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田的苎麻布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47
颗粒名称: 梅田的苎麻布生产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353-354
摘要: 织布机整架都用木料做成,织布操作者,人坐在织机上,双手飞快地将梭子从经线的中间来回穿动,双脚不停地配合手的动作而踩动下部的纽件,以控制经线的张弛。整个过程织布机“依呀”、“依呀”地响个不停。织出的布往织者前面轻轻拉动,在一片薄木板上卷成一匹。只要机上布有经线,无论有无人在操作小孩子都不让靠近,深恐搞乱了线或者别的什么。有关织布具体详细的操作过程,由于当时年小又时隔漫长,已不甚了了。只是感觉织布者不但要有很高的技巧,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体力劳动。难怪织女历来总是受到农耕社会中大众的称道和尊重。从苎麻的种植到穿上苎麻布做的衣服,中间要经过多少琐碎细密的辛勤劳动,真可谓“一丝一缕得之不易”。
关键词: 宁德市 梅田村 苎麻布

内容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们都曾切身感受漫长的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男耕女织的生活风貌,笔者小时候曾见过人家种植苎麻,但已是为数不多的人家了。
  农种苎麻与野苎麻在外观上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家种的植皮为浅绿色,由于密植的原因,笔直而无分枝,而野生的麻杆皮略呈淡红色,短壮而有分枝,收割苧麻时用利刀贴地面整株割断,用竹片打掉叶子,扎捆挑回家。多由老年女子多人即时将苎麻杆拦腰折断,剥去麻骨(需即日处理,如隔夜,要整捆竖放水中,否则不易剖去皮质,且纤维也会变色),然后在右食指上套一个约十五厘米长的用竹笋壳做的指套。姆指套一个等长的夹——当中有凹沟两边带利刃的刮刀,用力夹紧已剥掉麻杆的苎麻皮。刮去皮上的肉质表皮,即成白色纤维(野生苎麻也可以这么做,只是纤维颜色为棕红色)。晾干收藏。待要“扎〓”(即用苎麻丝搓线)时先用温水浸泡,然后用手指分成很细的纤维线,在膝盖上的“瓦筒”(为专用品,陶土烧制,长约三十厘米,大小以刚好盖住大腿部,状若劈开的半个竹筒)上搓,搓好的线叫“〓”。“扎〓”时旁边放一个特制的竹篮,叫做“〓篮”,一边搓一边圈绕放置篮内。严禁碰撞翻动,一旦搞乱,不可收拾,当地俗语“〓乱了”,即意味事态严重局面乱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扎到一定数量时就要绕成线团,分经、纬两种,经线较粗,绕的线团也大,纬线较细,绕成橄榄状,中间有一条毛笔杆粗的小竹管,织布时抽去小竹管,放进梭内。这些“〓”还要经过一道上浆的程序,叫“绐〓”。“绐〓”时将两个等高的特制木架,分开约二十米距离,人坐在一边的木架前,面前放一个大簸箕,木架中部挂一个竹筒,内盛用上好地瓜粉煮成的糊,线穿过竹筒边的小孔,穿糊而过。再上到木架顶部,拉到对面的木架上,对面架中部也有一个盛器,上固定一片笋壳,线要经过笋壳中间,刮去线上多余的浆糊,使上浆均匀而且容易晾干。线在抽拉运动中往返,最后经人手绕在大簸箕上。所以“绐〓”一定要选一个阳光灿烂又无风的好天气。上好浆的〓还要再次绕成团。织布时是称重量计算布的长度的,因为宽度通常都是固定的。
  织布机整架都用木料做成,织布操作者,人坐在织机上,双手飞快地将梭子从经线的中间来回穿动,双脚不停地配合手的动作而踩动下部的纽件,以控制经线的张弛。整个过程织布机“依呀”、“依呀”地响个不停。织出的布往织者前面轻轻拉动,在一片薄木板上卷成一匹。只要机上布有经线,无论有无人在操作小孩子都不让靠近,深恐搞乱了线或者别的什么。
  有关织布具体详细的操作过程,由于当时年小又时隔漫长,已不甚了了。只是感觉织布者不但要有很高的技巧,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体力劳动。难怪织女历来总是受到农耕社会中大众的称道和尊重。从苎麻的种植到穿上苎麻布做的衣服,中间要经过多少琐碎细密的辛勤劳动,真可谓“一丝一缕得之不易”。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布”应当是当地农人家最普遍的劳动服布料。有染成黑色、蓝色,还有用野生植物的根块“薯榔”,或荔枝树根枝熬成的汁染成黄褐色的。这种〓布衣裳,因为它通风透气,夏天穿时很是凉爽。但却挡不住“小黑虫”的袭击。沿海地区,一种俗称“蜢仔”的小飞虫,从农历夏至节气前后开始,无孔不入地往人的身上叮咬吸血,又痒又痛,让许多穿苎麻布衣裳在野外劳作的农人不堪其苦。现在只有在出殡时,还能见到孝男孝女身着用未经染色的苎麻布做成的孝衣,平时已难再见有人穿苎麻布衣衫了。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绍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