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周宁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75
颗粒名称: 民国初期周宁教育
分类号: G527
页数: 2
页码: 219-2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周宁,废科举,设学校,历史不长。由于周宁原属宁德县管辖,设过特种区,也置过县,所以学校在各个时期的名称、学制,以及数量、质量都有所不同。今将民国时期周宁教育事业变化过程作扼要叙述。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教育

内容

周宁,废科举,设学校,历史不长。由于周宁原属宁德县管辖,设过特种区,也置过县,所以学校在各个时期的名称、学制,以及数量、质量都有所不同。今将民国时期周宁教育事业变化过程作扼要叙述。
  民国初期,周宁只有一所国民学校,也称高等小学。它的前身是“狮城学堂”,也叫“初晴书院”。《周墩区志》记载,清乾隆五年,县丞张章以入官田亩除变价纳粮外,所有盈余悉归作聘请教师之费。至乾隆二十年,县丞徐必显协地方人士生员周灼、廪生叶高甲、监生吴兆旭等倡建初晴书院学校一所,光绪三十二年改为“狮城学堂”。
  民国建立后,元年宣布废除“癸卯学制”,规定“学堂”易名为“学校”。周宁的第一所国民学校成立于民国四年。民国八年,浦源村清代生员、后毕业于福建高等学堂的郑丹诚(别名天植)和洋庄村的杨炳传两人,报准在浦源村的南庵设立“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一所,郑丹诚自任校长。民国九年,周墩(周宁前称)县佐郭荦以为这所学校是全县的最高学府,不宜设于乡间,令其迁到城关,以初晴书院的校舍为校舍,同时在城关“五显帝”庙设立国民学校。
  原高等小学仅有一个班,十几个学生,三位教员。迁到城关后,先后聘请屏南县前请拔贡郑盛璜、福州普通师范毕业生黄传经等人为教师,这个时期由于教师文化水平较高,素质较好,学生逐步增至八十多人,学习空气极为浓厚。
  民国十四年,郑丹诚认为郑盛璜先生认真负责,耐心教学,便把校长职务让给盛璜先生担任。民国十六年,郑盛璜先生不幸逝世,仍由郑丹诚先生再任校长。直至民国十八年秋间,接宁德县之令把原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改为宁德县第五区初晴小学,并派省普师毕业生浦源村人郑协三为校长,同时增设初小班。郑协三年轻有为,思想比较进步,接任校长后大刀阔斧整顿学饺,率领师生开辟园地,栽花植竹,美化环境。于是校风更振,学生骤增到一百多人,弦歌一堂,成为这所学校十年来最旺盛时期。郑协三校长后来由于厌恶旧社会现实,终日以酒消愁,因而引发精神分裂症,虽经多方延医治疗无效,于民国十九年春死亡,终年仅三十多岁。郑协三的不幸去世,无疑是周宁教育事业一个极大损失。民国二十年,由阮宗恩接任校长,这时期由于世风日下,教育停滞不前。嗣至民国二十三年,在闻名闽东的“周墩暴动”举义前后,革命的浪潮已在全县各地掀起,许多富豪子弟纷纷中途辍学;而穷人子弟本来入学的就很少,故学生人数寥寥无几。
  民国二十四年,原属宁德县管辖的第五区周墩,改为周墩特种区 ,直属省辖。
  原称宁德县第五区的初睛小学也改为“周墩特种区中心小学”,委毕业于福州扬光法文专门学校的周宁城关人周绍瑜为校长。学制改为六年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读书不忘救国,救国必要读书”的号召下,先后在浦源、端源、萌源、贡川、李墩、官洋等村设立了国民学校。
  民国二十七年,区中心校校长周绍瑜调任区署教育科员,校长一职由教育科科长叶贤兼任。民国二十八年,省派龚祥麟接任校长。民国二十九年,龚祥麟因病辞职返回原籍福州治病,校长一职由新任的教育科科长徐积成兼任。往后陆续由乐启绍、缪晋、黄彦英、周敬文、张运粮等人交换接替。这所全县唯一的最高学府,几十年以来除名称、学制、人事的多次变化外,校舍则一直沿用旧日那一堂、两厅、六室的初睛校舍。
  迨至抗日战争中期才由华侨胡文虎先生捐建一座土木结构的校舍和城关的周在佃赠一座民房。后来扩大校舍,由于当时的政府无能,竟不觅址新建,遂将原初晴小学这座古代模式的学校拆除改建。这所学校就是今日县实验小学的前身。
  民国二十九年后,将原浦源村国民学校改为周墩特种区第二中心小学;狮城镇建制后,原区第二中心小学改称为狮城第二中心小学,由张大金任校长;贡川村国民学校改为西社乡中心小学,校长彭士隽;李墩村国民学校改为蒲溪中心小学,校长李景鸿;端源村、萌源村两所国民学校同时改为初级小学。并在全县几个大村庄设立战时国民学校。
  由于当时周宁交通闭塞,地瘠民贫,文化落后等特殊情况,没有设立中学,学子小学毕业后往往要到邻近的宁德、三都、屏南等中学升学,因此学生大多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子弟。民国三十一年,地方人士魏绍经、郑丹诚等人有鉴于学生的升学难,倡议筹设初级中学一所,经过一段筹备工作后,暂借今岩潭里民房一座为校舍,并聘请屏南知名教育人士徐式圭为校长,也聘来李居安、魏朝宗、彭士隽等人为教员,暂设一个班。后来学生人数逐步增加,班级扩充,但因地方财政枯竭,无能基建校舍,只好搬到近城的“瑞龙观(”今城关茶叶收购站)为校舍;其后又迁到端源村的“叶氏宗祠”和“陈靖姑庙”办学,直至解放前夕才迁回城关“城隍庙”。在国民党统治三十多年中,周宁的中、小学校舍,除胡文虎先生捐建的一座小学校舍外,其余均借用各地的庙宇、祠堂为校舍。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政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