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的里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84
颗粒名称: 官道的里程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236-240
摘要: 民国时期,宁德县城与福州城之间的官道并未由于海路的通畅而萧条,特别是在因为战争影响,海路阻隔的时候,陆上的通道,就显得重要。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管道

内容

官道的里程 民国时期,宁德县城与福州城之间的官道并未由于海路的通畅而萧条,特别是在因为战争影响,海路阻隔的时候,陆上的通道,就显得重要。
   先讲白鹤岭官道。
   这条路从县城出发,到福州为止,如果是办急事,或挑轻担赶路者,最快可以在二天内到达。正常的商队,行程需要四、五天的时间。
   流行于宁德平原地区乡村,特别是霍童、八都、赤溪一带,有一首名为《福州担》的民谣,形象地描述了民国初年宁德挑夫由白鹤岭前往福州的艰难与心路旅程。
   家中田园不去做,日夜思量去福州。
   收拾行李起身行,行到宁德正出城。
   白鹤岭路有十里,山头回望海无边, 行到弯亭天未暗,五里暗亭虫萤萤。
   走到叠石日落山,累落客店把身安, 日头东照大路上,行至王家汗衣衫。
   猴岭过了富福桥,荒山行路胆也虚, 起步岭头山坡陡,罗源城中人好居。
   罗源路边田连田,白塔岭尾山连山, 长长道路弯转弯,排连湾里急赶途。
   日头含山来住店,客店主人脸悲伤, 此次人客去省城,路中抓夫难过关。
   十二河边好过溪,半岭再过丹阳街, 丹阳街尾土地庙,两条大路分东西。
   左边直透连江县,右边分道去宦溪, 出门人客行大路,连江日落鸟乱啼。
   出门人需结帮队,同行十里到馆头, 行到琯头江水涨,四方船仔正开流。
   逆水使船船使风,暂泊营前码头东, 日头当午腹中饿,板厂番仔未收工。
   举目四顾皆江水,罗星塔在对面江, 船到福州码头边,步行来到大桥中。
   台江高楼人如潮,电车马车满街奔, 大街小巷通四方,一心只想问地名。
   人面生疏没处问,借问警哥把身躬。
   过了台江到会馆(宁德会馆),看见诸母是平骹(天足)。
   放下挑担一身轻,一餐干饭加工钱, 福州城内好风光,无奈不是自家门, 劝君切莫去出外,守好田园才安宁。
   (民谣引自黄澍《宁川杂记》) 这首《福州担》有不同的版本,但字句大同小异。文中所列地名有“弯亭”、“暗亭”、“叠石”、“王家”、“富福桥”、“起步岭”、“白塔”、“排连湾”、“十二河”、“丹阳街”、“宦溪”、“琯头”、“营前”、“罗星塔”、“台江”等等,多为沿途村镇,也是旅人的驿站。从这支民谣看,行者动身出发的地点,很可能不在宁德城中,而是距城有半天路程的郊外。因此,他行脚的第一天,就只能在距离城关不到三十华里的叠石村隔夜。事实上,如果从城关一早出发,翻越白鹤岭,即便挑着担子,也能在一天之内到达六十里外的罗源。
   这位作者在路上走了四天时间,分别在叠石、排连湾、连江县城三个地方过夜。从其内容来看,这位不安平庸向往外部世界的游人,或者空手而行,或者是一位只挑着轻担的苦力,行路速度要比挑担的商队略快一些。
   民谣《福州担》包涵的内容还不止于此。这支民谣很可能产生于民国早年,或在二三十年代之间。从作者需要等待城门开启方可出门、馆头船还不是“车船”、见到天足的妇女仍感诧异等信息,可知作者口述游记的年代相当久远,至少在1939年宁德县城的城墙破除之前。另外,从中也可以隐约看到民国初年,随着宁德与福州城的商品人员交流增加,封闭的社会底层也开始向往外部世界,而福州城对于宁德乡村的民众来说,几乎就是一个承载梦想的地方和一个传说。
