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霞浦三沙渔业商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426
颗粒名称: 清末民初的霞浦三沙渔业商会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24-25
摘要: 清宣统二年(1910),霞浦县三沙成立了全县第一家渔业商会。创办人是当时三沙著名的开明商人魏鹏章。魏鹏章字锡九,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例贡生,出身于三沙著名的锯鹿世家,乐善好施,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声名卓著。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霞浦

内容

清宣统二年(1910),霞浦县三沙成立了全县第一家渔业商会。创办人是当时三沙著名的开明商人魏鹏章。魏鹏章字锡九,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例贡生,出身于三沙著名的锯鹿世家,乐善好施,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声名卓著。
  1910年6月,当时的霞浦县城关工商业者联合成立了 “霞浦县商务总会”,7月,三沙在魏鹏章先生的倡导下,成立了“霞浦县三沙商务分会”,后改为“霞浦三沙渔业商会”。会址设在当时三沙清廷巡检司官衙旧址(现在的三沙中心小学)内,因魏鹏章先生既是三沙渔业商会的创办人和首任“总理(”当时把渔会会长称为 “总理”),又是三沙中心小学的前身“三沙公立高等第一小学”的创办人和首任“堂长”(即校长)。
  三沙渔业商会的成立,对稳定当时三沙的渔贸市场,发展经济,服务渔业生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三沙老一辈的“讨海人”(闽南话称“渔民”)还念念于怀。
  三沙渔业商会在清末明初的三沙社会,主要做了这样几件有益于民、具有创举的大事。
  其一,清末民初,三沙已是名闻遐迩的渔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从事渔业生产,但因为当时渔业生产条件极其落后,渔业生产主要还是靠天气吃饭,因此,当时三沙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走船讨海看天气”。特别是冬汛时节,如果遇上连续刮风的天数太多,渔民就有可能望洋兴叹,无法出海捕鱼,分文无收,家庭子女多的,没饭吃、饿肚子,苦不堪言。遇到此年景,大部分渔民生活无着落,没有资金来源,又影响来年的春汛备汛工作。在此情形下,三沙渔业商会就召开董事会议,决定由商会出面,动员说服三沙所有的“渔货店”(直接参与当地渔民生产销售的商户)出“白条”(白纸书写的凭据),由渔业商会做担保,借贷给渔民一定数额的生产资金,这些资金,商会规定只限于作为在三沙市面上流通周转的临时货币,每个渔货店所出的“白条”金额,以跟渔货店有销售关系的船只多少为依据,每一艘渔船可借贷给100—150银元,总金额控制在1万银元左右,还贷期限为次年农历四月廿九日(渔业生产春汛后),准时兑现,不得拖欠。息金定为百分三。“白条”由渔业商会盖章作担保,确保信用可靠。在抗战初期,日寇封锁海面,破坏生产,渔民生产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凡下,这种凭“白条”借贷的形式,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生活,扶植渔业生产、搞活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颇受渔民的好评。
  其二,在抗日战争初期,当时三沙渔货贸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官方发的“银元”、“辅币角”、“铜片”,有私营商店自制的“辅币券”,但对各种货币的兑换价值,没有做统一规定。特别是在三沙渔货市场上流通量最多的铜片,有的渔货店一个银元换300枚铜片,有的渔货店一个银元换280个铜片,有的渔货店一个银元只能换250个铜片。渔货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极其混乱无序,或紧或松,忽涨忽落,没有规律,渔民们深受其害。造成有些渔民,捕鱼多了,但销售后,因不懂交易货币行情,反而亏本了。因此,三沙渔业商会就召集所有的渔货店老板开会协调解决此问题,最后通过协商决定:三沙市面上的一个银元只能换取260个铜片。决议一出,渔业商会立即在三沙大街小巷鸣锣张榜公布。这种民间组织通报金融行为的做法,在当时算是创举,对稳定当时三沙的渔货市场,安定民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三,历史以来,三沙是个著名渔港,缺少土地,人民群众以海为田,渔民的口粮主要是依靠霞浦城关以及临近的牙城等地农村供应。如遇上灾荒年,三沙民众首当其冲,灾荒年饿死人,在三沙时有发生。三沙渔业商会成立时,正是霞浦县粮食生产以及渔业生产较丰裕的年份,秋收时节,渔业商会决定召开专门会议,动员说服三沙所有商业殷实大户,平价摊派收购在三沙市面上销售不完的余粮,集中起来大约有800担左右,然后按三沙当时的总人口(当时三沙的总人口包含农渔民约有6000人左右),分配到三沙街五个澳口十八境的居民中,每人平均大约要买平价粮15市斤左右。把这部分平均分摊的购粮款和继续筹集的一部分资金,集中起来,派人到外地产粮区采购粮食到三沙,保本出售。如1910年,三沙渔业商会到福清县采购大量价格便宜的“番薯钱”(地瓜米)回来,三沙群众起初不习惯吃这种食物,一时无法售完,渔业商会就把这些售不完的“番薯钱”贮藏起来,次年,霞浦县遇上灾荒年,城乡各地大闹粮荒,全县饿死不少人,但三沙渔业商会贮藏的这些“番薯钱”,成了救命之物,供不应求,帮助当时三沙的老百姓渡过难关,使饥荒年,三沙没有饿死一个人。受到三沙老百姓的高度赞扬。
  三沙渔业商会从1910年成立,到1949年解散。整整运作了39年时间。这期间,三沙渔业商会以高度的诚信,勤勉的工作,始终以服务民众为宗旨,为我们霞浦县民间信贷担保工作留下一段可供后人借鉴学习的佳话。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

相关人物

蔡起迪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