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岳身世和黄岳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75
颗粒名称: 黄岳身世和黄岳信仰
分类号: K828.8
页数: 12
页码: 417-428
摘要: 闽东僻处海陬,山川横亘,自古以来,与外界的交通极为闭塞,在这种情况下,闽东文化发展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闽东民间创造了众多区域性神灵,远至太古时代的容成、太姥,周代的霍桐真人,近至明清时代的闾山师公之类。经过岁月的淘洗,许多神灵早已湮没无闻,而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在官府及民间的双重扶持下,深深扎根,日益扩大,譬如临水夫人陈靖姑、林公忠平王、马仙姑,以及蕉城十分著名的黄岳信仰。
关键词: 宁德市 黄岳 生平事迹

内容

闽东僻处海陬,山川横亘,自古以来,与外界的交通极为闭塞,在这种情况下,闽东文化发展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闽东民间创造了众多区域性神灵,远至太古时代的容成、太姥,周代的霍桐真人,近至明清时代的闾山师公之类。经过岁月的淘洗,许多神灵早已湮没无闻,而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在官府及民间的双重扶持下,深深扎根,日益扩大,譬如临水夫人陈靖姑、林公忠平王、马仙姑,以及蕉城十分著名的黄岳信仰。
  黄岳生平事迹及历代封赠
  黄岳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从现存的历代文献典籍来看,除了《三山志》没有只言片字记载,明代何乔远《闽书》人物传中遗漏以外,吴任臣《十国春秋》,下至民国《宁德县志》,都有黄岳的传记,其记述大同小异。其中以弘治《八闽通志》的传记为最早:
  “黄岳,宁德人。博通经典,尤邃易象数之学。唐末以乡贡入太学。巢寇入闽,避地者无所衣食,闻岳勤施,有长者风,从之者如归市,赖以不死者甚众。乾宁中,王审知节度威武军,累辟为属,力辞不就。既而朱温篡唐,审知窃王号,必欲起岳,岳度不能拒,遂投于渊而死。邦人哀之,相与立祠祀焉。”
  在此基础上,嘉靖《宁德县志·卷四·人物》的记载又加入南宋时期的一些史料:
  “黄岳,二都飞鸾人。博通典籍,尤邃易象、太极、历数之学。唐季,以乡贡升太学。时黄巢入闽,避地者无所衣食,闻岳勤施,从之者如归市,赖以全活者众。乾宁中,王审知节度威武军,累辟不为动。朱温僭禅,审知窃王号,必欲起岳,度无以拒,遂投渊以死。邦人哀之,为立祠梅溪,重建县郭祀之。宋时屡封为侯,今祀乡贤祠。”万历初年,侯官(今属福州市)布衣王应山认为最后礼聘黄岳的不是王审知,而是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据王应山《闽大记·卷之四十二·列传二十七·王(黄)岳》记载:“乾宁中,王审知屡辟不赴,其子僭号,复强起之。”道光《罗源县志》甚至认为礼聘黄岳的是朱温:“朱温篡唐,欲强致岳为辅。”。①万历三十五年(1607)左右成书的《东越文苑·列传第一》则作了如下补充:
  “岳既名为文士,诸士大夫为文者皆归岳。岳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皆善遇之,为客卜居处,供亿其亲戚。”清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对黄岳夫妇赞誉有加:
