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倭患与横屿大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56
颗粒名称: 宁德倭患与横屿大捷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6
页码: 377-382
摘要: 明代“倭患”的重心,宏观的看,大致有一个从辽东和山东向江苏、继而向浙江、再向福建和广东转移的过程。具体的看,倭寇对福建、对闽东北的侵扰,发生得也很早。《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六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县。”民国《霞浦县志》的“大事志”载:“洪武三年六月,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濒海州县。长溪南乡大受扰害。”《福建省志·大事记》则载:洪武二年“倭寇侵福宁县境,开明代福建倭患之始。”所记当属一事,《省志》“二年”应为三年。又,五年六月、八月,“倭寇”两次来犯福宁州宁德县,杀掠居民350多人,焚烧房舍千余间,抢劫粮食250石。福宁是浙江海域进入闽东北的门户,所以首当其冲。
关键词: 宁德市 明代 “倭患”

内容

明代“倭患”的重心,宏观的看,大致有一个从辽东和山东向江苏、继而向浙江、再向福建和广东转移的过程。具体的看,倭寇对福建、对闽东北的侵扰,发生得也很早。《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六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县。”民国《霞浦县志》的“大事志”载:“洪武三年六月,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濒海州县。长溪南乡大受扰害。”《福建省志·大事记》则载:洪武二年“倭寇侵福宁县境,开明代福建倭患之始。”所记当属一事,《省志》“二年”应为三年。又,五年六月、八月,“倭寇”两次来犯福宁州宁德县,杀掠居民350多人,焚烧房舍千余间,抢劫粮食250石。福宁是浙江海域进入闽东北的门户,所以首当其冲。
  —、闽东北嘉靖“倭患”的烈度
  明代“倭患”以嘉靖时期最为猖獗,“嘉靖大倭难”以福建最为惨烈,闽东北则是福建的重灾区之一。这里的“倭寇之祸”相对集中在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这12年间。例如:
  嘉靖三十一年(1552)六月,“倭寇”劫掠霞浦三沙。是年,又有“倭”百余侵犯古县(霞浦村名),千户吴清战死。
  三十二年四月,攻破秦屿所(今属福鼎),大掠。
  三十三年,“倭寇”二百余由连江定海来,登陆罗源,往攻宁德。
  三十四年十一月,“倭寇”九十余由福清海口抵福宁州。
  三十五年,三月攻福宁州城,不克;四月破桐山堡(今福鼎);十月激攻秦屿所,不克;十二月攻闾峡堡(在今霞浦)。
  三十六年十月,屯驻北茭湾,攻袭连江小东门,不克。
  三十七年,“倭寇”一万三千余攻破宁德城。另有一支倭寇攻破连江定海城堡,抢掠幕浦,并于四月攻陷县城,杀人焚屋。
  三十八年四月,攻破福安城。
  三十九年,大掠连江诸村三个月。
  四十年,三月占据宁德云淡门岛村。十月攻陷县城。十二月复人县焚屠掳掠。
  四十一年,宁德“倭寇”掳挟财物、人口以十大船离去,“新倭”又来宁德,结巢横屿岛。
  四十二年,攻破福宁棠村(今写作“长春”)堡,第四次攻陷宁德,又犯连江、罗源。
  [=此处为插图(横屿大战(油画资料))=]
  仅从以上撮述,也可以看出,在嘉靖壬子至癸亥的十多年间(1552—1563),闽东北沿海各县无不饱受倭寇之害,可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就宁德而言,它自古以来资源聊以自给,内乱无多;而地偏一隅,山遮海阻,与政治中心区的角逐扰攘也关涉甚浅。大抵设县以后直到清代之前,老百姓的生活不怎么富裕,但还比较安定,所受最大的战乱荼毒之苦,便是“倭寇”的侵害。所以乾隆本《宁德县志》卷十说:“计自丙辰(1556)迄癸亥(1563),城郭乡村为荒墟者将十年,古今一大变也。”
  二、闽东北滨海“倭乱”的重要特点
  闽东北“倭乱”在地理上的显著特点(并不是说它只有这个特点),即“倭寇”不但骚扰沿海,而且突入内地,袭击乃至攻破多处山区县城。
  如上所述,嘉靖时期闽东北的“倭寇”,曾多次攻逼滨海的福宁州城(霞浦),攻破福安县城(1559)、福鼎(时未设县)的桐山(1559)和宁德县城(1558、1561、1563)。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纵深突入内地山区,远道袭击古田县城(1559)、柘洋堡(1559,时未设县),甚至一度占领东洋行县(今周宁,1563)、寿宁县城(1562)和政和县城(1562)。这是闽东北嘉靖“倭乱”很突出的人文地理特性。为什么说是人文地理?因为它只是外显为自然地理现象,其形成却主要是人为的力量。
