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柘荣乡村户籍一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511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柘荣乡村户籍一瞥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
页码: 156-157
摘要: 前几天有幸在柘荣县档案局,见到上半年档案普查中发现的民国时期“柘荣县康平乡户籍登记簿”,袁承石馆长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这可是全省首批40件珍贵文物之一,我们的镇馆之宝。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柘荣

内容

前几天有幸在柘荣县档案局,见到上半年档案普查中发现的民国时期“柘荣县康平乡户籍登记簿”,袁承石馆长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这可是全省首批40件珍贵文物之一,我们的镇馆之宝。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众多的人口,也因而很早就有了相当完善的户口统计制度。户籍制度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国家对基层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民国时期(1912-1949)虽仅有短暂的38年,但于中国人口史户籍史的研究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能一睹如此弥足珍贵的民国时期柘荣乡村户籍,真让人为之激动不已。
  户籍登记簿共6本,以0.3厘米厚的杉木板为封页,长35.5厘米,宽26厘米。
  页板涂着薄薄的一层黄铜色油漆,纤滑透亮,古色古香,闪现着淡淡的光;封面页上下边还附钉有两个2厘米见方的铁质合页以便于翻阅,册簿右两穿孔以花带子系扎成册。每一本为一个保的户籍,封页上方横写是“福建柘荣县康平乡 xx 保”,中下竖写“户籍登记簿”,“中华民国卅七年七月一日制”在页下方也是横写,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均是从右到左。全套户籍登记薄显得十分厚实沉凝大气庄重美观。
  翻开封页,是淡黄色的毛边纸。纸质完好,不糊不脆不污耐折耐翻,每页资料,无残无缺,均盖有小篆体字样的“柘荣县政府”大印。朱红色正方形印章边长6.5厘米字迹清晰如新。登记页内项目文字均是铅字印刷,页面上沿的编号亲属关系栏目是横写,其余行列为竖写。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是工整的毛笔字填写外,其他的栏目一般是盖木质印章字。
  “柘荣县康平乡户籍登记簿”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又是人类留住的记忆,它甫一面世亮相,竞相引来一片惊赞之声,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它保存的完好,资料的翔实系统完整。
  它是湮没在历史记忆中又重新拾撷的珍宝,它是一幅充满民国气息的乡村生活画卷,同时它更是一幕解放前政治经济社会行业历史场景的回放。
  起于夏禹源于商代考古可供参证的户籍在民国时期以发挥到极致。统治阶级强加于户籍管理制度的行政职能,在康平乡户籍登记簿里得到了充分的解析,作为国家土地制度的基础,通过户籍管理维护其利益,维护社会治安并以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制度结合显示了民国的户籍属保甲制度的一部分,“国家之存在既以人民为第一要素。故人口统计在古今中外各种统计事业中,恒占最要位置”,这一特点在康平乡户籍登记簿中可一目了然。
  “柘荣县康平乡户籍登记簿”,详细地记载了柘荣县康平乡所属的官安保楮坪保留坪保洪源保桦岭保石咸保等地百姓的出生年月家庭关系男女之别及已未嫁娶有无子女、籍贯、居住处所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户内人口对于户主之称谓等有关户籍信息资料。是研究民国时期户籍乡村行政制度社会组织结构以及柘荣区域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康平乡共有6保(现分属于柘荣的楮坪英山两乡)1824户,6413人,户均人口3.516人,每页登记簿限登记一户,每页可登记成员8人,家庭成员数超过8人,则用一张或两张登记表黏贴连接,黏合处的骑缝加盖户籍干事袁熙私章。其中户人口数最多的是桦岭保的一个叫“陈明”的家庭,成员有父母、妻子、儿女、嫂、侄儿、侄女、叔、堂弟等20人,传统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在这一户人家表现尤甚。
  全乡男3848人女2565人,男女比例是6:4.。民国时期由于重男轻女尤其是乡村地区农耕劳作需要所致的传统观念,男女比例更为失调,这点在登记薄中真真切切一览无余。国民的素质观念风气以及各保因闭塞贫富程度还反映在教育程度上。整个康平乡识字的有243人,其中初中毕业的1人初中肄业的3人(其中一个名叫陈兴传的在福安初中肄业的,1948年柘荣没有中学))高小的4人,初小一二年级的74人,私塾一二年的为165人,这里面个别的私塾读了5年。读过书的占总人口的3.8%。其中教育程度最好的是洪源保,读过书的有82人占总人口1193的7%;受教育程度最差的是桦岭保,读过书仅16人占该保人口890人的1.8%,男女的不平等也体现在受教育上,243个识字的对象里仅有女性4人,其中除一个是楮坪保的外,其余3人均在教育程度最好的洪源保;究其原因,除了因为较其他保富裕外,还有的是该保风气比较开放(直到现在洪坑村---即原洪源保教育的普及度都较高).亲属称谓栏目里,举凡现代称谓均有,更多了“赘夫”“谊子”……;弟弟的妻子为“弟妇”非同姓收养的为“寄养”,未成年的童养媳称“家属”或在备注栏里加添“将来择配 xx 为妻”,尼姑和尚名字上加僧字等等。现代人翻阅这些很是兴味盎然全乡人籍贯悉填福建柘荣,没有寄籍的现象。保甲番号只填保,没填甲。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