  “黄岳两辞辟召,何至夫妻湛身哉,忠与清两兼之矣。”此后的地方志,零零散散也添加的一些“史料”,实际上多引自民间传闻。如万历版《福宁州志》:
  “(黄岳投渊),父母、妻子、二弟,一白犬皆赴水死。”乾隆时期四十六年(1781)编纂的《宁德县志》,又有了黄岳投潭时,闽王派遣的使者“崇、舒、赵、田四人亦死”的记载。
  除了黄岳本人,他的夫人林氏在明清以后的省、府、县志中也有传记。
  黄岳的成仁取义,代表着读书人的崇尚气节的道德标准,也符合传统儒家的思想理念,宋元两代帝王对之格外垂青,褒封嘉奖不断。据嘉靖《宁德县志》记载,闽王王审知封赠黄岳“永灵公”;南宋嘉泰元年(1201),邑人搜集黄岳“灵异”事迹上报朝廷,请求嘉封,宋宁宗赵扩赐额“昭祐”,悬挂于县城忠烈王祠。嘉定十四年(1221),封灵惠侯;绍定元年(1228),加号“显应”。绍定四年(1231),加号“昭顺”。淳祐十年(1250),邑人武冈军知军郑士懿再上奏章,宋理宗赵昀下旨加号广利,诏书下达之日,“县大夫与士农工商缁黄之徒,咸迎于郊,钲鼓轰豗,耄倪呼舞,奉祀备礼,妥于侯所。”典礼隆重,由此可见,黄岳信仰在南宋时期就已风靡沿海乡镇,深入人心。不久,理宗又晋封黄岳为广应公,最后甚至封王,号曰“忠烈王”。明嘉靖十七年(1538),知县舒文奎重建乡贤祠,雍正元年(1723),知县王如芳奉旨倡建忠义孝悌祠,都将黄岳作为首要人物入祀祠中。雍正二年(1724),黄岳妻林氏入祀节孝祠,位列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宣德八年(1433),有一位陕西人张鹏④任福建监察御史,奉命督宝丰银场。同年五月,他看到银场供奉着黄岳的香火,便煞费苦心地上奏朝廷,请求嘉封黄岳。不过明代与两宋时期截然不同,官方对民间神灵并不看重,结果收到奏折以后,宣宗朱瞻基命行在礼部、翰林院议,参加讨论有礼部尚书胡濙,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等大员,胡濙认为:“黄岳的功绩德行,正史中没有记载,况且太祖皇帝在位时也没有列入祀典。”结果,“造神运动”不仅没有批准,还遭到皇帝的一顿臭骂:“作为御史,对老百姓的疾苦好像并不重视,却整天想着逢迎神鬼以求得保佑,难道听凭朝野的风教纲纪都成为这样吗?”弦外之意,足以令张鹏胆战心惊了!⑤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即使并不重视民间神灵的明代时期,黄岳的地位也得以日益巩固,信仰区域也更加广泛,就连明代全国六大官办银场之一的宝丰银场,也将他作为保护神顶礼膜拜。
  除了封建正统儒家对黄岳青睐以外,道家也“玉封”黄岳为“天典尚书”、“雷部都督”,民间宗教更是不甘示弱,不少乡村把黄岳尊奉为“社头”、“土主”,再加上栖云寺中旧有的黄岳庙宇,这种受到佛道儒三教同时供奉的人物,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黄岳家世及故里
