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420
颗粒名称: 街道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19-20
摘要: 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我们为编写霞浦县城建设的演变,曾查阅了福宁州、府志、霞浦县志和现存的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并对上世纪前五十年的街道、桥梁进行调查和测量,花了10年多时间。得知:宋代城市建设较快,商业繁荣,城市从唐代的城坊制改变为街巷制,街巷基本形成。到了明代建筑城垣,街巷逐渐增多,间距40-50米均辟有巷弄,沿街两侧兴建商铺,街巷安置民居,布局井然有序。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城区主要街巷有城中9条、城外2条,主街为东西走向,有府前街、棋盘街、县前街、道前街、西街、十字街、旗下街、仓前街、南北走向的南街、东郊塔头街西关垾头街。
关键词: 福建 宁德 街道

内容

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我们为编写霞浦县城建设的演变,曾查阅了福宁州、府志、霞浦县志和现存的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并对上世纪前五十年的街道、桥梁进行调查和测量,花了10年多时间。得知:宋代城市建设较快,商业繁荣,城市从唐代的城坊制改变为街巷制,街巷基本形成。到了明代建筑城垣,街巷逐渐增多,间距40-50米均辟有巷弄,沿街两侧兴建商铺,街巷安置民居,布局井然有序。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城区主要街巷有城中9条、城外2条,主街为东西走向,有府前街、棋盘街、县前街、道前街、西街、十字街、旗下街、仓前街、南北走向的南街、东郊塔头街西关垾头街。
  民国18年(1929),城内东西走向的1条主街,被分段称为:东门头、道前坪、县前街、府头门、西街、茶亭头、程厝井、关帝庙、观音亭、曲井头、登瀛坊、西门兜、南北走向有南街、北门街,郊区主街:东郊塔旺街、西郊垾头街,南郊南门外街。主要巷弄:东城区有1街11巷,即县后街(其中一段称府后城,东西走向)王厝弄、水门楼、城隍庙、道头弄、鼓亭弄、察院弄、下弄、石亥狮弄、古井弄、张家弄、七曲弄(均南北向);西城区有1街10巷弄,即下弄街、道堂宫、文昌阁、登俊巷、雷拍厝(均东西向)、登巷头、培德巷、城下边、下周里、登瀛坊、当店弄(均南北向);北城区1街10巷,即旗下街、文馆巷、畲婆弄、毕家弄、五彩巷(均东西向),上西坑、程厝井、龙王庙巷、五帝庙巷、七圣宫巷、西街弄(均南北向);南城区6巷弄,郑衙前、南宫弄、南走马道(均东西向)、猴圣王弄、当店弄、罗缪街(均南北向);东郊有1街4巷弄:即后街、头桥(东西向)、转弯里、坛基里、二桥下(南北向);西郊有3街6巷:垾头街、河尾街、西山、北山里、奶娘宫后、后巷路(均东西向)、横街、教场头、曲路头(南北向);北郊2巷:即北门外、西北角;南郊无巷弄。民国21年(1932)原海军上将萨镇冰来霞访问,倡建“有秋路”。民国23年由省政府拨款修建“霞鸥路”,民国24年修建“霞盐公路”仅开辟东关至西关岔头岭一段路坯,26年抗战开始停建,王爷宫至东关一段路坯基本完成,用为人行便道,俗称“河沿路”。28年实行门牌编制,原来横贯城内东西走向的主街,以茶亭头为中心,分别将两侧定名为“县东街”和“县西街”,巷弄仍沿旧称。33年,修建“中正公园”,(又称康乐园)中心开辟一条便道称“康乐园路”(南北向),34年县政府着手整顿市容,东起塔旺街,西止垾头街,南至南街等城郊街道全面拓宽,历时3年,至36年12月竣工。全长3910米,宽城内8米,其中人行道2米,郊区6米。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城关是个街短、道窄、杂乱无章的滨海小城镇,偌大的城区只有1条1里多长的主街和几十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弄,旅外乡亲或外地旅客及偶尔进城农民,只走1个多小时就把城区街道走遍,长期停滞的旧中国,使城乡建设发展缓慢。据实测统计,解放前夕,县城只有主街1条,非主街及巷弄63条,总长度19.6公里,道路面积6.49万平方米,路网密度每平方里为1.26公里,所有路面,除少数为石板和泥沙外,大部分为碎石路面。

知识出处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闽东文史资料-第十辑-闽东民初社会》

出版者:宁德市政协文史委

本辑文史资料遂以“闽东民初社会”为题,广泛征稿,从中遴选92篇,裒为一帙,略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闽东传统社会之现代转型的初步表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