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诗坛耆宿传奇人生——王克鸿生平追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65
颗粒名称:
诗坛耆宿传奇人生——王克鸿生平追记
分类号:
K825.6
页数:
4
页码:
394-397
摘要:
在福建省宁德市濂坑村王克鸿先生的祖宅厅堂正中悬挂着一幅先生九秩寿辰时,宁德市政协鹤鸣诗社的贺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诗坛耆宿”。“耆宿”系指在社会上很有名望的高龄老人。最近笔者拜读了先生的诗集和大量的诗词作品和文章,走访了先生的亲属了解其平生事迹,确感贺匾的题词对先生是实至名归,受之无愧,而且先生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关键词:
王克鸿
宁德市
生平传记
内容
在福建省宁德市濂坑村王克鸿先生的祖宅厅堂正中悬挂着一幅先生九秩寿辰时,宁德市政协鹤鸣诗社的贺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诗坛耆宿”。“耆宿”系指在社会上很有名望的高龄老人。最近笔者拜读了先生的诗集和大量的诗词作品和文章,走访了先生的亲属了解其平生事迹,确感贺匾的题词对先生是实至名归,受之无愧,而且先生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
王克鸿先生之所以能获得“诗坛耆宿”的殊荣,缘由甚多。
其一是笔耕不辍,作品丰硕。
自1949年不惑年华开始写诗至2001年93高龄,连续50余载,每年都有新作面世。2005年先生病逝后,其亲属编印发行了先生《盗天室吟草》诗稿,汇集了先生的诗作二百八十余首和词作多首、文章多篇及上百副对联。遗憾的是先生还著有《盗天室琐记》文集一册,于“文革”中焚毁无存。
其二是作品功底好,水平高。
先生大学文科毕业,文学文字功底深厚,写的诗词平仄押韵准确,引用典故恰当,诗情浓意境丰。不少好诗被《全球当代诗词选集》、《全国诗社作品选萃》、《当代宁德诗词选》选登。在最近出版发行的《蕉城鹤鸣诗社志》中有专页简介先生的生平,同时选录了先生的多首诗作。更有三首还被设在纽约的《纽约四海诗社》编入该社出版的《四海诗声》,发行世界各地。今摘录二首以飨读者。《秋光》:为爱秋光好,疏林衬晚霞。荻芦明远渚,鸥鹭点平沙。水碧非关月,山红不借花。一声云外笛,知有野外家。《南际公园谒陆放翁塑像》:文采风流一放翁,儒林千古仰高风。沈园题壁心如水,蜀道徵鞭志若虹。遍地烽烟诗卷裹,万家饥溺梦魂中。漫言词客皆平淡,遗像崔巍照碧空。
其三是诗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
先生创作的诗篇有绝句、律诗、折枝诗、打油诗、对联等,对联有门联、春联、寿联、挽联、墓联等。在写诗的同时还有多篇词作和文章。摘录两首词作以共赏。《调寄念奴娇——怀念学院诸同学》:淹迟花信去无踪,屈指春光几诉?惆怅年华如水逝,沦起离愁缕缕。乌石蒙泉,青燈黄卷,多少同窗侣,扬镳分道,何时联床重叙。《南乡子》:疏雨动新凉,丹桂花开满院香。明月团圞人寂寞,断肠。独自凭栏暗自伤。
先生的诗作或寄物示志,或览胜抒怀,或讴歌国之大事,或寄托个人情思,或赞今朝盛世,或叹昔日蹉跎,题材十分广泛,诗多苍劲高古,亦不乏清绮委婉,可谓“诗乃心声,诗为其人”。略举几首他不同时期的诗篇加以说明。1949年,闻讯解放军渡江,心情喜悦,写了七言绝句《闻解放军渡江》:八一金星照眼妍,旌旗指处士争先。千帆竞渡江南岸,早为吾民解倒悬。五十年代,连续的政治运动,亲属受罪,本人失业,情怀伤感,1954年写了《听雨》:卧听芭蕉滴雨声,声声如刺刺人心。谁怜江上郎当客,倚枕愁吟到夜深。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治清明,先生精神焕发,写了好多歌咏好时代和赞美劳动者的诗篇。《采茶》:缩雨初晴抹薄霞,红装挈伴影粉拿。熙攘不是踏青去,为到前山采绿茶。《迎回归》:红旗招展舞东风,港澳回归指顾中,我比放翁多快意,老能得见九州同。
其四是在诗词界的同仁多,名望大。