  黄姓是最早进入福建的姓氏之一。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唐代林谞《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黄姓入闽始于东汉,只是出于民间家谱,不足为信。⑦据地方志记载,蕉城区最早迁入境内的姓氏,起于隋代,即霍童黄鞠家族。黄岳家族何时迁入,地方志没有记载,乾隆县志“冢墓”,隋代条目中有“黄鞠墓”、“青竹神冢”,青竹神冢为黄岳祖墓,如果记载可靠,就可以说明黄岳家族入境时间也在隋代。筠竹坪白鹤宫碑志认为,黄岳祖上是隋代“左班大学士”、“西都留守”黄隆之二十子黄威,即黄鞠的胞弟,这种说法是近年出现,破绽百出,但入闽时间与地方志记载倒还吻合。笔者认为,黄岳家族很可能是来自中原的仕宦人家,资财丰厚,拥有大量房产土地,还曾独资修建栖云寺。黄岳一家投潭以后,其家族也随之销声匿迹,据民间传说是因为害怕受株连,所以纷纷外逃,黄岳弟弟的一支还迁到连江透堡,继续繁衍生息。而今散居蕉城各乡镇的黄姓,与黄岳家族都没有直接关联,族谱中也没有关于黄岳的任何信息。居住于黄岳家乡一带的黄姓,如岚口下底楼黄姓,是明末清初来自汀州的菁客后裔。碗窑黄姓,来自泉州,迁入时间很晚。黄岳的故里澳坪、澳里村,也早被苏、陈二姓所取而代之。只有东澳黄氏自称是黄岳的后代,但找不出可供证明的谱牒资料。
  据飞鸾澳坪村芹竹坪自然村一些老年人回忆,黄岳家族是由江西八角井迁入蕉城,最早是居住在鸾江栖云境(今属蒲岭村管辖),后来迁到澳里村东澳自然村青石下居住了五十三年,黄岳就在这一时期出生;再迁澳坪前山村,又住了三年;黄巢入闽时,黄岳重新迁回栖云境祖居地。以上的说法无从考证,但可以反映出黄岳家族在澳里、澳坪、栖云三地都曾有过停留,甚至长期居住过。
  澳里村东澳自然村,地处“峻极云霄”的白马山西南侧,有居民13户,61人,皆为黄姓。黄岳祖居遗址俗称“佛堂坪”,位于村东北山坡,即乾隆县志中记载的“冲里鬼洞”附近,为一片葱郁的竹林所掩盖,地面散落着各种石构件,有覆盆式(又叫覆斗式)石柱础,造型简洁,表面无装饰,还有一对完整的石旗杆碣,雕刻粗糙,时间相当久远。尤其残存的神龛基座,类似于佛教寺院须弥座的圭角部分,雕刻精美,有典型的南宋风格。这些属于宫庙的物件,可以透漏出一个信息,黄岳成神以后,黄氏祖居也被改为庙宇,供奉黄岳及其家人。在遗址正后方发现有一个利用原有构件堆砌的简易神龛,香火犹存。离佛堂坪东南约一公里的密林深处,还有一座精雕细琢配有祭台的石造神龛,神龛完整无缺,飞檐翘角,龛内正中书写“赐封忠烈王神位”,右边有“弟子王……领男嘉口嘉训重建”,左边修建时间已漫漶不清。龛前还配有一副对联,风雨侵蚀,已难辨认。龛前有几块平坦光滑的大石头,石头下是一望无垠的良田。据说这里是当年黄岳兄弟躬耕畎亩之处,神龛前的大石头是中午休息用饭的场地。千百年来,这里的香火也没有间断过。
  [=此处为插图(白鹤宫)=]
  古时从东澳村到二都鸾江,必经澳坪前山村,再翻越蒲岭后便到达鸾江栖云境。故前山村是古时澳坪到飞鸾的必经之地,在筠竹坪村北面,这里的村民有二百余人,皆为苏姓。根据该村苏姓家谱显示,筠竹坪苏氏始祖苏城卿,万历三十九年(1611)由泉州府安溪县湖上乡黄武村迁入。记载或有疏漏,因为据明何乔远《闽书》引邑人陈琯笔记:“予以嘉靖四十二年(1563)壬戌四月,在筠竹坪苏家。”⑧可见苏姓迁入的时间早于万历时期。前山村的黄岳故居,就是县志中提到的“山头旧宅”,房屋原址至今犹存,当地人称为“社头公厝坪”,十多年前平整土地时,曾出土石柱磉、石板条等建筑构件。除此以外,澳坪村筠竹坪还矗立着一座供奉黄岳的庙宇,称为“白鹤宫”。白鹤宫出现的时间不是很早,由澳坪(筠竹坪)苏氏、澳里陈氏、施家山施氏共同集资兴建。白鹤宫附近还有古墓,这就是历代地方志中提到的“青竹神冢”,历经千年,只剩一堆黄土而已。后人误认作黄岳墓,于一九九七年重修(据说重修时只发现了几根锈迹斑斑的铁钉),并列为市(区)级保护文物。这座经过翻建的古墓,其实就是一座崭新的水泥建筑,没有任何文物价值。
