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上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42
颗粒名称: 2.水上运输
分类号: F512.6
页数: 2
页码: 191-192
摘要: 本文描述了水上交通运输历来也是疍民生计的一个主要来源。
关键词: 福安 疍民 运输

内容

水上交通运输历来也是疍民生计的一个主要来源。
  沿海水运的航线由来已久。唐末黄崎港(白马港)疏浚之后,进一步使之成为“闽越之境,江海通津……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远近闻之而异之”。〔9〕这条航线基本上是沿着海岸线,北通江浙,南至广东;赛岐港码头向东只需一条水工夫,就可以抵达宝岛台湾。但是海上运输风险很大,加上木帆船的吨位低,航速慢,费时长,因而收益甚微。近代以后,由于五大口岸的开通 ,闽东的航运业空前发展,传统的木帆船逐步为近代轮船所替代;随着赛岐、沙埕 、桐山、三沙、三都、漳湾等港口的兴起,一些疍民因为从事货运而发家,成为船主,定居市镇,从而改变了人生。
  内河运输是闽东水上交通运输的重头戏。这里山高岭峻,不通车马,在没有公路的时代,陆路运输只有靠人力肩挑;在这样的背景下,最经济、最便捷的运输方式唯有水运。以长溪水系为例,自古以来,内河运输主要运入鱼盐等海产和外埠的布匹丝绸等手工业制品,输出茶叶、柴竹、油茶、菰笋等土特产。史志记述,明代倭患平定后,万历年间“复议通商惠民 ,……以福安而达建、延 、温、处等郡,其水客不知几千百艘”。(10)内河运输十分艰辛。长溪河道有十多处激流、十多个濑滩,溪利船经常吃水,船夫必须下水手推肩顶;夏日如火,朔风似刀,若遇逆流背风,其艰难情状真是难以言说。但是,内河运输实现了山区腹地与外界的物流交通,方便了人员的进出往来,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长溪水系下游因而形成了三个影响闽东历史的重要市镇。据明万历《福安县志》载,黄崎镇(即今之下白石镇),“置自唐之前,为州县要冲,海洋喉舌”;富溪津市,在廉村,“旧名石矶津,鱼盐之货丛集,贩运本县,上通建宁”;穆洋市,在廉村之上游,旧时“盐货从富溪津过者居积于此,亦泰顺、寿宁、政和、松溪、浦城之喉舌也”。〔11〕疍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在自我繁衍生息的同时还为闽东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