先生先后受聘担任首届“明星杯”全国文学大奖赛评委、全国楹联大奖赛评委、香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名人认定委员会高级专家兼编审、宁德市政协鹤鸣诗社顾问等。同仁遍布八闽大地、闽东各县,不少都是各地诗坛书画界高手名家。先生八十寿辰,他们或题词或赋诗作画以示申祝。原福建师大副校长福建省诗词学会会长黄寿祺题词“体气高妙”,福建文史馆馆员、福州画院副院长沈觐寿题词“白水缔交周甲子,灵椿揽揆企期颐”,福建逸仙艺苑副理事长潘茂勋,宁德市政协委员、画家潘玉珂送国画《双桃》、《梅花》,福州、福清、长乐、闽清、福鼎、周宁、寿宁、蕉城等县(市、区)诗社和友人撰写诗文上百篇以示祝贺。
先生稀耄之年在坚持创作的同时还不吝赐教培育新人。尚能发现报刊和文史资料上的一些错误并勇于提出纠正。
二
王克鸿先生,1908年出生于宁德县金涵乡濂坑村,2005年病逝于家乡祖宅,享年九十七岁。其百年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出身望族,大学毕业。先生父亲主要经营水产品加工、销售,创下较大商业、家境殷实。父生四子鹤、鸣、鸿、凤。堪称财丁两旺,居村中一望族。先生居三,字宾秋,又字如禧,笔名江鸟,少时聪慧,岐嶷好学,父观其后能成良才,就送其到宁德莲峰学校读书,成绩优异,在弱冠年华送省城深造,就读福建学院法律系,1932年毕业。
中学教员,乡村民师。先生大学毕业,先是受聘省立霞浦中学国文教员,后受聘三都中学担任初中部和高中部国文教员,直到三都解放。由于先生大学文科毕业,国文功底好,教学普受学生青睐,弟子多成良才。然而,政治风云变幻,解放后的“土改”、“镇反”、“反右”等运动,家人受牵连,本人又曾任民国霞浦县民政科长、沙洽区长、宁德县参议员等职,被戴上“历史反革命”帽子,因此不能继续在中学任教而失业。先生育有三男二女,为维持家庭生计,虽还壮年,但毕竟是一介书生,不会拿七尺锄头,只会握几寸笔杆,不会上田头,只能上三尺讲台,因此不能当“公办”教师,只好当“民办”,不能教中学只好教小学,不能在城里,只好去乡下,先后到偏僻的漳湾镇雷东半山村和城南贵歧村当民师混口饭吃,微簿的收入不够开支,又只好变卖原来家存的一些首饰、衣物,聊以补贴家用。还将一子二女送给他人抚养。不过,生活窘迫的他,此时仍未停下诗笔,1953年、1955年就写了《雷东半山即事》和《贵歧客中》等诗。留下“连年橐笔走天涯,一席能安便是床,闲向阶前观斗蚁,闷来树下数归鸦”,“一领青氈二十年,山陬海角意悁悁,平生不作穷途哭,客馆秋风只自怜”的诗句,映照了当时的底层生活和惆怅心情。颇有意思的是,这位大学生民师针对当时一些民师文化程度过低的现象,还以《民师》为题写了一首打油诗:“人之患在好为师,略识之无便自吹,三行两个错别字,还说简化你不知。”
法律系毕业生,街头鬻字谋生。先生当了几年乡村民师,因收入太低,难度生计,只好移居城关谋生,先后做过排摊小贩、纸品厂杂工、绣花厂会计、苗圃拔草工等,六旬之后就在小东门租间小木屋,摆张小桌子,替人代笔写字,收取笔墨小费,维艰度日。
两次新郎,钻石婚姻。先生曾当过两次新郎,初婚是以父母之命娶七都村马氏,生有一子,因不满旧社会包办婚姻,大学毕业就与马氏离异,再与城关晚清进士刘廷珍孙女刘翠瑶(又名韵秋)结婚,生二男二女。先生2005年九十七岁离世,刘氏亦为高寿,2012年2月九十四高龄逝世,两人婚龄达七十载,可谓钻石姻缘。
历经三朝,两袖清风。先生生于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任过县政府科长、区长,尚能体恤民情,少有民愤。解放后,虽被列为“四类”,但没有受到管制,还能自由从事低微职业,养家糊口。心态较为平和,身体颇为健康,只是九旬之时不慎一次跌倒,体质急降,九十七岁才病殁于乡,族亲和友人上百相送墓园。先生临终前将屉匙交韵秋夫人,当儿孙之众揭开抽屉,唯有一火柴盒,盒空无物。所以后人赞颂先生“明时盛世,心畅无恙,只为果腹,两袖清风”。
附注
作者简介:林承威,1962年毕业于福安师范,1984年毕业于省委党校,大专学历。先后就职于宁德县教育局、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宁德市(县级)人民法院、宁德市(地级)科委。2004年退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承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