  至于黄岳的墓葬,嘉靖县志记载在“二都覆莲山下”,而今已无迹可寻了。
  蒲岭栖云寺,旧时靠近宁德南路官道,交通便捷,环境清幽,是黄岳兄弟的读书、死节之所。“黄岳死,田业舍于寺中”⑨,所以寺院内建有黄岳庙。南宋嘉泰四年(1204),知县郑革移建东门外碧山。原庙并没有因此损毁,原样保存。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寺田奉例官卖。清康熙年间,栖云寺住持如聪诡造明参政陈勖碑文,侵占忠烈庙田产,乡民苏德尚等具控斥逐,嗣后但招庙祝守庙。栖云寺自此一落千丈,黄岳庙的香火也大受影响,渐渐衰落。建国后,改为三都海军部队营区,寺庙原建筑物于六十年代被拆除,改建军用仓库。原址荡然无存,古文物只剩下栖云潭畔“忠烈王仙潭”石碑,以及保存于海军营地中的一个北宋崇宁四年(1105)的石臼。近年来,这里建起了“黄岳公园”,建设占地面积30多亩,已完成黄岳纪念堂主殿、放生台、仙潭桥、观音堂等。
  根据对黄岳家族遗址的探查考证,笔者认为黄岳家族最早的落脚点是偏僻的东澳村,并落地生根,形成规模。到了黄岳父亲一辈,家境富裕,又为了家族子弟读书方便,迁至与栖云寺仅一岭之隔、交通稍为便捷的前山。古代一些官宦家族为了子孙能有一个清静的读书场所,往往会在私家修建的寺庙开设书塾,栖云寺是黄氏家族的香火院,所以栖云寺只是黄岳三兄弟读书之处,不作为家族的聚居点。
  闽东沿海黄岳庙宇分布状况
  黄岳一生为人忠直,能够体查民间疾苦,生前“从者如市”,备受百姓的敬仰爱戴。投渊殉节以后,宁德、罗源等县百姓,建庙供奉,成为了地方的保护神,一千多年来,固守传统,香火长盛不衰。据考证,供奉黄岳的庙宇遍及蕉城、罗源两地沿海乡镇,周宁、古田也有少量分布,远至浙南的泰顺县泗桥镇的北涧桥(廊桥)也有他的香火⑩。
  数以百计的黄岳庙宇,其共同尊奉的祖庙又位居何处呢?一段时间以来,民间普遍把飞鸾镇澳坪村的白鹤宫尊为祖庙,事实却并非如此。
  开篇笔者已经提到,最早为黄岳立传的是明人黄仲昭,他在《八闽通志》提到:“(黄岳)投于渊而死,邦人哀之,相与立祠祀焉。”记载过于简略,使我们无法了解这座祖庙的更多信息。但比之更早的南宋郑士懿《庙碑记》中却有翔实的记录:“侯度无以拒,遂投于渊。此其杀身成仁,与蹈东海者何异!邦人哀侯之死,相与为庙于梅溪,岁时享祭,以徼福远灾。后重建于县郭。”嘉靖《宁德县志》:“邦人哀之,为立祠梅溪,重建县郭祀之。宋时屡封为侯,今祀乡贤祠。”
  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二·建置·坛庙》:“庙原在栖云寺内,宋嘉泰四年,县令郑革移建兹处(碧山忠烈王庙)。”
  所有的史志资料都可以证明,第一座黄岳庙是在“梅溪”,到了嘉泰四年(1204)才由官方改迁县城东门外碧山。南宋时期,飞鸾镇、三都镇广袤地域只设有“殊溪、三焦、飞泉镇(后废)、梅花(即梅溪)、钓崎”五保,栖云寺属于梅溪保管辖。黄岳投渊后,田产全部舍入寺院,随后闽王追封永灵公,栖云寺也就名正言顺地修庙祭祀。
  自五代栖云潭畔修建了第一座黄岳庙以后,随着南宋历代帝王的屡次加封,民间对黄岳的信仰迅速传播。传播范围达到城关、城南、金涵、飞鸾、三都、八都、九都、漳湾、洋中等乡镇。罗源县供奉黄岳的宫庙数量也不少,大多分布于与蕉城接壤的乡镇,“玉廪、鉴江、起步、桂林、港头俱有祠”。⑿据最新统计尚存二十余处,主要在起步、中房、鉴江、洪洋、碧里等乡镇,其中以洪洋乡石塘昭祐祠最为享誉盛名。
  见于地方志记载及在民间有重大影响的黄岳庙不下十余处,其中著名的有:
