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有关祈雨的相关记载与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85
颗粒名称: 历代有关祈雨的相关记载与民间传说
分类号: I057
页数: 5
页码: 438-442
摘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古人生活的最高境界。祈雨作为一种围绕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无论官方民间,都是极度重视的。罗源民间传说,百丈龙王是罗源泥田人的外甥。有一年遇旱,宁德知县亲自去祈雨,结果很是灵验。为此,知县想求见真龙,龙王露出一爪(一说露出白项,故又称“白项龙王”),知县大喜过望,奏明皇帝,皇帝敕封之为“永镇珍珠潭行雨龙王”,从此再也没有搬家。故事荒诞百出,究其根源大致取材于地方志中对丁大全的记载。
关键词: 宁德市 龙潭 民间传说

内容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古人生活的最高境界。祈雨作为一种围绕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无论官方民间,都是极度重视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令民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户。”可见一斑。民国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国人均以簇新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上的一些所谓“陋俗”,对祈雨活动极度鄙视,认定是“农民迷信”,且将所有责任,都归属“平时不讲水利”所致⑧。试想古代生产力低下,不像现在有先进的设备,就是修造了水利系统,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仰仗老天爷吃饭,一切“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来做,而且这些做法一直被证明是有效的,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好的方法”⑨;况且主持这种活动的头面人物完全出于公心,并非个人意图,其精神意志都是值得颂扬的。罗养儒先生在《云南掌故》中评价了昆明人的祈雨活动,很能说明问题:“(祈雨)自是帝制时代之一种迷信事,究其思维,事虽属于迷信,终是一片仁爱心肠。为人求谋,代人牺牲,而为人好也。”所以,宁德、罗源历代地方志中都有关于祈雨“应验”的记载,剔除其迷信成份,对研究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地方民俗是很有帮助的。道光版《罗源县志》记载了好几件明清时期祈雨“应验”的事迹:
  “明景泰三年(1452)秋七月祷雨于潭,疏文未善投之,顷浮片纸,取视,乃元至正间疏……众为颂之。大雨如注。”
  “万历时大旱,邑人以瓦瓶投潭。须臾,有铜瓶偕浮而出。”
  “崇祯五年(1632)夏大旱,丰上里乡民诣百丈龙潭祈雨,饰东山堂为龙亭,周遭糊以纸,恐亵焉。忽蛇蟠其上,其大可围数寸,不知从何入,颔下莹白,任人捧抱不为害。送至山中,后复蟠于庭。”
  “国朝康熙十四年(1675)秋大旱,时耿逆反,不奉正朔。宁德乡人来此祷雨,疏中未书康熙年号,三日不雨。潭中浮前年旧疏,内填康熙年号,乃易疏“康熙十四年”投之,遂大雨。”
  以上灵验,大多都值得探究。如第一条纯属张冠李戴,原原本本的记载见于明嘉靖版《宁德县志》,只是地点不同(宁德志作“西山龙湫”)而已。最后这一条,很有可能是出于地方官员为维护满清正统而有意做的宣传。
