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72
颗粒名称: 农村经济
分类号: F32
页数: 2
页码: 215-216
摘要: 民国时期,周宁经济落后,市场萧条,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生产主要是水稻、甘薯、大小麦、杂粮、马铃薯占小部分。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其他是花生、油菜籽、黄麻、甘蔗、晒烟等,但数量少。手工业有茶叶加工、铸锅等,商业方面也只有几家店铺。194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664.5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当时周宁县人口为55448人,人均社会总产值为119元。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经济

内容

民国时期,周宁经济落后,市场萧条,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生产主要是水稻、甘薯、大小麦、杂粮、马铃薯占小部分。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其他是花生、油菜籽、黄麻、甘蔗、晒烟等,但数量少。手工业有茶叶加工、铸锅等,商业方面也只有几家店铺。194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664.5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当时周宁县人口为55448人,人均社会总产值为119元。
  1.农业民国社会,经济体制属封建私有制,全县耕地面积12.42万亩。地主、富农占全县户数的4.44%,占耕地21.61%;祠堂田、富庙田、墓田、学田、公轮田等占耕地的30.15%,两项所占的耕地已超过耕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中农、小土地出租者及其他职业者,占户数的28.62%,占耕地的25.89%。雇农、贫农和其他地少者占总户数66.95%,而占耕地22.35%。生产资料大部分被地主、封建势力所占有,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周宁人口、劳力、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劳动力人均耕地情况如下表所示:民国时期若干年份周宁人口、劳力、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劳动力人均耕地一览表:民国社会,周宁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生产工具落后,传统的耕作农具有木柄、铁犁、锄头、田刀、荡板、草耙等,偏远山村使用原始的“人拉犁”;收获工具主要是缣刀、稻楻、稻梯、小篷;运输工具主要有扁担、畚箕、篾篮、尿桶、布袋:肥料方面,长期使用农家肥;农作物耕作制度单纯,水田以单季稻为主,旱地以甘薯为主,一年一熟,耕地利用率低,使用效率差:农户对稻麦病虫害普遍采用药物进行初级防治,如用桐油杀飞虱,用石灰水处理防治麦类红锈病、黑穗病,对水稻的螟虫和稻瘟病等疑难病则用采卵、捕虫体、挖稻根等原始的杀虫方法;排溉以自流灌溉为主。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的亩产量很低,一个劳动力难以养活三口人。194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664.5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占87.40%,为580.7904万元,当时周宁县人口为55,448人,人均农业总产值为104.7元。
  农民收入还要交地租、还贷,食不裹腹,衣不蔽体,若逢灾荒之年,只能以蕨根、苦菜充饥,生活极端贫困。
  2.手工业民国期间,由于自然环境、交通、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周宁的手工业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到1949年,全县只有私营布厂1家,水石集磨房11家,糖寮13家,炼铁9家,铸锅5家,烧制陶瓷17家,砖瓦厂14家,茶叶精制18家,酿酒8家,榨油5家,造纸19家,印刷1家,制造鞭炮3家,以及铁器、小五金、缝纫等若干家。
  全年总产值63.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折算),占当年社会总产值的9.59%。按1949年的人口55448人计算,人均手工业总产值为11.48元。
  3.商业民国时期,周宁商业不发达。1935年,周墩特种区大小商店有176家。1945年,周宁建县时商店为160家,其中经营百货14户,京果业36户,饮食业18户,旅馆业18户,医药业15户,屠宰业12户。商品货源主要从福鼎、平阳、赛歧,穆阳肩挑运入。1949年,商店增至297家,但所占比重小,占当年社会总产值的3.01%,仅总收入约2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按1949年的人口55448人计算,人均商业收入为3.60元。为了养家糊口,许多周宁人选择常年或季节性外出劳务。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