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崇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44
颗粒名称: 民间崇祀
分类号: I207.42
页数: 3
页码: 193-195
摘要: 历史上的闽东,民间信仰相当宽泛而且杂乱,史志上就有“习尚鬼巫”〔12〕的记述。数不尽的泥胎木偶为乡亲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崇祀资源,使他们一方面诚惶诚恐地在愚昧与痛苦中奋力挣扎,一方面也心满意足地在无休无止的烧拜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抚慰。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民间

内容

历史上的闽东,民间信仰相当宽泛而且杂乱,史志上就有“习尚鬼巫”〔12〕的记述。数不尽的泥胎木偶为乡亲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崇祀资源,使他们一方面诚惶诚恐地在愚昧与痛苦中奋力挣扎,一方面也心满意足地在无休无止的烧拜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抚慰。
   疍民的汉化过程在观念形态方面受到汉族的影响很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主要选择了下列对象以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
   1.妈祖 在各路神灵中,疍民最感亲切的是妈祖(疍民称妈祖为“妈祖婆”或“阿婆”,所以妈祖庙又叫做“阿婆宫”)。旧时闽东沿海各县均建有妈祖庙(天后宫、天后庙)。
   妈祖即林默,宋代湄州人,曾在海难中因救人而献身,后被封为神。闽东最早的妈祖庙是霞浦县的松山天后宫。这座妈祖庙始建于宋代,依山面海,规模恢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且多次由知州、总兵、知府等地方长官领衔重修。松山天后宫与湄州祖庙齐名。有这样的一对宫联,写出了它在闽东沿海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德与天地参,渔乡扬溥泽;情同生民共,海宇颂安澜。” 此外由官府主建或官民合建的妈祖庙还有:福鼎县天后宫,康熙年间建;福安县天后宫,乾隆六年(1741年)建;宁德县天后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这些庙宇均编入官府祀典,春秋致祭。〔13〕 在官民的共同努力下,妈祖信仰在福安及闽东沿海、沿溪非常普遍。因妈祖是“著灵海上”的女神,在疍民群体中受到格外的尊崇。除了沿海村镇,内陆溪河沿岸凡是疍船可以到达的较大的码头,均可以看到妈祖的庙宇或神龛;疍船上也供奉着妈祖的神位。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都要举行大祭,闽东沿海、沿溪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供奉有妈祖的庙宇和神龛都笼罩在一片袅袅的香火之中。
   疍民没有祠堂也没有“众厅”,遇事需聚众商议,往往选择在附近的妈祖庙进行。妈祖庙是这个常年处于流动与分散的生活状态中的族群的精神归宿。
   2.临水夫人 临水夫人即陈靖姑,原是汉族的女神,闽东民间又称之为“奶娘”、陈夫人等。陈靖姑是唐末五代时福州下渡人,传说她有非凡法术,能呼风唤雨、缩地腾云,曾破洞斩蛇,救护万民,后因祈雨坠胎而死。闽王王延君封陈靖姑为“临水夫人”,后又经历代帝王的封赠,成为闽东汉族民间祈福禳灾保平安的女神。福安各地都可以看到陈靖姑崇拜的痕迹。“三斗油麻分天下,家家奉祀奶娘身。州州坐塑奶娘庙,村村坐塑奶娘身。”〔14〕许多溪河岸边都建有“临水宫”。
   疍民对陈靖姑的信仰当在上岸定居以后。因陈靖姑具有斩蛇的法力和经历,疍民在接受了陈靖姑之后,也就疏远了海龙王。
   3.观音 观音本是佛教的菩萨。闽东至少在唐朝就有了观音崇拜,宁德的观音寺就始建于大中十二年(858)。宋以后观音信仰进一步普及,到了明代,更是普遍,成为民间的俗神。疍民汉化后,很自然地接受了这尊能够“慈航普渡”的菩萨,更因为观音菩萨来自舟山渔场,所以倍觉亲切。