  乾隆版《宁德县志》卷十《拾遗志》还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乾隆庚寅,夏旱六十余日,禾苗槁死。游击福兴素忧民忧,竭诚斋戒。同邑令刘若鹏祷雨于百丈龙潭。至则烈日炎蒸,自辰至午,天无纤云。遂命操瓶者攀缘而上,以绳系瓶,掷潭中,数次尚未交瓶投空瓶于潭,缄其口,其中忽有水,则谓之交瓶,盖方言也。二公伫望良久,从者日曝难堪,刘令意亦稍懈,问曰:‘果有灵乎?’时诸生崔宗衍与从,为陈丁大全故事,刘亦未之深信。俄而,果有交瓶之事。方整衣拜谢,陡闻雷声当空一震,黑云矗起,风雨骤至。众骇然,冒雨走至菰洋,依旧云销雨霁。操瓶人以二瓶送验,一瓶摇之无物,一瓶琅然有声。此琅然者,所谓交瓶是也。晡后大雨淋漓,自宵达旦,枯槁回春。龙固有灵,亦福公积诚所感云。”
  知县刘若鹏是个思想有些固执的地方官员,在百丈祈雨“有求必应”后,思想发生了转变。当然地方志在颂扬龙神的同时,也没忘了替福游击脸上贴金。千百年来,百丈龙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礼龙”队伍,但并非事事皆如人愿,他们中有的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也有的垂头丧气,讪讪而回。清代有一位姓蔡的知县,上任时恰遇天旱不雨,心急如焚,率乡绅前往龙潭“礼龙”,结果无功而返。一有些人作了一首《白字诗》捉弄蔡知县:“蔡(菜)猪要吃糠,祈雨四人扛。去时云遮日,转来露露光。”贴在了县衙门口,以示戏弄。蔡知县阅后,大为恼火,当即也挥笔题了四句:“百姓你莫癫,本县不是仙。旱天求得雨,高山可种田。”作为回敬。
  说起百丈潭的祈雨,那绝对是一趟苦差事。炎炎夏日,铄石流金,祈雨的乡绅耆老(多数是老年人),顺着崎岖的山路,三步一叩,哀声遍野,真是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有这么一年,一位古稀老人在祈雨途中,口渴难耐,心想,如果此时能有一碗白糖稀饭(俗称“糖糜粥”)解渴该多好!想着想着,口中呼喊的“救啊!龙王。”也错喊为“救啊!糖糜粥。”从此,“救啊!糖糜粥。”这句话就成为了民间的一个小笑话。然而,这个真实故事的背后,却始终带着一丝苦涩与无奈。
  蕉城南郊的古溪村,在清代末期也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旱灾。村里的董事组织人员村民,抬着忠烈王的香亭前往祈雨。设祭完毕后,法师连问三次“珓杯”都没能应允。这可把大伙急坏了,法师见无法收场,便问大家:“你们是从那个村来的?”董事答道:“汐头(古溪的别称,汐在蕉城方言中有干燥没有水份的意思)。”法师又问:“董事大名?”答:“董事一名汐尾,一名云照。”法师没好气地说:“日照云霞,头汐(干)尾汐(干),雨从何来?”求雨队伍只得无功而返。过了不久,旱情更加严重,村里又另选了几名董事率队前往。临近问杯时,大家都感到忐忑不安,新来的法师连掷三杯,杯杯皆准。大家喜出望外。法师问道:“诸位是从那个村来的?”答:“古溪。”又问:“董事尊名?”答:“一名云琼(蕉城方言与“琼”同音字有罩住的意思),一名国安(方言谐音“过坑”,坑有溪涧的意思)。”法师捻须笑道:“云罩古溪(蕉城方言古与过谐音),大雨过坑,真是一个好兆头!”祈雨队伍如释重负,高高兴兴回家。天缘凑巧,至次日连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雷雨,解决了古溪的秋旱。
  罗源民间传说,百丈龙王是罗源泥田人的外甥。有一年遇旱,宁德知县亲自去祈雨,结果很是灵验。为此,知县想求见真龙,龙王露出一爪(一说露出白项,故又称“白项龙王”),知县大喜过望,奏明皇帝,皇帝敕封之为“永镇珍珠潭行雨龙王”,从此再也没有搬家。故事荒诞百出,究其根源大致取材于地方志中对丁大全的记载。
  关于百丈龙王的来历,蕉城、罗源民间说法不一,据笔者搜集了解,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与屏南黛溪惠泽龙的来历极为相似,民间传说百丈龙原籍罗源方厝塘,曾在中房宝胜寺任长工,误吞龙珠后化为龙身,先后在湖上楼、溪门、龙港、满盾栖息过,由于人为污染等原因,最后迁移至百丈龙潭。为了防止污水再次玷污龙穴,龙王将百丈龙潭上流水源分为两股,一股干净的流入潭中,另一股肮脏之水则远远流入溪谷之中。⑩另一种说法,百丈龙原先居住在四都(今金涵乡一带)竹林潭,与潭边竹林寺主持高僧斗法失败后,改邪归正,迁徙至百丈潭的。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