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沙溪码头兴衰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81
颗粒名称: 铁沙溪码头兴衰记
分类号: U656.1
页数: 4
页码: 431-434
摘要: 三都澳内湾的铁沙溪码头,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都澳成立“福海关”前就已经开发。宋朝以前它曾是大金溪的入海口,后因山洪暴发,大金溪改道,就成了铁沙溪的溪门口。民国《宁德县志》载:“海水奔赴,港汊颇深。所有八都、衡洋(福安辖地)一带水路来县,多半停泊此处。”
关键词: 宁德市 黄岳 码头

内容

三都澳内湾的铁沙溪码头,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都澳成立“福海关”前就已经开发。宋朝以前它曾是大金溪的入海口,后因山洪暴发,大金溪改道,就成了铁沙溪的溪门口。民国《宁德县志》载:“海水奔赴,港汊颇深。所有八都、衡洋(福安辖地)一带水路来县,多半停泊此处。”
  自然环境造就了铁沙溪商机
  铁沙溪,位于三都澳内湾西陂塘的西南边,即濂坑村区南向,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埠头宽阔,港道深且无暗礁,海面风浪小,海外四通八达,是县内的七都、八都、霍童、云淡和福安、福鼎各地的货物及商客乘船往宁德城关的必经之地。陆路方便,紧靠官道,上接古田、屏南、周宁、政和各县地。从元朝开始铁沙溪就聚集着南来北往的商客船只。明末清初,随着平民水产品贸易频繁,铁沙溪迎来了更好的商机,利用它的埠位优势,逐步走向繁荣。
  原先的铁沙溪畔只有一座小平房,一间小吃店的简陋的埠头雏形,到清咸丰七年(1857年)增开了一家“朝熙”茶站。随着人流的增加和受到潮水影响,同时开设了一家客栈供客商留宿,从此许多有识之士看中铁沙溪这块风水宝地,渐渐地驻足铁沙溪,设行口开店。它与当时的八都港、飞鸾港、东冲港、鉴江港、盐田港、赛岐港、白马港等港口码头,对三都澳内各县的商贸畅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起到积极作用和突出贡献。
  福海关成立铁沙溪繁荣发展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8日,三都澳成立“福海关”,给有得天独厚优势的铁沙溪带来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始,各地商贾从屏南、古田、周宁以及宁德境内的虎贝、石后、莒洲、霍童、咸村、赤溪、九都、八都等地,把山区出产的茶叶、木板、红糖、木炭、烟丝、桐油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从陆路、溪路运集铁沙溪,经海路输出海外。浙江的温州、平阳,本省的福清、平潭、兴化及福安、霞浦等地的海盐、药材、布匹、海货等也大量从水路运至铁沙溪,经陆路挑往福州、屏南、古田等地。这时铁沙溪码头埠位密布,船只如云,桅杆林立,人山人海,不足5000平方米的铁沙溪码头货物堆积成山,各地商贾云集,货栈应运而生,成为三都澳内湾码头一个最繁荣的物质贸易集散地。
  铁沙溪在众多商号中,要数洋中人开办的“如意”茶行最为有名,它收储了大量来自屏南、古田、福安、宁德各地海路和陆路运来的茶叶,每年从清明节至八月间,上海、福州、台湾等地客商聚集于铁沙溪,这段时间内,平均每天有200多担茶叶在这里启运各地,码头外贩茶的舢板、帆船多如梭织,岸上所有店铺和埠头空地堆满茶包,专业挑夫(挑福州担)100多人。因此民国元年(1912年)5月17日,宁德茶税局移往八都时在此设卡,以便利东西茶商报税。在民国《宁德县志》中记载:“现在西路茶税,分设卡验溪路,西乡茶叶最多由此发达。”
  民国时期,从古田、屏南经虎贝、洋中陆路和政和、周宁经霍童溪路运来铁沙溪的货物有茶叶、烟叶、香菇、乌笋、桐油、木炭、土纸、草席、红糖、老酒、糕点以及木料和竹编用具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海面有浙江“平阳纱”、福州人洋油(煤油)、兴化(莆田)食盐、桂圆、荔枝干、平潭鱼货等物资大量输入铁沙溪。当时铁沙溪对促进宁德地方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民国十七年(1928年)有关资料看:当时铁沙溪有茶行7家,糖行2家、布行1家、盐行2家、宝丸(桂圆干)枝干(荔枝干)行口1家,蛏干行2家,经销日本海鲢鱼行1家,经销“亚细亚”油行1家,还有杉木、香菇、糕饼、切面、酒店、客栈等多家。
  日寇入侵码头萧条
  铁沙溪码头自从三都澳成立“福海关”发展成繁荣市场以来,均保持其繁荣景象,也比较安定。只是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西陂塘内居有一股海盗与沿海某村个别人勾结,涨潮时在海面游弋,专夺铁沙溪码头运输货物的船舶,除对各行口老板带来损失外,也影响了铁沙溪市场的繁荣。后来被宁德县府和濂坑村民智擒了盗匪,从此盗迹逐绝,商船进出通行无阻,铁沙溪码头又恢复了从前的繁荣景象。
  但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敌寇接二连三地向我国沿海各地侵夺,铁沙溪也随着三都澳的命运渐渐衰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日寇开始轰炸三都岛,岛内的外国洋行迅速撤退。在衰退中的铁沙溪码头却由于三都澳各码头繁荣的骤降,倒也显出了一些生气。许多原在三都岛的小商小贩都集中到内港铁沙溪。但是好景不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8月,侵华日军登上三都岛放火掳掠及后来的大轰炸,海面被封锁,铁沙溪所剩的几家商号也随之搬撤、关闭,铁沙溪便失去了昔日市场繁华的活力,只是偶尔有几艘七都、八都、福安的小帆船载客从铁沙溪上岸去宁德城关走亲串戚而已。
  围海造塘码头变良田
  宁德解放后,铁沙溪码头还在发挥着它的使命,福安及宁德的七都、八都等地客船依然频繁地聚集于铁沙溪,上下船的乘客还以铁沙溪便捷的通道作为走亲串戚的水陆转换停泊地点。虽然1956年1月1日福汾公路通车,但以上各地的乘客依然从铁沙溪上下岸,铁沙溪(还有两家小吃店)继续在发挥它的中转码头的作用。
  1958年,正当全国各地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大兴工程建设之时,在七都人民公社各大队社员的支持下,濂坑大队经历3年11个月,于1962年8月将铁沙溪码头前的317亩海面围垦成田,经此沧海桑田的变化,铁沙溪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只留下了旧时埠市的痕迹。
  铁沙溪码头虽然在宁德沿海发展的进程中只留下一道辕辙,但为当时三都澳的开发与发展添加了一抹不可磨灭的光彩。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