   白鹤岭官道的里程,自清末民初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之前,几乎没有变化。
   崇文街道老人陈庆珠(亦名陈老愚,曾任崇文大队支部书记),四十年代时,曾经多次挑货往返于县城与省城之间。据他的记忆,具体的行程是: 第一天。晨起,从县城出发,行二十五里,到罗源叠石村吃午饭。午后起程,行三十里,至罗源护国村过夜。
   第二天.晨起,从护国村起程,行二十五里,到罗源白塔村(或在“排连湾”村)吃午饭。午后起程,行三十里,到连江王家亭过夜。此处距丹阳镇不过五华里了。
   第三天。晨起,过丹阳镇,出丹阳不久,折向东,到山岗吃午饭。午后,行半天时间,在东湖一带过夜,或再赶路十里,到达连江县城过夜。如到东湖隔夜,这一天的路程四十里,较为和缓。但是,因为绝不可能在傍晚时分赶到馆头,因此将路程分成两天行走。
   第四天。晨起,过连江县城,再行二十里余里,翻越馆头岭,到达馆头渡口。在此歇息吃饭,等待“馆头车”——定期由这里开往福州台江码头的“车船”。班轮多半在傍晚四、五时开船。行到半夜,就到了福州码头。
   从这条路走,需要四天半(半天为水路)的时间。“这四天半时间,一点都不掺水,体力再好,也快不来。——除了担‘茶办’。”陈庆珠自述,一般担子在一百二十斤。一挑茶叶,铁定一百二十四斤,没有好体力,是吃不了这碗饭的。所谓“茶办”,就是样茶。一挑六十斤。茶季到来时,宁德茶商手中购得成品几十成百担,急于送到福州城中加工成精茶,或由福州茶商包装后运往外地。此时,应当尽快地让福州茶商认可在宁德所购得的茶叶的品级与价格,于是,当地茶商就要雇佣一二个体力好办事稳妥的人,以一百二十四斤的挑工价,让其挑六十斤茶的样品,赶赴福州。在这种情况下,两天时间是可以到达的。
   另外,如果更加节省费用,则从丹阳分道,直接过北岭往福州。
   家在蕉北街道茶亭下的吴道茂(六七十年代曾任崇文大队的支部书记),年青时也曾挑担到福州。据他回忆,出门后第三天晨,过丹阳后走右路,尽走山岭,行至傍晚,过渡一条溪河,到潘渡村过夜。
   次日晨早起,从潘渡出发,越大北岭,路过“岩角(音)”、“华座岭(音)”、板桥街,大约就在宦溪村一带过夜。
   第五日,清晨动身,上午到达北岭岭头,此处已可遥望福州城,但下岭近十里,从城边进到城里,路程还远得很,要到城南闽江边的台江码头一带,还有二十多里路。挑担到此,体力再强者也不能赶急路了,只能缓缓而行,体力不支的人,有时就雇黄包车连人带货穿过福州城。从岭头到达中亭街客栈,行路需要一天。
   因此,如从丹阳分路从北岭走,总计需要四天半到五天的时间。
   以行军迅速著称的日本军队,走完这一路程,也正好是四天时间。1945年5月17日,日本第六十二混成旅约四千人从福州城北郊撤退,5月21日,其前锋部队,方抵达宁德县城。
   清代乾隆县志中载:宁德城关,“西南至福州府二百二十里”,道路“……一从西门出,左旋由太尉宫通白鹤岭。右旋至白岩峰,顶上有小道。一从南门出,由邸塘、土堡直进洋尾、蚶崎、大遐至飞鸾,离城五十里与罗源交界。至土堡右旋由白鹤岭至界首,离城二十里与罗源半天罐交界,此往省城之孔道也。”(此段路旧迹尚存)由以上记录与亲历者的回忆,可见从民国初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宁德与福州城之间的陆路,与清代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再说飞鸾岭道。
