)周(墩)会馆”董事;1902年福宁知府李增霨聘请树荣和霞浦县绅王邦怀(捐纳候补知县衔)共同组成学董会,创办宁郡中学堂,这是全省最早的府立官办中学(泉州、延平、龙岩州,1903;汀州,1904;邵武、漳州,1905;建宁、兴化、永春州、厦防厅,1906;福州,1909)。
关键词: 福建 宁德县 人物

内容

黄树荣(1863—1923)原名有濬,表字作敷、柏樵,自号沧海道人,蕉城霍童人。
  家学基础较好,9岁能写文章,16岁县试成绩优秀。娶霞浦邑绅陈泽政女为妻。
  1895年他33岁时考中进士(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骆成骧榜《,宁德市志》《宁德地区志》的《人物传》均误作1892年中进士,而两志的《人名表》或《人物表》均不误),在京城当过户部江南司主事,兼山东司行走,实际是个闲官,很难有所作为,便以养亲(父母)为名暂时离职。树荣“回乡养亲时期”的情况,留下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做过宁德县丞,驻治东洋分县(后独立为周宁县),1900年曾推荐广源泰茶行老板陈步桐到福州担任“宁(德)周(墩)会馆”董事;1902年福宁知府李增霨聘请树荣和霞浦县绅王邦怀(捐纳候补知县衔)共同组成学董会,创办宁郡中学堂,这是全省最早的府立官办中学(泉州、延平、龙岩州,1903;汀州,1904;邵武、漳州,1905;建宁、兴化、永春州、厦防厅,1906;福州,1909)。
  大致在1904年前后,黄树荣到吏部请求铨补官职,授高州府茂名知县(高州号称广东下四府的首府,茂名为高州府治所在),不久改任肇庆府阳春县令、广州府龙门县令,后来又被广东巡抚调至省城,历任省警务公所总务科长、臬署审案委员、勤业道署会计科长、全省巡警学堂监督等职。广东是接触近代西方新文化的前沿地带,当时清朝廷正在推行“新政”乃至“预备立宪”,这一段经历对从小浸染于传统教育的黄树荣,应当是很重要的思想补课。
  1909年秋天,树荣到京师考察警政,公务之余,很注意学习西方的法律、政治著作。林振翰说他“近年于泰西法律、政治诸书,亦靡不研究 ,虽身历重洋,亲受西人衣钵者,聆其言论,莫不惊其眼光之高且远也。”这里有过誉,也有实情。中国在20世纪的头十年,已经出现了一股研究、谈论“社会主义”的小热潮。最著名的一些学者,如,梁启超把康有为思想划为“社会主义派哲学”(1901年),国学保存会的主要发起人邓实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世界主义”(1903年),孙中山则主张把西方的“社会主义”译为“民生主义”(1906年)。受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树荣也认为“社会主义为世界最新学说”,“欲强国,非由家族主义进而趋于社会主义不可。”这给当时在北京读书的同乡青年林振翰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他立志翻译世界语教材可能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树荣这次是赴京出差,实际逗留时间并不很长,便仍回粤省。林振翰称赞树荣在广东的政绩,“其官粤东时,筹办新政,不遗余力,于警务一端,尤加注意。以故不数年纲举目张,纵民俗强悍,伏莽堪虞,亦足以震慑而安抚之。”林氏语焉未详,伏莽云云,涉及“民变”,或当包括革命党的武装起义。
  当然,树荣办的“新政”,警务改革最为出色,从警政现代化的角度看,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这里或许应当说明,查检广州又新堂民国38年铅印本《阳春县志》(蓝荣熙、吴英华著)的职官、经政、宦绩、人物、事记、艺文诸卷,广州汉元楼民国25年铅印本《龙门县志》(招念慈、邬庆时著)的职官、宦绩诸卷,都没有见到黄树荣的名字。清末民初粤省政局动荡,世风崇武轻文,县宰频频换马,志书易毁难修;树荣任短事寡,史志失载并不奇怪。另有茂名人林正煊(字温伯)于民国28年开始修《茂名县志》,历10年而成,由其子林德涛带到香港,1971年出版(海珠书院,或称海天印刷公司)。此书笔者无缘得见,情况不明,但树荣在茂名任职时间极短,纵使列名职官卷,也不会有具体事迹介绍。
  综合以上几节,总的来说,辛亥前的黄树荣,在外仕宦虽然政绩无奇,却是一个颇有西学、新学修养的立宪派士绅。
  辛亥革命成功,南京临时参议院(1912年1月28日)和北京临时参议院(同年4月29日)相继召开。树荣无缘参与盛会,从北京回到家乡,倡办保安分会,招募地方团练;参加福建国民公会共和实进会;并被选为福建临时议会议员。本年他正好50岁,许多亲友都来祝寿,林振翰也写了贺词。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成立,参议院议员274人,树荣以福建省议员当选国会参议员。根据海内外知名学者台湾张朋园搜集的资料,福建的10名国会参议员是:宋渊源(闽侯),陈祖烈(闽侯),林森(闽侯),雷焕猷(宁化),杨家镶(晋江),潘祖彝(崇安),刘映奎(宁化),黄树荣(宁德),李兆年(建瓯)和方圣徵(云霄)。根据台湾著名史学家张玉法的研究,10人中国民党占7名,共和党2名,民主党1名;7名国民党籍参议员的姓名皆历历载明。方、李、黄三人所属党派不能确指,但若非共和党,便是民主党。共和党以黎元洪为理事长,民主党以汤化龙为主席,都反对同盟会和国民党。1913年5月底,共和、民主、统一等三党合并为进步党,仍以黎元洪为理事长,理事有梁启超、张謇、伍廷芳等9人,名誉理事有蔡锷、唐继尧等19人。这样,树荣又成为进步党这个保守派大党的党员。