  碧山忠烈王庙。俗称“土主宫”,在东门外碧山街头,是蕉城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道教宫庙之一,也是闽东忠烈王祖庙。南宋嘉泰四年(1204),知县郑革为了方便士民拜祝,将黄岳庙从梅溪栖云寺迁移至城关东门外,奉为土主。土主宫先后五次受帝王封号,四任知县修建,规模完备,富丽堂皇,占地达1245.42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戏台、正殿、后殿。正殿砖木结构,抬梁穿斗式梁架,封山顶,殿堂正中神龛供奉忠烈王软身塑像,形容端正,威风凛然。两庑则排列忠烈王父母家眷,左右山墙塑有余、何二主簿,崇、舒、田、赵四元帅,均为泥像。每年忠烈王圣诞(农历九月十四⒀),宁德、罗源、古田等地信众都会聚集祠中,迎神祭赛,演戏三天三夜。建国后屡经变革,后被改为“二月花批发市场”,再经过2000年的一场熊熊大火,地面建筑片瓦无存,现存文物仅有青石龙虎浮雕、石旗杆、明代抱鼓石,以及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乡绅蔡志谅捐铸的一口铁钟,珍藏于区博物馆。
  忠烈行祠,俗称“下坂宫”、“下马宫”。位于城南镇古溪村,原朱溪官道旁。下马宫始建于南宋,地位仅次于碧山忠烈王庙,后毁。明嘉靖十五年(1536)由邑人岁进士左雍倡众重建,重建时的方位、时期都事先由忠烈王降箕“决定”。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同治八年(1869),里人陈良卿、陈良弼、陈登益倡众重修。原有建筑包括大门、戏台、拜亭、大殿。建国后改为乡镇造纸厂,1982年端午节毁于大火,1984年原地重建,颇具规模。今宫内尚存有嘉庆时期(1796~1820)的石供桌、同治八年修庙碑等。
  白鹤宫,又作“筠竹坪宫”。始建年代不详。原为黄岳故居。宫外保存有清道光八年(1828)贡生关仲仁、光绪十年(1884)罗源陈志兴捐田石碑。白鹤宫古时是宁德县著名的“祈梦”胜地,且屡获灵验。现今还成为各地忠烈王分祠请香火之处。
  雷厝忠烈王庙,位于洋中镇洋中村雷厝自然村,为畲族同胞所营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戏台于同治九年(1870)重修。附祀有临水夫人、田公元帅、白犬将军等。主体建筑前后二进,面积达300多平方米,保存完整。其中戏台藻井彩绘双凤朝阳,梁枋上有同治九年重修时董事、工匠、择日师题名,历经百年,色彩仍然鲜艳如初。庙中还保存有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石香炉、明代案桌等文物。
  昭祐王宫,在罗源县碧里乡廪头村。宫内珍藏有一件元代“玉石”香炉。香炉系叶腊石雕刻,以炉身温润如玉而得名。通高1.4米,分炉身、炉座两部分,炉座分三层,镂空浮雕,十分精美。炉身有龙纹装饰,题刻“招贤里鉴头境吴垦正宅喜舍香炉祈保家眷平安,至正六年四月吉旦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1980年10月列为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据道光版《罗源县志》记载:“玉廪原名丰廪,分上中下三村,因得炉改名玉廪。”
  见于乾隆版《宁德县志》的还有九都龟村魁首宫、漳湾下湾钱岩忠烈王宫。地方志没有收录,但历史比较久远的还有城南福洋李家栏宫、洋中莒溪忠烈王宫、三都黄湾社头宫等等。
