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29
颗粒名称: 新式教育
分类号: G527
页数: 3
页码: 171-17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式教育随着历史的前进和中国人民的日益觉醒,福安山城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民国初年,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纷纷起来创办新学,这些新式学校成了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摇篮。
关键词: 福安 教育

内容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中国人民的日益觉醒,福安山城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民国初年,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纷纷起来创办新学,这些新式学校成了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摇篮。
   在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光绪二十四年(1898)穆阳人缪锡铃率福宁五县之先将自己创办的景贤义塾改制为同文初等小学堂,并自任堂长,几年后升格为高等小学堂。八国联军侵华以后,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存续,清政府不得不施行“新政”,使戊戌维新中的多数项目开始得到实施,尤其是废科举,设学堂,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光绪二十八年福安紫阳书院改制为官立紫阳高等小学堂,福安县学改制为官立明伦堂初等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夕,福安县共有新制小学堂9所。
   由基督教会创办的“育淑妇女学校”是福安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女子学校。这所创办于光绪三十四年的女校实行的是全新的教育,除学龄女童外还招收家庭妇女,除新式文化课程外还开设毛线编织、工艺钩织等实用职业课程,被称为“西学班”。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在当时都可谓破天荒第一次,让福安乡亲大开了眼界——原来教育还可以这么办的。育淑女校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理解和支持,民国4年(1915)扩大规模,改名为“陶清女子学校”;学生数达到40名,其中12名是家庭妇女。民国初年的“天足运动”和陶清女校等女权先声,对当时的妇女解放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不久,民主与科学的思潮随着“五·四”的春风也吹进了福安古城。反对旧礼教、争取妇女解放的新思想在福安大地渐渐深入人心。福安街头常常可以看到身着月白布衫、黑色褶裙的女学生的倩影,时尚的装束再加上那一阵阵悦耳的歌声,组成了当时福安最为亮丽的风景。尽管封建时代歧视、虐待妇女的陋习依然十分顽固地以巨大的历史惯性统治着整个社会,但是透过这些幸运的女学生们明亮的眼睛,对比广大普通妇女茫然的眼神,历史做出了合乎逻辑的应有的选择。
   民国初年的妇女解放运动为福安造就了最早就读福建省女子师范学校的三名女学生——曹英庄、刘慕兰和黄文藻。民国13年她们学成毕业,在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下,创办了“福安县立女子小学”(位于韩阳关庙巷口)和“私立福安女子小学”(位于韩阳金山街)。这两所女子小学和陶清女校“三足鼎立”,为争取妇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福安的教育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政策法令;时任福安自治联合会和福安教育会会长的张如翰带领福安学界从形式到内容对旧式教育进行全面的革新。根据民国政府的要求,将“学堂”一律改为“学校”,禁用清朝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废止小学读经;同时大力发展新式学校,到民国7年福安县成立劝学所(教育局、科的前身)之前,福安一邑新式学校增至二十余所。民国14年,全县公私立小学发展到45所,在校生近2500人。
   福安的中等教育始于民国13年(1924)。这一年经县内有识之士倡议,动用义仓积谷,并向富商、宗祠募捐,设立“福安县立扆山中学”。扆山中学的设立深受福安人民的关爱,五年后学生数就发展到百余人。民国22年扆山中学改名“福安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16年秋季,由基督教会创办的陶清女校又一次扩大规模,还增设了初中班,招收18名中学生。两年后开始同招男女学生,并将校名改为“陶青小学”。学校课程开设齐全,国文、算学、化学、地理、美术等课程均延聘当时名师执教,英文和音乐课程由外籍师姑担任,是一所比较正规的新式学校,在当时的福安有很大的影响。该校的盛期一直延续到民国25年。
   福安的师范教育始于民国4年。是年3月,为了适应全新的教育形势,福安县设办了一所“师范讲习所”,讲习所设在城北“秋园”内(今部队房管所址,1925年后曾改为“中山公园”),培训小学教师,每期两个月;民国19年春季福安县又在扆山中学内兼设一所“县立甲种乡村师范讲习所”。福安县的师范讲习所开创了闽东的师范教育事业,在闽东教育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三、文教名人 民国初期,福安一邑产生了众多文教名人。举例如下。
   张如翰(1849-1923),字少鹰,号慕鲈,福安甘棠大留村人,教育家。光绪二年举人,二十一年(1895)赴京参加“公车上书”。宣统二年(1910)受聘出任福宁府中学堂监督,宣统三年(1911)改称福宁中学校长;民国初年至民国7年(1918年)又任福安教育会会长和福安自治联合会会长;任内在福安县全面改革旧教育,大力发展新式学校。民国6年,张如翰卸任福宁中学校长,又任家乡甘棠仰山初级小学校长,任内编写乡土教科书等。民国11年获内务部颁发红紫绶银质奖章和证书,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亲笔题赠“乐育功深”匾额,褒扬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释盛慧(1874-1959),俗名王佳福,福安坂中湖口人。19岁时投身空门,礼福州鼓山涌泉寺文明禅师为师。曾遍参南北名刹,云游台湾及南洋诸岛。民国24年任鼓山寺住持,创建赛岐万寿寺,重建观宗庵,任福安县佛教会会长。
   郭赞夏(1877-1948),字叔华,福安韩阳人,书法家。民国初年毕业于福建省法政学堂自治科。历任福安县自治讲习所讲师、扆山中学教员。擅书法、篆刻,兼长绘画;旧时福安城关商铺招牌文字多出自其手。
   周祖颐(1882-1922),字少濂,福安韩阳人。辛亥革命前夕,主编天津《益世报》,鼓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获民国四等宝光嘉乐勋章。民国6年,受命孙中山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