  简而言之,造成嘉靖“倭乱”这种人文地理特性的复杂历史背景,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明史·日本传》已称“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近年的研究表明,明朝官方史料包括方志中普遍记载的嘉靖“倭患”,其组织者主要是中国的海盗渠魁和东南豪绅(所谓“闽浙大姓”),参加者大多数是周边的海上私人武装,其中包括沿海丘陵地区趁乱附随的下层民众。这种人员构成恐怕是“倭寇”得以深入内地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助推因素。其二,与上一点密切相关,在一些当地人的帮助下,“倭寇”于近海的岛屿或陆岸结巢以为据点,便于多频次、大规模、长距离的奔袭焚掠,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人口和社会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也就是说,在嘉靖年间,在闽东北,“倭患”遍及沿海各县且蔓及山区一些县份,而且,所谓的嘉靖倭患,不仅“倭寇”的构成中中国人占了大部分,而且“倭寇”的攻击、盘踞等军事性行为也常常得到当地人的接应和帮助。这
  一点,在宁德抗倭古战场漳湾一带正好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民国稿本《宁德县志》载:
  (嘉靖四十一年戚继光率军到宁德,)“漳湾去横屿最近,多为倭耳
  目;而黄坑、南埕次之。继光下《胁从肆眚令》,撫牧三乡。会贼遣奸民
  李十板、张十一伪降,继光率各官焚香告天曰:‘此曹为倭胁导之攻劫,
  罪本不赦。然民皆我赤子,迫于无救所致。今愿减己寿,以全众命,决不
  妄戮。’二贼见继光推诚,悉以实告。”
  所谓“多为倭耳目”,所谓“以全众命”,互相呼应,都反复强调附倭者实在比比皆是,因而戚继光才会不惜献誓自减其寿来争取诸多奸细反水和一般附倭群众回头来归。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事例。
  三、戚家军的横屿大捷
  [=此处为插图=]
  戚继光(1528—1588),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将门出身,嘉靖三十二年(1553)起参与备倭御倭,历调山东、浙江。三十八年,到义乌招募矿工、农民4000余人,精心编练,屡有战功,“戚家军”的名号逐渐传开。浙江“倭患”基本平定后,大量“倭寇”转移到福建,按照戚继光讨赏奏疏中比较强调一点的说法,“北自福建福宁沿海南至漳泉,千里萧条,尽为贼窟”。四十一年,戚由浙入闽。万历本《福宁州志》列出入州日程:八月初一日至州,“初六日渡金垂,初七日入宁德,初八日早抵章(今写作“漳”)湾,师行淖卤中”,即日歼倭于横屿。(乾隆本《宁德县志》所载相同,称“详《戚少保生祠记》”。)
  横屿当时是个离岸将近十里的小岛,岛岸之间隔着大片浅滩,“倭寇”在此盘踞、经营多年。关于横屿战役前后经过,《明史》卷212《戚继光传》如此提及:
  (嘉靖四十一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
  具体战事,则民国稿本《宁德县志》引《福建通志》记述颇详,试加标点移录如下:
  (李十板、张十一投诚后,戚继光(参见戚继光:《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篇》,《纪效新书》卷2。))分兵两路,戴冲霄督所部由山铺进,继光自率王如龙等由蓝田渡进。倭自屯横屿以来,建巨屋、围以重城已三年,四面距岸十里,潮来成海,潮退成泥。以为舟师搁浅沙不能逼城;陆兵涉泥五里气必竭,潮至必退,虽至山下,可俯刃也。初七日(与州志所载有一日之差),继光督部将陈大成、吴维忠、陈子銮等兵循漳湾而行。喻曰:“今渡彼岸,潮当复涨,必尽歼贼,而后屯屿中候汐,不然,退无归矣。”众曰:“诺。”于是为鸳鸯阵,负草填泥以进,百步一憩,止齐、数息,遂登岸。贼列阵山麓以待,守巢者甚众。惟(前文作“维”)忠先登其巢;子銮及童子明直冲贼阵;大成沿山背围之,殊血战;王如龙在岸上纵兵夹攻。贼靡,官兵拔重城,俘馘殆尽。捷书初八日至州。
  这里说的“鸳鸯阵”,是戚继光在义乌练兵所创,以12人为基本队列单位,它的队列结构,最前面是手执“挨牌”的伍长,两侧有长牌手、藤牌手各一;跟着是两个狼筅手,守护牌手的后路;随后是四个长枪手,每两个照应前面的一牌一筅;再后是两个短兵手,辅助长枪手伺机进击。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1其中的“狼筅”,即选用南方坚实的老毛竹,将竹端斜削成尖状,留下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鸳鸯阵是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两仪阵)或左中右三小阵(三才阵),比较适合东南沿海的大部队不易展开的地貌特征。从横屿之捷前后的战绩来看,这应该是一种很实用很有效的阵法。
  横屿之战已过去整整四百五十周年了,当地故老依然盛传其事,相关遗迹有宁德城关的继光街、戚公功德祠碑、戚继光公园,漳湾街头的戚公祠、恩泽坛等,不时还举行一些纪念性活动。戚继光入闽抗倭首捷已经成为民众代代相承的集体记忆。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校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