  黄岳成神以后,他的两位弟弟黄峦、黄岱也得到了朝廷敕封,黄峦封号为灵应侯、黄岱封号为灵杰侯,民间单独为他们设立庙宇,千秋供奉。如成德境(今城区八一五中路一带)的灵应祠:
  “灵应祠,在成德境,祀黄岳弟黄峦同投渊者。”
  南门小场灵杰祠:
  “灵杰祠,在南门外筱场龙门境,祀黄岳弟岱亦同投渊者。”
  这些宫庙至今大多保存,且香火旺盛。
  黄岳信仰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黄岳作为蕉城历史上第一位名标国史的地方名人,他以亦人亦神、亦儒亦道的特殊身份,全家殉国的动人事迹,受到了后世的讴歌与膜拜,并对蕉城地方文化产生过较为深远的影响。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徐晓望在《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评价黄岳〓“宁德的黄岳在民间威望很高,每次他受封,百姓都激动不已。”、“时至宋代,黄岳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支柱。”这一评价,是十分准确的。
  首先,黄岳信仰得到古代宁德县上流社会的认可与青睐,尤其是黄岳香火迁移到东门外碧山以后,县内诸多事务,包括科举、农桑、建置、战乱、瘟疫等等,吉凶祸福,事态趋向,都要取决于忠烈王庙的降箕。南宋时期,蕉城科举业发达,每逢大比之年,举子们都会聚集忠烈王庙,降箕请神,推定是科选取状况。淳熙年间(1174~1189),乡人向忠烈王占卜下一科状元,降箕曰:“赵公桥未成,状元何处生?”淳熙二年(1175),县令赵善悉修建赵公桥。又降箕曰:“赵公桥既成,余复何言。”后邑人余复果然高中榜首。⒂也许屡获灵验的缘故,到了明代,地方文人仍乐此不疲。成化四年(1468)春,“庠士占是科举子。忠烈王降箕曰:“林左推贤达,陈君独占魁。”是秋,林著、左浚、陈寓果应。”⒃成化十六年(1480),七都士子林初“至忠烈王庙乞灵,降箕曰:‘吾乃栖云老子,盖因守节不仕。后来奉命不随朝,一眷愿沉水府。昨承文锦到南轩,召我来还诗赋。欲知登第与登科,只许榜登龙虎。’”,“是秋,(林初)果中式。”⒄所谓降箕纯属文人游戏,读书人假借神灵,寻求精神寄托,增添自身威望,其“灵验”事件往往都是牵强附会,破漏百出,不足为信。但从中可以体现出,黄岳在蕉城古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其影响力是其他神灵所难以替代的。
  明清时期,筠竹坪白鹤宫祈梦更是得到了境内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推崇。民间对此万分敬仰,民间传说明代的陈褎、吴国华,清代的陈鸣堈,这些出身进士、举人的地方名流都曾到白鹤宫祈梦,得到了神灵的指引。一些地方士绅在愿望实现以后,还捐赠财物,答谢神恩。道光八年(1828)九月,优贡生、福州府学教授关仲仁就将二都牛埕水田一号捐舍给白鹤宫,充为“诞庆之需”(白鹤宫清代碑记)。
  黄岳信仰也深深融入市井百姓生活之中。千年以来,黄岳被奉为宁德县“土主”,每年立春“鞭春牛”仪式都要在忠烈王庙举行。这在明清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嘉靖版《宁德县志》:
  “立春,设土牛如制。邑民扮撬戏,官吏自东门外忠烈庙导迎入县。次晨鞭春。”
  乾隆《宁德县志·卷一.风俗》:
  “立春前一日,里人扮撬戏鼓乐,随官吏迎春于东郊忠烈祠。儿童各以竹竿粘彩丝,打土牛身而拾其剥落之土,谓得土多利田畜也。”