  第一届国会又称民元国会、老国会,它的第一期常会的最大政治特点之一是国民党与进步党两强对峙,实质就是抑袁、拥袁两大势力对决。总统选举后,袁世凯以“叛逆”罪名两次大规模收缴国民党籍议员证章,迫使国会不能凑足法定人数召开会议,次年1月10日被正式解散,进步党不再有利用价值,也很快走向解体。袁死后,继任总统黎元洪在全国主流政见的推动下,申令恢复民元约法和国会,于是有第二期常会(1916年8月1日—1917年6月12日),其突出特点是议员小党小派林立,国民党内部分分合合,政治核心层中则府院之争日益激烈。直闹到张勋复辟,国会再次解散。
  黄树荣的好友覃寿堃在所写的墓志铭中称赞他这个时期“以老成卓识,见重议席;中经政变,维护国、法,斡旋时局,备极劳瘁”。但并未标出具体事迹,今日自然难以查证。但大致而言,有几点可以作些说明。其一,所谓“见重议席”,主要应指他在保守派中下层议员中的影响。当然,民国肇始,议员爱惜既有成果,顾忌重启战端,言行多有妥协倾向,有它一定的道理,还不能轻率地一概归于“反动”。
  其二,所谓“维护国、法”,重点在于戮力恢复屡遭毁坏的民元国会和约法。但这样的立场并不为孙中山一派革命党人所专有,宪政保守派和激进革命党的一大分歧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是武力解决还是合法抗争?在某种意义上 ,甚至可以说前者更重视法理程序的维护。其三,宪政保守派也没有一概排斥武装斗争的形式,1915年袁世凯完全抛弃民国的牌子,悍然决定称帝,最早公开吹响讨袁护国号角的正是原来的进步党首领梁启超、蔡锷等人。黄树荣也和许多立宪派官员一样,清末比较同情革命,支持武昌首义;民初比较亲袁;洪宪前后转而反袁,对共和、约法始终比较虔敬。其四 ,所谓“斡旋时局”,即在军阀当权时代试图对不同政见作一定程度的居间调停。扮演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某种中立的地位。树荣自认为他从1914年民元国会解散后,既未被“安福俱乐部”所收买,也未贸然南下广东 ,“退处田间 ,不入政治漩涡,观察较为明确”。照他的 “观察”,1917~1922年的护法 ,徐世昌由非法的“安福国会”举为总统,孙中山由广州“非常国会”举为总统,都不具有法律上的程序正义,只有黎元洪复位最得其正,呼吁南北对峙双方在法律的框架内求解决,清理“毁法”议员 ,重开国会。这个建议颇合法理 ,实际成效则未容乐观。
  当然,斡旋调停者并非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那么,这位“居间人”的基本思想倾向如何呢?仔细阅读尚得传世的黄树荣手稿,不难发觉,他心目中最尊重的人物是黎元洪,对孙中山则多有微词。关于这一点,下文再详叙。
  1922年黄树荣在北京寓所度过了60岁寿辰。但这却是让他很不省心的一年,仅京、滇、闽三地,就都不断有大事发生。3月,一度被迫出走的唐继尧率军回滇;4月,被省议会推举为省长;8月,改组云南政府,设立内务、财政、军政、外交、司法、教育、实业、交通八司,欲推行联省自治。这件事引起树荣很大忧虑,特别给唐写了一信,强调地方自治不能妨害国家统一,建议他撤消外交、司法、交通三司,统由中央派员驻省;改军政司为警备司,以免名义混淆。也是在8月 ,民国六年议员议会和民国八年议员议会同时在北京召开,“民六”“民八”互争正统十分激烈。黄在会前专门起草《致国会护法议员联欢社诸君书》,从中斡旋(联欢社地点在北京头发胡同,核心人物为谢持、焦易堂、王用宾等人,政治上拥护孙中山,反对曹锟贿选)。9月,孙中山手下粤军第二军长许崇智入闽占领建阳、邵武一带 ,10月,北洋皖系将领徐树铮又在南平设立“建国军政制置官”,加上此前已经盘踞在闽的军阀李厚基(督军)、王永泉(旅长),福建一时“客军”纵横,战云密布。黄召集旅京同乡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寄希望于当地民军,又拟了《致福建民军各首领电》,主张“闽人治闽”,提议各县各办乡团维护治安,迎请萨镇冰回闽主政。但时局纷乱,树荣人微言轻,不能扭转颓势。覃寿堃写的墓志铭在誉词之外,也说“国是靡定,乱且益滋,公亦以此深忧积念,抑塞以老”,这个评语还是相当公允的。翌年腊月,树荣忧病而卒。
  另外,民元六年(1917),宁德县长沈守经有意组局编写县志,树荣曾接受聘金,担任总纂,确定体例,分派任务。各采访员事冗时费,而树荣常住北京,沟通不便,具体指导无多。直到树荣去世,志书刍稿也远未成形。这里一笔带过。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