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糖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438
颗粒名称: 中秋糖塔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60-61
摘要: “糖塔”,它是霞浦特有的民俗文化中的瑰宝。每逢中秋节,制作“糖塔”的艺人们,在大街显目地点,摆摊设点,以白糖加水熬煎成糊状,伴以红、黄、绿各种食用颜料,倒入用樟木或楠木刻制的印模,凝固后去箍开模,取出各种栩栩如生、五颜六色的七层宝塔、公鸡啄白菜、嫦娥奔月、金钱钓蛤蟆、鲤鱼跳龙门、雄鹰展翅、天马行空、南海观音以及孙悟空、猪八戒、双狮、花瓶、花篮、亭阁、独脚桌等造型不同的“糖塔”。大的一斤多,小的三五两,分实心、空心两种。艺人们边制边卖,陈列展销。围观群众,谈笑风生,大大地增添了节日气氛。有的携带小孩子到“糖塔”摊选购称心如意的“糖塔”;有的持着礼盒装上几尊“糖塔”,加添几块月饼,馈赠亲友晚辈;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谋生,总得设法托人带去实心“糖塔”,以示吉祥;有的外地客人来霞浦作客见到“糖塔”,也顺便选几尊带回家乡。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霞浦

内容

“糖塔”,它是霞浦特有的民俗文化中的瑰宝。每逢中秋节,制作“糖塔”的艺人们,在大街显目地点,摆摊设点,以白糖加水熬煎成糊状,伴以红、黄、绿各种食用颜料,倒入用樟木或楠木刻制的印模,凝固后去箍开模,取出各种栩栩如生、五颜六色的七层宝塔、公鸡啄白菜、嫦娥奔月、金钱钓蛤蟆、鲤鱼跳龙门、雄鹰展翅、天马行空、南海观音以及孙悟空、猪八戒、双狮、花瓶、花篮、亭阁、独脚桌等造型不同的“糖塔”。大的一斤多,小的三五两,分实心、空心两种。艺人们边制边卖,陈列展销。围观群众,谈笑风生,大大地增添了节日气氛。有的携带小孩子到“糖塔”摊选购称心如意的“糖塔”;有的持着礼盒装上几尊“糖塔”,加添几块月饼,馈赠亲友晚辈;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谋生,总得设法托人带去实心“糖塔”,以示吉祥;有的外地客人来霞浦作客见到“糖塔”,也顺便选几尊带回家乡。
  至于“糖塔”的历史由来,尚未见到史书的记载。据调查了解有两种说法,一、据已故的善刻糖塔印模的艺人虞贵荣和俞国桢先生介绍,糖塔、光饼、曳石三者同时出现于中秋节,此中是有关联的。明嘉靖年间戚家军抗倭于霞邑,中秋夜倭寇企图趁虚攻城,老百姓一面曳石助威,一面特制圆饼(中间有孔,便于串绳携带)犒劳三军,以充粮食,为了配饼解渴,用糖熬煎,凝成糖块,供给官兵。戚家军护城胜利后,群众将此圆饼称为“光饼”,曳石称为“太平石”,糖块也视为太平吉利的象征。
  后来经艺人加工、演变为儿女婚娶纳聘的礼品,起初只有造型简单较小的“鸳鸯”、“公鸡”和福禄寿喜、八仙等人物,俗称“百喜”(订婚时男方送女方小糖人壹百个,每人只有三、四寸高),这就是“糖塔”的前身。由于年代的演变,艺术的更新,发展到现在,造型千姿百态。在“糖塔”类型中,七层宝塔形状最美观,而且塔又有镇邪纳吉的作用,所以这类各种造型的糖制品,统称为“糖塔”,至今约三、四百年的历史。
  二、据县政协文史委员孔庆洛先生生前的考证,认为我国欢度中秋节已有较长的历史,民间亲朋在节日中有互馈礼品,特别是互为对方孩子送礼的习俗,宋时的汴梁(今开封)、临安(今杭州)有专门制作儿童玩具和食品的作坊、瓦子。玩具有陶泥塑的寿星、兔子、塔等,每逢元旦、端阳、中秋等传统节日,这些玩具和食品就成为人们送给孩子的节日礼品。明清以来,我省福州又兴起“拜塔”(礼塔)之俗。节日中做外祖父母的一定要给外甥孙,馈送泥陶小塔,俗称“喜习”。由于霞榕相近,水上交通方便,此俗也影响到霞浦,由一些艺人,从泥塔发展成为糖塔。一是塔为佛门之物,可以镇妖降魔,对孩子有除灾消难保平安之意;二是塔与求取功名有关联(如唐代的雁塔题名),故中秋送糖塔,又有寄望孩子读书上进之意。“糖塔”的出现,约在明末清初中叶,至今三百年左右。
  上述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理由。总之,塔是消灾避难、吉祥如意的象征。送糖塔的习俗既可寄情表意,又可供欣赏、食用,童叟皆喜。所以这一习俗代代相传,逐年丰富。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