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居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36
颗粒名称: 3.居住
分类号: C913.31
页数: 2
页码: 187-188
摘要: 疍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常年飘泊在江海内河,“以舟楫为宅”,一条小木船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一家几代人挤在船上,在风浪里颠簸,生活非常悲苦。闽东疍民的木船(“连家船”),底部吃水部分呈三角形,稳定性极好,在江海中随浪起伏,仿佛蛋壳一般,有一种看法认为“疍”的名称本源于此,并与“蛋”字相通。大多长五六米,宽约三米,首尾尖翘,中间平阔。船首是撑篙、撒网的劳作场所;中部船舱,用竹篷遮蔽,分前后两舱,既是全家人的卧室,又可用作货舱;船尾作为厨房,也是日常便溺之处,还可挂养家禽甚至养猪(家禽也有挂养在船舷的)。有一首古诗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生活的辛酸:渔人江上船为家,篷窗蜷曲藏如蜗。
关键词: 福安 生活 居住

内容

疍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常年飘泊在江海内河,“以舟楫为宅”,一条小木船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一家几代人挤在船上,在风浪里颠簸,生活非常悲苦。闽东疍民的木船(“连家船”),底部吃水部分呈三角形,稳定性极好,在江海中随浪起伏,仿佛蛋壳一般,有一种看法认为“疍”的名称本源于此,并与“蛋”字相通。大多长五六米,宽约三米,首尾尖翘,中间平阔。船首是撑篙、撒网的劳作场所;中部船舱,用竹篷遮蔽,分前后两舱,既是全家人的卧室,又可用作货舱;船尾作为厨房,也是日常便溺之处,还可挂养家禽甚至养猪(家禽也有挂养在船舷的)。有一首古诗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生活的辛酸:渔人江上船为家,篷窗蜷曲藏如蜗。
  船头牵网船尾宿,终年辛苦嗟生涯。
  疍民“以船为屋,以水为田”,生活十分艰难。一些稍有积蓄的疍户为避免全家人在波涛中玩命,就在荒僻的岸沿滩地搭盖简陋的寮棚作为“后家”,岸上人称之为“曲蹄厝”。此俗久已有之。有文献记述,宋代疍民“居止常在船上,常结庐海畔,随时移徙,不常厥所”〔2〕。
  “曲蹄厝”有两种形式,一是“船厝”,在滩涂或者岸沿打上木柱,将破旧的木船架在上面当房子居住;另一种是在木柱上面搭建棚屋,用竹篷盖顶。这两种“曲蹄厝”都需用梯子上屋,外表破旧简陋,内里却洗刷得非常洁净,和在船上一样,需脱鞋(或换鞋)进屋。这些寮棚全都“上无椽檩栋瓦,下无磉盘地基”,如河姆渡遗址打桩立柱架空的木构建筑那样,是“干栏式住屋”。“曲蹄厝”这种简陋的搭盖,显然是船居的延续。
  “曲蹄厝”的这些特点也是社会歧视的产物。封建时代对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做了种种区别性的规定,疍民归属“贱民”等级,对他们自然有许多歧视性的限制。
  清朝雍正帝后,虽然在理论上疍民与齐民一视同仁,但是社会的歧视依然根深蒂固。我们的许多中国同胞总是习惯以别人的“卑贱”来凸现自己的“高贵”,当权者也嗜好通过制造等级来维护政权。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开豁贱民 ,“准其(疍民)在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3〕的上谕颁布以后,使许多岸上人家对疍民上岸与自己争夺生活空间的警惕性空前提高,于是包括要求“曲蹄厝”不准上栋梁、安础石、盖瓦顶等等在内的种种歧视性做法成为“社会的共识”。
  世代相因的生活方式使疍民对“曲蹄厝”产生了情感上的惯性。上世纪60年代政府要求船民上岸居住,组织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还为他们盖了新楼房,可是许多人因为“不习惯”,不愿意入住,甚至还认为“住了(新楼房)会生病”,情愿守着自己的“曲蹄厝”,却把新式楼房当作仓库使用。90年代后期政府实施“造福工程”,下大决心,加大投入,彻底改变连家船民旧有的生活方式,广大船民群众(特别是“新生代”)也在社会的变革中,逐步适应了新的生活。今天在连家船民的聚落,尽管还可以看到昔日的寮棚,但是新建的居屋则都是砖混楼房。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