   4.田公元帅 田公元帅原名雷海清,唐时福建南安人,系唐明皇的宫廷乐师。传说安禄山占领长安以后,在凝碧池宴请群臣,并要梨园弟子奏乐助兴。乐工雷海清不胜悲愤,以乐器投掷禄山,被禄山支解处死。雷海清后被唐肃宗封为“田都公帅”,闽东汉族和畲族民间都称之为“田公元帅”,崇祀甚殷。相传雷海清崇凤,民间供奉常以象征凤凰的长雉毛代表田公元帅。
   疍民也接受了这位尊神,至今在连家船的神龛或船民上岸新建的住家堂上常可以看到插有长雉毛的香炉。
   疍民接受田公元帅的原因可能与他的名字叫“海清”有一定关系。
   5.五显帝 五显灵官即华光大帝,闽东民间称“舍投公”。闽东乡民对五显帝的崇祀由来已久。福安甘棠镇外塘村有主祀五显帝的“崇安宫”,一面清雍正年立的石碑上有该宫“肇自宋世,元明以来代有修葺”的记载。
   五显帝庙宇的香火在闽东各县都非常旺,疍民也祀之甚殷。
   6.龙王 疍民还有崇祀龙王的传统。
   疍民的龙王信仰应该与闽越先民的蛇崇拜有关。文献上记述,“闽,东南越,蛇种也。”〔15〕“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16〕可见蛇(龙)是疍族先民闽越人的图腾,疍民对它们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称蛇为“小龙”,认为自己是“龙种”,称自家木船为“木龙”。旧时疍船上常贴有“船是木龙游天下,家居水面乐神仙”之类的对联,苦中作乐,聊以自慰。
   这里的疍民随着汉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待龙王的态度渐趋冷淡,仅在祭祀妈祖、奶娘等大众化的民俗神时也给龙王“捎带”一个份额而已。但是海区疍民仍有敬祀龙王的习俗。霞浦、福鼎的渔民每年正月初五日有游龙王的习惯,祈盼龙王爷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福安和宁德沿海的渔民在每年年初的求神活动中都要请法师做“疏文”,祈求龙王的保佑。
   7.鬼怪 悲苦的生活和险恶的人生境遇让疍民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深陷于苦难的深渊。疍民敬畏鬼怪的习俗很多,并且由此派生出许多禁忌来,这里聊举几例,以资说明。
   疍民对“水鬼”甚为畏惧。他们认为,人死水中遂为“水鬼”,溺水身亡者都是“该死”之人,系水鬼“讨替”;而水鬼只有完成了“讨替”才能转世为人。故此认为不应该搭救落水者,以免妨碍水鬼讨得替身而迁怒搭救者。但是落水而死者一旦浮出水面漂流,疍民就要设法将尸体打捞上岸;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死者的魂魄就会依附到船上,从而祸及己身。
   疍民还敬畏“水怪”,认为水怪是一定水域的主宰,船只如果要从它们的地盘经过,就必须对它们示好。如沿海船只向南航行,经过连江县的黄岐半岛时,就必须在北茭海面烧香化楮,作为“买路钱”,疍民称之为“送棉衣、草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出海、安全返航。
   船在海上航行,如遇上大鱼,必须辨出是来“讨食”的还是来“问路”的。若是前者就将稻米倒入海中喂养它;若是后者,就凭罗盘给出的方向,让该鱼游离。
   还有一种叫做“海和尚”的“怪物”,据说其实是大章鱼的“精灵”,因貌似一个大光头故名。海和尚多出现在渔民称为“九月乌”的台风季节,“发威”时浓云密布,狂风大作,浊浪排空,甚是吓人。疍民认为海和尚的出现是因为船上有“晦气”,遇此情况,身带晦气的人必须主动蹈海谢罪;或者将念过符咒的字纸撒入海中,以镇邪气。
   宗教信仰 1.道教、佛教 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福建先民对鬼巫的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地方志中不乏这方面的记载,诸如“民重鬼神”,“贵巫尚鬼”,“专信鬼神”,“信鬼好祠,俗罕延医”〔17〕等等,比比皆是。所以道教对疍民的影响远胜于佛教。上文所列民间崇拜的对象,除了观音菩萨来自佛教外,其余的民俗神都可归到道教的序列中。
   但是,从真正的宗教意义上看,不论是对道教还是对佛教,疍民都非常淡漠。疍民中没有正一道的巫师、法师,也没有全真道徒;没有佛教的僧尼,也没有男女居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