  清末民初,城内主要的四门八境各有保护神,东门祀神农王,南门祀忠烈王,西门祀太尉公,北门祀城隍爷。南门灵杰侯王庙、龙门正境祠、下宅园龙光正境宫皆供奉黄岳三兄弟,每年农历正月十七、九月十四两个日子,南门四村神像出巡,各街道设祭品供奉,历时数日之久。所到之处,上不露天,覆以红布长缦,各家烧香燃烛,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人们还将对黄岳的敬仰化及到部属诸将身上,就连投潭的白犬也被尊为“灵犬将军”,每次到忠烈王庙烧香还愿,都要带上红糟肉、光饼,以供血食。
  对于黄岳一家的忠节,历代文人墨客对之推崇备至,纷纷题诗作赋,称颂赞誉。据考证,自南宋至今八百多年间,有关黄岳事迹的诗词文赋多达二十余篇(首),这些成为了蕉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南宋郑士懿,元代陈自新,明代龚邦卿、徐光祖、陈震、陈宇、张纶均有留题。
  在栖云潭畔,旧时还有黄岳读书台,门前的对联尤为脍炙人口。句曰:
  明月照空潭,流水滔滔,想见当年完节处;
  栖云留古迹,阴风凛凛,如闻昔日读书声。
  蕉城区一些乡镇的古地名也产生于黄岳信仰,如城关的土宫前,飞鸾镇的仙泽境,城南镇古溪村的社头墩,漳湾镇王坑村的社头山等等。
  在蕉城区古老的四平戏中,曾经有一本有关黄岳殉节的剧目。内容描述黄巢入闽,征聘黄岳为军师,黄岳不从,投潭自尽的故事。⒅在民间故事、歌谣方面,也流传许多有关黄岳的文学作品,一部分已被收录《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宁德卷》,《黄岳投潭》、《忠烈王与陈太尉》等故事在蕉城民间更是家喻户晓。

附注

注释: ①: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黄巢入闽,征召黄岳为幕僚。三种说法,以王审知一说最有说服力。 ②:同上书:“夫尽忠,妾不能相从乎?” ④:张鹏,字腾霄,号存恕。关中(今陕西眉县)人。永乐举人,初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历官至山东左布政使。为官有直声。宣德间,以福建监察御史督宝丰银场。 ⑤:《明宣宗实录·卷一百零二》。 ⑥:朱维干《福建史稿》第64页《八姓入闽的传说》。 ⑦:《惠安锦田黄氏族谱》:“始祖隍公,为东汉末献帝时会稽县令,于献帝建安年间(196~220)避乱入闽。” ⑧:乾隆版《宁德县志》引万历旧志,陈琯作舒应元。 ⑨:嘉靖版《宁德县志·卷二·寺庵》。 ⑩:刘杰撰文《乡土中国·泰顺》50页《桥屋中的祭祀》,三联书店出版。 ⑾: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卷第三·地理类三》。 ⑿:道光版《罗源县志·卷十三·祠庙志》。 ⒀:一说为投渊殉节之日。 ⒁: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二·建置·坛庙》。 ⒂:李拔《福宁府志·卷之四十四·艺文志·外纪》。 ⒃: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二·建置·坛庙》。 ⒄:嘉靖版《宁德县志·卷四·遗事》。 ⒅:旧时凡是有忠烈王的祠庙都不许上演这部戏。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