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金与柘荣评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499
颗粒名称: 黄若金与柘荣评话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136-137
摘要: “世间好语书说尽,自古名山僧占多。”明洪武28年,来自福州鼓山的和尚云游参学来到前山的风水宝地建了“根鼓寺(”意喻根在鼓山,现名“广福寺”),并手植一颗罗汉树,从此安韬智慧,方证菩提,抱与莲华一道开了。根鼓寺背倚鳌鱼山,面临龙溪,颇有“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音的幽雅意境《,柘荣县志》美其名曰“半江沉月”。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柘荣

内容

“世间好语书说尽,自古名山僧占多。”明洪武28年,来自福州鼓山的和尚云游参学来到前山的风水宝地建了“根鼓寺(”意喻根在鼓山,现名“广福寺”),并手植一颗罗汉树,从此安韬智慧,方证菩提,抱与莲华一道开了。根鼓寺背倚鳌鱼山,面临龙溪,颇有“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音的幽雅意境《,柘荣县志》美其名曰“半江沉月”。
  光绪十一年,后来成为柘荣评话祖师的黄毓卿诞生在与根鼓寺在一溪烟隔的前山村里。黄毓卿幼时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在“三黄世家”水缘流脉的宗塾里很快就粗通了文字。族塾先生见他巧言如簧、金口木舌,替他改名“黄若金”。由于家贫,少年黄若金时常要去梵音袅袅的“根鼓寺”里劈柴杂役、誊写经书。后来恰逢村里一位老童生受邀到长溪县(现霞浦)家塾,东家还要一个伙夫,黄若金便跟着去了。在长溪,每逢红喜,主人家便要延请福州的评话先生到庭院说书讲戏。黄若金耳濡目染,偷师学艺,竟青出于蓝。
  若干年后,黄若金回到柘洋前山陋室,闭门数日,把自己听过的看过的民间故事编成群众口语的七字句和十字句,并将外地人听起来有些异腔怪调的福州方言改用柘洋平话说唱,尝试着开始了职业评话的传奇生涯。积聚人气的前山大外厝、雅称“蕴圃”的华卿厝和“三黄世家”的宗祠古戏台里,最先留下了黄若金身着长衫、手扣斑扳指饶钹的那种“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的说书演艺。前山大外厝,系迁柘十三世大暑公第三子黄莺鸣公于清朝乾隆29年建造,大厝十一榴,三落深,建有36天井、72花窗。华卿厝建于清乾隆间,建筑群台基五级,通进深66米,通面阔37.5米,总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建筑用料考究、结构大气、工艺精美,前院主楼扛梁式大厅之规模为民居建筑中少见。据1950年重修《前山林氏宗谱》记载:“林华卿,号蕴圃 、行敏二、例授直隶州正常……公生乾隆乙丑元月廿六寅时,卒道光己丑六月初九日亥时。”黄若金在前山这些首屈一指的贤达豪宅说书演艺,十番饶钹下来,很快引起了轰动。一时间柘洋城内万人空巷,前山一隅却人头攒动,以致惊动了“半月沉江”里的鳌鱼龙虾。黄若金因此注定与柘荣民间文化的新纪元有关。其实,率先系统学习福州评话的柘洋艺人还不是黄若金,而是楮坪人袁传春。光绪二十六年,袁传春从福州曲艺馆学艺归来,在坊间“说、吟、做、花”,首开了柘洋评话职业说唱之先河。尽管袁传春正统秉承了福州评书的说唱艺术,但他那种浓厚的福州口腔及唱多白少的讲书方式,还是制约了听众的理解能力和接纳兴趣。因此当黄若金在福州评话的基础上自创以闽东方言的讲演方式之后,便迅疾为当地百姓所热爱。随着黄若金的如日中天,袁传春的讲书市场自然萎凋,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耳廓视线。
  据《柘荣县志》载,黄若金共有闽东门徒三代80多人,一生创作评话演讲书目200余部,其中尤以《乾隆皇帝下江南》、《再生缘》、《聚园春》、《八美打擂》、《五美兴唐》、《甘国宝过台湾》和《封神榜》等最受欢迎。其门徒大都以他的评话书目为蓝本,群众听众点讲的也万变不离其宗,百听不厌,声名远扬闽东。据说有一次黄若金受邀到福鼎溪西桥讲书,一位当地的国民党官员也是戏迷,见黄若金里三层外三层被围着,心中好奇,就重金请他到自家的深宅大院单独演艺。官员点讲的是他自己已经滚瓜烂熟的《七尸八命》。黄若金一边讲书,官员一边对照原书,发现书中情节不漏,呈文诗词,一字不差,那官员惊赞,“黄先生,天才,天才!”随即掏出3000元做为酬谢。
  新中国成立后,黄若金积极配合县文化馆,用通俗易懂、白多唱少、雅俗共赏的评书艺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深受群众喜爱,培养了众多年青评书艺人,受到社会好评。1969年,黄若金辞世。10年后,柘荣民间艺人协会成立;2000年,柘荣县因“剪纸、灯谜、评话”三元素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升格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每逢城乡盛事,柘荣街头巷尾依然可见黄若金传人手执铜钹竹箸、折扇醒木,说唱民间文学、传承评话艺术。“说尽千年事 ,唱彻万古情”,“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百花文艺的繁荣,灯红酒绿、摇滚震撼的现代娱乐方式,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网络视频,主导了人们的文化消费空间。民间评话这门曾经声情并茂、万人空巷的古老独特艺术,在现代文化快餐消费方式的冲击下黄花老去、日渐湮没。如今在前山巷弄、罗汉松下说道讲书评话,只有一些行将就暮的老辈人还有一些激情返照。而在流水一湾的“根鼓寺”(广福寺)里,一柱对联似乎一直诠释着万事万物“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间真谛:“古寺重光千载梵音流逸韵,碧莲叠翠一溪清景展新图。”诚然,百年的古典曲艺遗产需要现代的文明承传来加以活态保护,就如少年黄若金因地制宜改进福州评话一样,柘荣乃至全省都需要有一些善于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创意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来一脉相承民间评话的艺术精义;需要有一批善于市场运作的“黄若金”文化品牌经纪人,来滋养这朵发自民间的艺术奇葩。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贻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