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闽东北滨海“倭乱”的重要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58
颗粒名称: 二、闽东北滨海“倭乱”的重要特点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2
页码: 379-380
摘要: 闽东北“倭乱”在地理上的显著特点(并不是说它只有这个特点),即“倭寇”不但骚扰沿海,而且突入内地,袭击乃至攻破多处山区县城。也就是说,在嘉靖年间,在闽东北,“倭患”遍及沿海各县且蔓及山区一些县份,而且,所谓的嘉靖倭患,不仅“倭寇”的构成中中国人占了大部分,而且“倭寇”的攻击、盘踞等军事性行为也常常得到当地人的接应和帮助。所谓“多为倭耳目”,所谓“以全众命”,互相呼应,都反复强调附倭者实在比比皆是,因而戚继光才会不惜献誓自减其寿来争取诸多奸细反水和一般附倭群众回头来归。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事例。
关键词: 宁德市 明代 “倭患”

内容

闽东北“倭乱”在地理上的显著特点(并不是说它只有这个特点),即“倭寇”不但骚扰沿海,而且突入内地,袭击乃至攻破多处山区县城。
  如上所述,嘉靖时期闽东北的“倭寇”,曾多次攻逼滨海的福宁州城(霞浦),攻破福安县城(1559)、福鼎(时未设县)的桐山(1559)和宁德县城(1558、1561、1563)。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纵深突入内地山区,远道袭击古田县城(1559)、柘洋堡(1559,时未设县),甚至一度占领东洋行县(今周宁,1563)、寿宁县城(1562)和政和县城(1562)。这是闽东北嘉靖“倭乱”很突出的人文地理特性。为什么说是人文地理?因为它只是外显为自然地理现象,其形成却主要是人为的力量。
  简而言之,造成嘉靖“倭乱”这种人文地理特性的复杂历史背景,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明史·日本传》已称“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近年的研究表明,明朝官方史料包括方志中普遍记载的嘉靖“倭患”,其组织者主要是中国的海盗渠魁和东南豪绅(所谓“闽浙大姓”),参加者大多数是周边的海上私人武装,其中包括沿海丘陵地区趁乱附随的下层民众。这种人员构成恐怕是“倭寇”得以深入内地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助推因素。其二,与上一点密切相关,在一些当地人的帮助下,“倭寇”于近海的岛屿或陆岸结巢以为据点,便于多频次、大规模、长距离的奔袭焚掠,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人口和社会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也就是说,在嘉靖年间,在闽东北,“倭患”遍及沿海各县且蔓及山区一些县份,而且,所谓的嘉靖倭患,不仅“倭寇”的构成中中国人占了大部分,而且“倭寇”的攻击、盘踞等军事性行为也常常得到当地人的接应和帮助。这一点,在宁德抗倭古战场漳湾一带正好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民国稿本《宁德县志》载:
  (嘉靖四十一年戚继光率军到宁德,)“漳湾去横屿最近,多为倭耳
  目;而黄坑、南埕次之。继光下《胁从肆眚令》,撫牧三乡。会贼遣奸民
  李十板、张十一伪降,继光率各官焚香告天曰:‘此曹为倭胁导之攻劫,
  罪本不赦。然民皆我赤子,迫于无救所致。今愿减己寿,以全众命,决不
  妄戮。’二贼见继光推诚,悉以实告。”
  所谓“多为倭耳目”,所谓“以全众命”,互相呼应,都反复强调附倭者实在比比皆是,因而戚继光才会不惜献誓自减其寿来争取诸多奸细反水和一般附倭群众回头来归。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事例。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