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域采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41
颗粒名称: 1.水域采捕
分类号: U676.1
页数: 2
页码: 190-191
摘要: 据《闽书》记述,“福宁州,西北依山,东南际海,鱼盐螺蛤之属不贾而足”。〔5〕“鱼盐螺蛤之属”分布在内海、近海和沿海的水域滩涂,以此为业的是疍民。
关键词: 福安 水域 营生

内容

据《闽书》记述,“福宁州,西北依山,东南际海,鱼盐螺蛤之属不贾而足”。〔5〕“鱼盐螺蛤之属”分布在内海、近海和沿海的水域滩涂,以此为业的是疍民。
  海区疍民的连家船冬往浙东海面,春回福宁湾,捕钓黄瓜鱼和带鱼,渔民称之为“捕金钓银”,捕钓所获留作每年长达八个月的“歇季”养家糊口之用。最为壮观的是春夏之交官井洋捕黄瓜。有《咏官井》诗为证:四月群鳞取次来,罾艚对对一齐开;千帆蔽日天飞雾,万桨翻江地动雷。
  钲鼓喧阗鱼藏发,灯光闪烁夜潮回。
  买鱼酌酒年年列,吩咐家人备玉醅。〔6〕每年立夏(阳历5月5日)至端阳(阴历五月初五),黄瓜鱼群应候而来又应候而去,渔汛期间宁德、福安、霞浦三县的大小渔船云集官井洋,争相捕捞(参加官井洋捕黄瓜鱼又称为“做瓜对”,除疍民外,还可以是陆上人家,有的是投资参股,人不一定下船);岸上渔商接踵,水上舟艚如织;白日里,渔歌互答,笑声不绝,划桨声、锣声鼓声和黄瓜鱼的呱呱声交织在一起;当夜幕降临,“渔舟云集,灯光掩映,与波上下,金光万道,箫鼓管弦之声,连宵达旦”〔7〕,好像过节一般。沿海人家流传着一句谚语:“官井洋,半年粮。”民国以来,这一带的渔业有了发展,渔船除了大小钓船之外,主要还有艋艚、围缯船等。艋艚船用艋艚网进行定置作业,作业地点主要在官井洋的三屿、大洋、坎乾、加椅,还有浙江普陀山的南天门等地(1971年国家为保护海洋资源,禁止定置作业,艋艚生产改为捕捞生产)。围缯船主要捕捞集群鱼类,用双船围网作业,大多在闽东内海、近海生产,也有到浙东、闽南沿海渔场生产;春夏汛主捕墨鱼、黄鱼、马鲛鱼,秋冬汛主捕带鱼。渔业生产力的发展给沿海渔民带来了比以往丰厚的收入,也创造了改变自己原有命运的较大空间,疍民内部的分化也因此加剧。
  闽东连家船的主体是活跃在内海港道溪河的一种叫做“溪利”的渔船,闽东沿海和长溪、霍童溪、赤溪、罗汉溪、七都溪等水系都可以看到溪利船的身影。溪利船主要是进行流动捕捞和水上交通运输,船体首尾尖翘,可大可小(大者叫“溪利姆”、小者叫“溪利仔”),吃水较浅,适合在险滩浅濑航行,而且成本较低,很受疍民(连家船民)的青睐;即便在陆路交通已经很发达的现代,这种船仍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以福安市的甘棠镇为例,1949年有溪利船51艘,每艘载重量0.35-0.5吨,到1990年发展到137艘,其中载重1-2吨的72艘,3-5吨的43艘,6-10吨的22艘;有95艘改为机动船。〔8〕以上民船都是木制帆船,吨位小,设备简陋;有风则扯帆借用风力,无风则只好摇橹划桨。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后,木帆船先后安装了柴油机,成为“机帆船”;再以后柴油机的马力越配越大,以风力、人力为动力的时代渐渐远去,80年代以后,“艄公的号子”和“船上的白帆”只有唱在歌里头的了。
  上世纪的80年代以后,海洋渔业资源的衰竭,获鱼量越来越少,大批渔船改为运输船,许多渔民改行搞起鱼排养殖。随着白马港船舶修造业的雄风兴起,长溪下游的部分渔民也加入了该行业的从业大军。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