   南出城关,由飞鸾岭越县界的路线,节省体力,但耗时更长,所费盘缠也更多。
   这条线路是从宁德城关的船头街(今东湖市场、马祖宫一带)码头乘租小船,行二十二三里水路,到达飞鸾,再行二三里,抵飞鸾岭下。飞鸾岭,较之白鹤岭稍平缓,上、下各十里到达罗源护国村。但对于赚取工价的挑夫来说,走白鹤岭显然更为合理。其一,乘船需等潮水,每日时刻不同,有的甚至是半夜开船,无法安排行程。其二,挑工价已定,乘船所需费用,为挑工自己口袋里的银子。因此,由水路抵飞鸾的,多半为往来办事的客人。对于挑夫来说,劳累只为生计,故而大都不走飞鸾这一线路。只有一种情况,即,挑货到了福州城,数天内得到了挑货返回宁德的机会,如此囊中不再拮据,为减轻劳累,也有走飞鸾岭,再花小钱租船回到城中的。至于直接行路到飞鸾,翻越飞鸾岭过境,则因为路程较远——从宁德城关到飞鸾陆路近四十里,行程耗时长,很少为挑夫与旅人所选择。
   然而,抗战爆发之后,飞鸾岭道却一度格外地兴盛起来——成为连通三都港与省城福州的重要运输通道。福州于1941年4月和1944年10月两度沦陷。福州城第一次沦陷前后,日本人控制了福州沿海,当年9月,日军撤出福州,但是占领了沿海的马祖岛,收编海盗武装,控制闽东与闽中沿海。宁德与福州之间海路基本中断,陆上的交通更显得重要。飞鸾、碗窑一度成为抗战期间向福州输入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当时,由海轮运进货物,集中于此,再由民国政府组织称为“铁肩队”的运输队,专门向省城和古田输送(见《宁德交通志》)。每日行走于这些岭道上的挑子,有二百多挑。
   以上是从宁德城关出发的旅人和商队的路程。
   至于宁德西部山区一带,在民国时期,大量的茶叶输往福州。他们在这条长长商道上歇脚的地点,略有不同。比如,茶叶商队从洋中出发,经溪富、九道,抵罗源中房,再过白塔,第二天傍晚就可到达丹阳镇隔夜。路程较之从宁德城关出发的挑夫,快约一个时辰。另外,从福安、寿宁、霞浦等地赴省城的旅人和商队,因其行路出发点及行路速度不同,落脚的驿站,也不尽相同。
   官道上的客栈和货物 宁德,以及闽东一带与省城之间物资往来,大体上是农副产品与工业品的交换。藏于蕉城区档案馆的一份《馆宁公路工赈工程计划书》,在介绍公路沿线各县的经济状况时介绍“连罗宁三县均以海产为大宗,如石骨鱼、蚶、蛏干……等年产量约三十余万市担,行销福州及闽西北各地”。“食盐年产亦约三十余万市担,”“如茶叶年产约十二万市担,又如笋干、纸、竹、木材、糖、麻、苎等等出产亦丰。”“宁德则有瓷器及铁器,年产亦数十万件,远销东北平津等处。”据陈庆珠回忆,他挑过麦子、茶叶,但是较多的是海产干货,如蛏干、蛎干、虾干等等,其他挑夫也有类似的回忆。在这些商路上,还有一些商客将牛、羊、猪赶往福州城。进行小量民间贸易的客商,被称为“水客”。陈庆珠所认识的宁德城中较有名气的“水客”有十余人,如居住前林坪的陈姓水客,南门的“妹妹”,“愚富”等人。而返回宁德的商品,较大宗的是布匹、各类日杂百货等等。至今宁德老辈人仍然称各类硬糖为“福州糖”。吴道茂第一次到福州,就是前去购买“上海花”(一种蓝衣白花的洋布,当时普遍用于制作被套。)及平阳布。宁德及闽东一地,旧时村前祠边多有古樟,清末民国初年,日本浪人与当地奸商刁民勾结,尽数砍伐,向日本出口樟脑,多由这条官道运往省城,直到资源枯竭才停止。
   当然,销往福州最大量的货物就是茶叶。
   宁德以及闽东一带,是很有名气的产茶区。所产红、绿茶,名声远播于海内外,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