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祈雨的仪式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84
颗粒名称: 龙潭祈雨的仪式过程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437-438
摘要: 古时候每逢久旱不雨,宁德、罗源两县官方以及民间都要到百丈潭举行“祈雨”仪式。这种仪式视其规模大小,几乎每年都有。其中以知县祈雨最为高等,也最为隆重,多数出现在辖境受灾比较严重的年份。“凡祈雨请龙,制锡瓶二,封口无缝,系绳坠下。小(少)顷,一瓶浮出,中有水,不知从何而入,谓之‘交湫’。雨可立待。雨后还瓶于水,谓之‘还湫’。若瓶中无水者不雨,常以为验。”
关键词: 宁德市 龙潭 仪式过程

内容

古时候每逢久旱不雨,宁德、罗源两县官方以及民间都要到百丈潭举行“祈雨”仪式。这种仪式视其规模大小,几乎每年都有。其中以知县祈雨最为高等,也最为隆重,多数出现在辖境受灾比较严重的年份。试举知县祈雨为例。祈雨前几日,县衙门会张贴告示,通知各乡董事斋戒,并设祭于乡里神庙社坛,严禁各种污秽物品暴露天日,所谓污秽物,其实就是农夫所挑之粪便,妇女之衣裤,日常垃圾等等。乡绅耆老斋戒三日后,早早沐浴更衣,而后集中县城,听候调遣。辰时祈雨队伍正式出发,一路鸣锣开道,黄旗掩映,率队的除了知县,有的时候还会有典史、县丞、主簿,以及武官游击、守备随行,个个衣冠整齐,面容严肃,一改往日作风,步行前往。后面数以百计的乡绅耆老,身穿白色苎布长衫,手持明香,顶着烈日,不准持扇张盖,紧紧跟随。县城往百丈龙潭的道路有两条,一条由白鹤岭官道上去,经湾亭,再翻越界首岭,先到佳溪(属罗源县管辖)宝胜寺,而后到达龙潭;另一条由金涵蔡洋岭,经浮坪、油行、菰洋,直至龙亭冈。一般都是走蔡洋岭这条道路。进入菰洋村地界时,祈雨队伍要停止脚步,改为三步一跪,大声呼喊:“救啊!龙王。”“救啊!龙王。”这种做法称为“礼龙”,目的是为了引起龙王的注意与怜悯,以达到预期目的。到达龙潭后,知县一方面要派人到不远处的宝胜寺借木梯,这副木梯很长,是祈雨专用的。同时还要在师公潭旁边山石上摆起祭桌,布置供品,由法师诵经焚疏,祈祷龙神。而后还要掷珓杯(俗称“问杯”),求得龙神许可。祈雨投瓶的人员一般为二到三人,由地方公认的孝子或者当地惯走山路的壮年(花重金聘请)担任。投瓶人员顺着架在石壁上的木梯,攀爬前行。石壁上光滑无比,所谓的“路”只是一条石缝,必须加倍小心才能通过。石缝大概离龙潭还有一两米的地方,最为艰险,投瓶人员只能背部紧贴石壁,挪步前行。下视者无不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个个默祝龙王保佑,希望众人能够顺利到达。投瓶人员到达龙潭边沿,这才可以放松心情。龙潭边沿狭窄,自然形成一个约五、六十公分宽的座位,如果两人平排而坐稍觉宽敞,如坐三人会觉得拥挤。座位前方凸出一块巨头石,可供蹬足。投瓶人员坐稳以后,即可开始“投瓶”。
  投瓶所用的龙瓶十分讲究,事先要称好重量,并以“香亭”迎送。龙瓶用银或锡打造,瓶口密封,以油纸包裹,外面还要涂蜡,十分密封。投瓶人员给瓶口系上红头绳(据说长一百丈)后,必须将龙瓶投掷到蹬足石下方,否则会因两边水流湍急,不能顺利完成。龙瓶坠入云雾缭绕、深不见底的龙潭后,投瓶人员会将红头绳徐徐放开,由于潭水翻腾,红头绳大部分都漂浮于水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龙瓶会自动浮出。这时的龙瓶上会附着小鱼或小虾,名为“鱼交瓶”、“虾交瓶”(一说鱼交瓶有雨,虾交瓶无雨)。道光版《罗源县志》对“交瓶”的记载与此略有不同:
  “凡祈雨请龙,制锡瓶二,封口无缝,系绳坠下。小(少)顷,一瓶浮出,中有水,不知从何而入,谓之‘交湫’。雨可立待。雨后还瓶于水,谓之‘还湫’。若瓶中无水者不雨,常以为验。”
  投瓶人员顺原路返回以后,将龙瓶交还法师,道士仔细询问“交瓶”情况,并摇动瓶子,听瓶内是否有水声(可以预测雨量大小),如果有以上这些“应验”,则表示龙王已同意下雨。最后,法师诵经送龙神归位,并焚化元宝,以示答谢。祈雨队伍欢呼雀跃,顺利回城。据说回家路上就会有倾盆大雨,祈雨人员很高兴得成为了落汤鸡。回城之后,演戏三天,以示答谢。雨过天晴,还要将龙瓶水送回龙潭。祈雨时如果问杯三次,龙神都没有“许可”,就要重新斋戒,到更远更高的地方去“礼龙”。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