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古遗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54
颗粒名称: 韩古遗轶事
分类号: K825.6
页数: 2
页码: 370-371
摘要: 韩古遗的出生地是涵头(今属漳湾镇官井村),成长立业在中村(今属漳湾镇又加塘村)。韩古遗留下的“锦囊”,曾经吓退知县,实属传奇。韩古遗出生于官井村的涵头,晚年到莆田讲学,在涵江村的涵头逝世,棺木运回,葬在蒋澳村的涵头。
关键词: 宁德市 五都 韩信同

内容

韩信同,字伯循,号古遗,世称古遗先生,宁德五都人。他从学陈石堂(陈普)先生(1244—1328),研习两宋理学,尊崇程朱学说,是陈石堂的得意门生。后因赴考落榜,就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理学,著作甚多。由于韩古遗精通周易术数,熟悉天文地理,因而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传说。
  韩古遗的出生地是涵头(今属漳湾镇官井村),成长立业在中村(今属漳湾镇又加塘村)。他曾对中村的地理环境作过观察,发现村前的地形,宛如月牙。根据月相变化规律,他认为:“蛾眉月”(月牙)会增大到“望”(满月),“望”则可能在农历的十五、十六、十七3天中的任何一天,以十五、十六居多。但月满后就开始亏,十八日以后逐渐形成下弦“残月”。残者,不吉不利,不可接近。因此告诫族人:韩姓子孙会与日月同在,但中村繁荣昌盛,不宜满18户。此后,韩姓子孙分居立户接近18时,就要有几户迁出,移居宁德县城、岐头等地。所以,自韩古遗迄今700年,今日中村仅住韩姓后裔3户近20人。这种独特的户数限制,韩姓子孙恪守老祖宗的月相盈亏之说而世代相承。
  韩古遗留下的“锦囊”,曾经吓退知县,实属传奇。所谓锦囊,就是先把文字写在整块方形木板上,然后分割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如遇疑难事,每经操作,小木块会拼成完整的正方形、长方形。现出词语,也千变万化,各有不同。韩古遗逝世后,其子孙若无重大要事,绝不去摆弄它。迨至某年,邻村欺中村村小人少,硬是把官粮数额推给中村。韩家坚决拒交。县里衙役跑了几趟,都是空手回去。该任知县竟然气势汹汹,坐上轿子,带领衙役来到中村。知县走进韩家大厅,尚未开口,堂上突然掉下一根横梁,打歪了他的乌纱帽。知县气得大骂刁民胆敢暗害朝廷命官,正要动手抓人。这时,韩家一老者,捧出小木块,对知县说:“这是祖上留下的,可为人们排忧解难。大人请看。”老者把小木块倒在桌上,如搓麻将般搓了几下,小木块拼成正方形,现出两行字:“我今恕汝梁下厄,汝应免我子孙粮”。知县看罢,吓得直冒冷汗,连声说:“免了,免了!”急忙钻进轿里,打道回衙去了。
  韩古遗出生于官井村的涵头,晚年到莆田讲学,在涵江村的涵头逝世,棺木运回,葬在蒋澳村的涵头。当时,棺木刚停放在涵头山时,雷雨大作。第二天,棺木自沉土里,其亲属只好就地立碑。人称“沉棺”。韩古遗的生、死、葬,三处地名为何这般巧合,后人不得其解。
  前不久,笔者到过中村,瞻仰了在韩古遗原宅基上于1983年兴建的韩古遗祠。和韩姓后裔交谈,韩姓后裔说韩古遗和陈石堂是同年之交。祠内神牌也写着“宋理学五世祖太师韩公”诸字。这种说法和写法,显然都有误。笔者没有查阅过韩氏族谱,无法知道韩古遗的生卒年月。但旧版县志记载,他是元朝延祐4年(1317)应试落榜。由此可以算出:1317年韩古遗应试,尚属青年学子。而这一年(1317)陈石堂已是73岁老翁,元朝建立也有46年历史了。应该是:韩古遗元朝理学家,陈石堂的学生(另一说:他又是陈石堂的女婿)。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