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民间剪纸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433
颗粒名称: 霞浦民间剪纸艺术
分类号: K892.4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本文描述了霞浦建县历史达1700多年,曾经是福宁府治所在地,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剪纸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办喜事、度春节、赠友人的庆贺礼品和装饰品。其品类有窗花、礼花、鞋花、饼花、喜花;内容有人物、动物、花果、故事以及形式多样的吉祥花。而且在渔区、山区、畲族区和城镇各个地域,各具特色。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窗花已成习惯。据民国版《霞浦县志》《方技篇》记载:“清东社游萼园先生之后游宝德善剪纸,叠纸四重高、寸长三之,不描稿其上,随主人意作人物、仙灵、花果、禽虫,但见剪锋屈曲,须臾而花样成,不混不断,群呼为‘剪纸德’”。流传在民间有句谚语:“年螟兜,剪纸吓妹家家走”。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艺术

内容

霞浦建县历史达1700多年,曾经是福宁府治所在地,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剪纸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办喜事、度春节、赠友人的庆贺礼品和装饰品。其品类有窗花、礼花、鞋花、饼花、喜花;内容有人物、动物、花果、故事以及形式多样的吉祥花。而且在渔区、山区、畲族区和城镇各个地域,各具特色。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窗花已成习惯。据民国版《霞浦县志》《方技篇》记载:“清东社游萼园先生之后游宝德善剪纸,叠纸四重高、寸长三之,不描稿其上,随主人意作人物、仙灵、花果、禽虫,但见剪锋屈曲,须臾而花样成,不混不断,群呼为‘剪纸德’”。流传在民间有句谚语:“年螟兜,剪纸吓妹家家走”。足见霞浦剪纸艺术其历史是较为悠久。而且城乡历史上春节贴窗花是十分普遍的。其内容流传至今有和合仙(俗称孩子捧莲)、福(蝙蝠)、禄(梅花鹿)、寿(仙桃)、喜(双喜或小蜘蛛,方言“喜仔”)、金钱钓蛤蟆、公鸡报晓、富贵牡丹、梅雀争春、天女散花、松鹤延年、琴棋书画等。除了春节窗花外,最为丰富多彩的剪纸,应该是儿女订婚,男方送礼担时,其中礼品种类最多,花样最佳。据了解,解放前霞浦县城乡的富裕之户,为男儿举行订婚礼、礼杠多则十杠,少则三、四杠。礼品有24件种,即猪蹄、黄瓜鱼、鲙鱼、角螺、黄螺、蛏、蚶、虫寻、田鸡、鳖、对虾、墨鱼、猪肚、腰子、排骨、海参、鲍鱼、鱼唇、鱼翅、鱼脑、蛋、面、排香、寿烛。每种礼品,都必须贴上一张相配的剪纸,不是呆板照样剪花,而是以物形为主,用各种花果、燕鹊和古朴的线条进行构图,加以衬托。同时,还要送给女方几千上万块大饼、小饼和二十四合鸳鸯饼,另用竹编鸡笼,装两只大公鸡。大、小饼配上圆形饼花,如梅花双鹿、松鼠葡萄、孔雀开屏等剪纸。鸳鸯饼和鸡笼,也得贴上传统的鸳鸯成对、公鸡报喜的礼花。这一习俗经久不衰,不过目前订婚礼杠,改为礼盆,只六盘礼品,即猪蹄、双鱼、角螺、对虾和喜蛋、寿面,小饼二千块,大饼二十块。二十四合鸳鸯饼和两只大公鸡,除贴上红色的剪纸外,鸡脚和鸳鸯饼都得缠上红丝线,以示红线系骨交,白头偕老。此外,向前辈祝寿时,必须馈送两盆宝塔式的寿桃、寿面,并在礼品、礼仪、喜蛋上贴上长脚寿字,或百寿图剪纸。儿女结婚后,男方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节四季送礼时也得相应地在糍、粽、月饼、米饼上贴各式富有民间特色的红色剪纸。
  几十年来本人对霞浦民间剪纸进行调研,搜集创作,于2001年编辑出版了《霞浦民间剪纸》,共发表25位作者的剪纸作品223幅,作者遍及霞浦13个乡镇,突出了汉族与畲族的剪纸特色。并搜集了柘荣县剪纸艺术家袁秀莹的12幅精品,还有年过九旬的三沙黄金菊,海岛陈菊金,崇儒林二妹,城关吴仕英的传统礼花、盘花、窗花、服饰花等数十幅。从这些剪纸老人中悟出“手指功、肌肉松、提眼神、葆青春”的养身之道。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