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的兴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87
颗粒名称: 官道的兴废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244-245
摘要: 这条千年古道,到了二十世纪初,已经走入暮年,道边的客栈、凉亭等已经破旧,路面也多年未修。以白鹤岭官道来说,距离前一次修葺岭道,已有近百年时光了(见前引魏敬中的记文)。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管道

内容

这条千年古道,到了二十世纪初,已经走入暮年,道边的客栈、凉亭等已经破旧,路面也多年未修。以白鹤岭官道来说,距离前一次修葺岭道,已有近百年时光了(见前引魏敬中的记文)。
  早在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就有修建福建沿海公路的动议。1918年,北洋政府计划修建经过宁德的闽浙公路,1929年和1934年,省政府两次计划修建经宁德通往浙江的公路(《宁德交通志》)。1930年,已完成了馆头至连江江南桥一段12公里的公路,连江至罗源45公里的石方及桥涵尚未完成。抗战兴起后,公路建设停止。四十年代挑福州担的人过了连江的大桥(称为“江南桥”)后,就发现有一段二十余里长平坦的石子和土坯路,与旧路不时重合,通往馆头,这就是民国初年公路建设的成果。近二十多年的时光,十多公里的公路竟然不能完工,挑夫走的仍然是旧路,足见当时国力衰微一至于此。
  非但如此,新、旧路还惨遭破坏。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在1941年太平战争爆发以后,福建省政府和军队,以正式公文的方式,下达到各县政府,要求将沿海大道“彻底破坏”。
  这次破路运动,实施的并不“彻底”,甚至称不上对道路有大规模和实质性的破坏,当然也未给敌军造成实际的影响。但是,至今在宁德往洋中的石壁岭道的若干“险要”处,仍依稀可见当年破坏的痕迹。这或许是一个弱国面临强敌欺凌时的无奈之举吧。
  抗战方一结束,当时的宁德县政府就向省政府提出修建宁古公路的计划。后来,省政府在1947年3月,向宁德县政府发出《馆宁公路工赈工程计划书》,派出了省第十勘测队来宁德县测量路线。这份计划书的绪论称:“沿线各县位处本省东北部,东西滨海,其余均为山陵地带。鱼盐木材出产尚富,只以山岭重叠交通,至感困难,运输不便,外销内运两感棘手,至人民生计穷困 ,农村经济逐渐破产,教育亦因之落后,是以修筑是路,实不容稍缓”。这条计划中的公路,由连江馆头到宁德县城,全长为98.172公里,大小桥梁79座,路基宽为6米至7.5米,工程总费用为“国币一百四十亿元”。《计划书》最后写道:“本线公路完成,则闽浙交通便利自无疑议,外销内运货物灵便不待言。文化之传播,风俗之改良 ,皆能指日实现,间接若干劳力肩挑之工人,可从事于生产,其收益诚未限量也。”事实上,这条公路,直到1949年解放之前,都停留在一纸文书上。
  新中国刚成立,1950年开始选线测量,1955年4月动工,到1956年1月,宁德与福州之间,就通了公路。从此,宁德与福州之间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的陆上交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旧官道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成了乡间道路。
  “几度东风吹换世,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旁、杨柳为谁春”。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的建成,往昔跋山涉水,披星戴月 ,一整天里汗下如雨,如牛负重的艰难路程,今天只要在观赏风景的十几分钟时间中即可完成。又随着乡村之间公路网络的形成,这条千年古官道,彻底地脱离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成为一个古迹、一种文化标志和一段久远的记忆了。
  附注1:民国时期大米价格多有波动 ,未能细察各年份大米确切价格数字。经了解,粮食出产地如洋中等地,四十年代年成较好时,稻谷约为一百斤2个银元,折合大米约2.8—3个银元;纯粮食消费地如福州,四十年代末时一石(80公斤)大米为7个银元,折合一百斤大米约4.5个银元。宁德城关能部分自产,四十年代时大米每百斤4个银元,应当是中间价格。
  附注2:笔者在约三十多年前,就曾经听过继光街(即“西门”一带)当地农民龚玉顿(已故)、“四月伯”(已故)等人讲述过挑担前往福州的往事。因此陈庆珠提供的人名 ,并不说明当时挑担人的就是这几人。按上述各村,每处二三十人来计算,蕉城区城乡常以挑担为业的挑夫数量,约在二、三百人之间。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