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15
颗粒名称: 民生经济
分类号: F127
页数: 3
页码: 163-165
摘要: 民国初期,尽管各种黑暗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挠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是历史的车轮还是顽强地向前滚动。福安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广大农村依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但是除了粮食生产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之外,以交换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的经营却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经济

内容

民国初期,尽管各种黑暗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挠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是历史的车轮还是顽强地向前滚动。福安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广大农村依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但是除了粮食生产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之外,以交换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的经营却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民国初期福安的经济作物主要有茶、糖蔗、烟草、花生、大豆、苎麻等等。其中最让福安人不能忘怀的还是茶业。
   茶业 从19世纪80年代北路茶受到外国资本的打击之后,福安茶人迅速收缩市场,把主要精力转到国内市场上。这时期国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华茶在海外市场受到严重挑战。茶业的兴衰浮沉教育了福安茶人。宣统二年(1910)福安茶业研究会成立,“立有会则十五条,内多纠正时弊者,此为福安茶业界自动改进茶业之先声”,也是率闽省各县之先的茶业研究机构;该会延续至民国十一年(1922)。[10]与福安茶业研究会同时,闽东茶商在福州成立了“福宁茶业同业公会”,北路茶加强自律,坦洋工夫以全新的姿态进军国际市场。
   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都澳开埠,坦洋工夫红茶东山再起,经三都澳海关出口的坦洋工夫茶与年俱增。经三都澳外销的红茶由1912年的5.06万担发展到1915年的7.24万担。[11]可是好景不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闽东人“乌换白”(当时对以茶叶换银元的形象说法)的美梦就随着欧洲战火的蔓延而破灭了。
   民国4年(1915),美国政府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在西海岸的旧金山市举办一场盛况空前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福建省实业厅选送的福安商会茶即坦洋工夫红茶在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章。当时欧美的茶市,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的茶叶势头遒劲,咄咄逼人,准备在博览会上与华茶决一雌雄。但是,坦洋工夫红茶和祁门红茶等中国茶叶赛品,凭着自己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最终挫败了外邦对手,共获得21个金牌奖章,重振华茶雄风,叫国人扬眉吐气。[12]坦洋工夫也在这一次国际商战中胜出,并且奠定了作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的历史地位。
   民国7年(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但是闽红的对外贸易并不乐观。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闽东红茶的出口量急剧下降,到1921年跌到谷底,全年仅余4622担,还不及1915年的6.4%;与此同时,闽东绿茶由于东南亚华人的消费带动,1921年出口量升攀到8.4万担。[13] 民国11年,闽红的国际贸易开始逐渐恢复,以坦洋工夫领军的闽红三大工夫茶以物美价廉的优势东山再起。这已经是闽红的第三次崛起。这一时期闽东生产的茶叶多是红茶,主要销往英国、苏联和国内的蒙古、西藏,少量销往日本。巨额的生产量需要大量的原料作保证。以坦洋为例,茶行数十家,每年雇工数千人,产量2万余担,成为远近闻名的“茶都”。自此,“上自政和新村,下至宁德、霞浦,方圆几百里,周围六、七县,茶叶均为福安所购”。[14]“坦洋工夫”已经成为除福鼎和霞浦东部以外北路(闽东)红茶的别称。
   民国16年,坦洋茶商胡修诚在赛岐创办“裕通轮船公司”和“裕泰来茶叶公司”,开启了用轮船将茶叶从赛岐经三都直接运往福州的新篇章。此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是闽东茶业的黄金时期。福安的坦洋、穆阳,福鼎的白琳,政和的铁山,寿宁的斜滩,周宁的东洋是当时闽东的重点茶区。
   红糖、茶油、纸伞 除了茶叶,民国初期福安的一些传统土特产品也很值得称道。
   民国初期福安的制糖业较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民初实行禁烟,原来种植罂粟的土地经营者就改种甘蔗(糖蔗),以求尽可能多一些的利润。这些甘蔗主要用来加工红糖,据统计,民国10年“福安县约有30家工厂生产红糖”[15]。这些红糖主要是“板糖”,是福安县主要的出口物资之一。民国初期福安糖业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民国31年,“福安县年出口糖二万五千余担(1250吨)。农产品出口物资茶居首位,糖出口位居第二。”[16] 福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油茶之乡,明万历二十五年编修的《福安县志》就有关于油茶的记载(福安人称油茶果为“榛籽”,茶油为“榛油”)。福安的油茶主要产于北部山区,像今天的上白石、范坑、潭头等地,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茶油加工厂大多利用水力碾磨、压榨,当时虽然还没有使用现代机器进行生产,但是与人力相比,已经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民国初期“福安县有十家工厂生产茶油”,“1917年出口16000担”[17] 民国时期福安的纸伞也非常风光。这种伞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用竹杆和竹条做伞骨,然后在伞盖裱上棉纸,最后漆上桐油,结实、耐用;既可以遮阳,更用它挡雨,社会需求量很大。民初由于抵制日货使市场上对国产纸伞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民国10年(1921)福安一邑就有纸伞厂20多家[18]。福安纸伞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以穆阳产的最为上乘。纸伞主要销往福州,再转销各地,也有部分由穆阳产地直接输往闽北、浙南。
   城镇发展 韩城新事 民清易代,尽管旧有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被打破,但是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人民的民主意识也在日益提高;而20世纪初期世界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事物越过重重关山,也悄悄地来到福安山城。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福建省开始办邮政。光绪二十八年起,福安县有了经由三都澳邮局与外界交通的直达水陆邮路。两年以后福安县始设邮政代办所,再两年后改为邮政局。宣统三年(1911)清廷宣布“裁驿归邮”,全省驿站全部裁撤,业务通归邮局。福安县就此走进民国。
   就在北京城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的1919年,福安人在县城创办的华光电灯公司开始正式运营。随着闽东大地的第一盏电灯在福安街头亮起,福安山城在传播民主与科学的同时也走进了“电”的时代。此后福安山城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1919年,创办了福安第一所幼儿园——陶清女校幼稚班;1920年,创办了福安第一家采用石印技术的印刷店;1925年,创办了福安第一个公园——中山公园[19];1925年,创办了闽东第一家公共图书馆——福安县图书馆……一首叫做《新世界文明歌》的歌谣道出了当时的种种“新鲜事”,也表达了福安民众对新世界文明的热切向往: 自宣统,到辽东,天下世界大战争。
   今民国,大不同,男女平等一样同。
   兴学堂,除“四书”,比前满清大不同。
   今世界,讲文明,中华民族第一雄。
   女剪发,是风流,文明结婚真自由。
   男剪发,半似僧,未剪头发满清人。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