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52
颗粒名称: 宗教信仰
分类号: B929.2
页数: 2
页码: 195-196
摘要: 1.道教、佛教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福建先民对鬼巫的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地方志中不乏这方面的记载,诸如“民重鬼神”,“贵巫尚鬼”,“专信鬼神”,“信鬼好祠,俗罕延医”〔17〕等等,比比皆是。所以道教对疍民的影响远胜于佛教。上文所列民间崇拜的对象,除了观音菩萨来自佛教外,其余的民俗神都可归到道教的序列中。
关键词: 福安 宗教 信仰

内容

1.道教、佛教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福建先民对鬼巫的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地方志中不乏这方面的记载,诸如“民重鬼神”,“贵巫尚鬼”,“专信鬼神”,“信鬼好祠,俗罕延医”〔17〕等等,比比皆是。所以道教对疍民的影响远胜于佛教。上文所列民间崇拜的对象,除了观音菩萨来自佛教外,其余的民俗神都可归到道教的序列中。
  但是,从真正的宗教意义上看,不论是对道教还是对佛教,疍民都非常淡漠。
  疍民中没有正一道的巫师、法师,也没有全真道徒;没有佛教的僧尼,也没有男女居士。疍民对道教和佛教仅限于模糊的民间信仰水平,普遍通过充满功利祈求的烧拜活动,换取精神上的抚慰,缺少真正意义的宗教生活。
  2.天主教天主教在福安的正式传播始于明末。闽东濒海和长溪沿岸的一些村镇是最早的传播点,也是重要的传教区。清康熙年间,西班牙多明我会在福安的穆阳、溪潭先后建立宗座代牧区(一般也称教区)的主教堂,福安成为福建省的天主教中心。
  天主教传入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康熙五十年(1720年)清廷下达禁教令,禁止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直到19世纪40年代五大口岸开放以后,清政府才废止禁令。由于早期天主教是从水路传入闽东的,不可避免地对疍民发生影响,从而发展了最早的疍民教友。在他们的有效帮助下,传教士得以比较方便地在沿海临溪村镇开展传教工作,即便在严酷的禁教期间,传教士也“因有许多河港,可以以船为家,隐匿其中”〔18〕,继续秘密的宗教活动。
  天主教活动合法化以后,闽东的天主教发展迅速。据1950年统计,当时的福宁教区分为福安、穆阳、溪填、罗江、宁德、霞浦6个总铎区(前4个均在福安县),有大小天主堂78处、教徒近2.7万,其中福安县有天主堂52处、教徒近2.2万。〔191这许多教堂和教徒大多分布在沿海沿溪的村镇。估计闽东的天主教人口中疍民约占三分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到上世纪末,闽东天主教人口有6万多人,其中福安市约5万人,占该市总人口的8.6%。20世纪末福安尚余连家船民1500多户约7400人,估计天主教人口约500户2500人。
  3.基督教19世纪60年代英籍安立甘会(圣公会)传教士开始将基督教(新教)传入闽东(这里的“闽东”特指当时的“福宁五县”即霞浦、福安、宁德、寿宁、福鼎五个县)。和天主教一样,闽东的基督教也是从海路传入,由于天主教早已在福安县“捷足先登”,并且“先入为主”,所以宁德、霞浦、福鼎这三个沿海县就成为基督教的主要传教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福宁五县”的基督教人口约万人、大小礼拜堂近百处,分属宁德、霞浦、霞南(霞浦南部沿海)、福鼎、安寿(福安、寿宁)5个牧区。大多数分布在沿海的村镇。尤其是霞浦一县,沿海各乡镇的大小礼拜堂星罗棋布,其中水上居民(包括渔民和船民),估计占全部基督教人口的四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基督教的活动得以恢复、发展。如今闽东沿海县市区的礼拜堂大多经过重建或重修,尤其是滨海的霞浦、福鼎两个县市,精美壮丽的小教堂密布海区,礼拜堂上方的十字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