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埕村饮水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43
颗粒名称: 南埕村饮水史话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344-346
摘要: 海墩上无淡水,漫长的岁月里,先祖采用竹排到王坑尾运泉水,潮起潮落度过百年时光。清朝民国年代,生产发展,人口逐年增加,饮用水一年比一年缺乏,一年比一年艰苦。在南埕,为了适应缺水的日常生活,各家各户都具备装盛蓄水的必要工具。在南埕有史以来,排队等水,强者争水是日日夜夜的热闹场面,可是在纷纷闹闹中,大家看见陌生客人来担水,让客三千里,先给盛一桶(不能两桶),没有空手回去。保护和管理是正常供水的头等大事,水管修理人选,来自本村有技术、有威望的人。到了1977年“双抢”期间,大队干部组织调集热心青年和群众代表,面对那股不讲事实,不按实际发展状况的旧势力,不怕威胁,不怕讽刺,冲破重重障碍,个月时间,600多条毛竹安装完成。从此担水不要等,水桶不再砸,水不用借了,吵闹声没有了。人人欢欣鼓舞,男女老少笑逐颜开。
关键词: 宁德市 南埕村 饮用水

内容

南埕陈氏始祖陈吉水,字永浚,由福安灵溪福首岭(名福口又名卜口)以至象环,迁宁德黄岗山丽(王坑尾)。元至正二年迁对面海滩海墩上(面积约20亩),砍草筑楼而居。四面绕海故取名“南洋”。100多年后,北面港深,南边淤积,突起一片土埕,接壤下龙山脚。土埕广阔平坦,可开垦种殖蛏苗、讨小海。旧载:其南面一派泥埕,故俗呼“南埕”。
  海墩上无淡水,漫长的岁月里,先祖采用竹排到王坑尾运泉水,潮起潮落度过百年时光。明景泰年间,户数达80多户,人口360多人,运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商议决定选用毛竹360条打通竹节,一条连接一条连成长龙,从王坑尾当时詹氏始祖母随嫁的一口泉水井(被称为“母井”),中引水至南洋。村内建一口蓄水井,名“四角井”。用竹引水,因毛竹风化,变了味道,外地人一般不喝。有蓄水井后,一个时期缓解了饮水难,但是毛竹经长期烈日暴晒,风吹雨打,断裂漏水,经常发生停水,缺水,还是困难重重。
  清朝民国年代,生产发展,人口逐年增加,饮用水一年比一年缺乏,一年比一年艰苦。陈姓人口达5000多人时,还是一条毛竹通水,几百年的一口老井。每逢干旱的双抢季节,天气炎热,用水量大,流水量又减少,产生争水打架,纷纷乱乱的严重局面,形成白天排队挑担,透夜不眠才挑两桶的劳累与烦恼。当时,水有借,盐无借。人称“有女不嫁南埕村,没柴没水现穷”。缺水大大破坏了乡村的声誉,影响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南埕,为了适应缺水的日常生活,各家各户都具备装盛蓄水的必要工具。
  大家庭备好盛水大瓷缸一个或二个(一个能容水500斤),小家庭小水缸,每家木水桶2个,家家讲卫生都把水桶吊起来,桶脚不及地,保持干净清洁,淡水虽缺少,但必讲究卫生。
  在南埕有史以来,排队等水,强者争水是日日夜夜的热闹场面,可是在纷纷闹闹中,大家看见陌生客人来担水,让客三千里,先给盛一桶(不能两桶),没有空手回去。这个礼貌风俗被外村人传为佳话。同时也被本村一些人所利用。作客的亲戚到南埕,大都要去担一桶水,以解全家当日之急。
  借盐无还,借水要还,这是历来的生活习俗,水太宝贵了。缺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缺水使人们在用水上总结了许多节水办法,节省的习惯。如洗澡不用井水,用池塘水,下雨时,用桶缸盛水待急用,洗脸水,舍不得倒掉,用于洗脚和头遍衣裤等等。形成人人讲节约,个个不浪费的生活习惯。
  保护和管理是正常供水的头等大事,水管修理人选,来自本村有技术、有威望的人。他必须日日出勤风雨无阻,天天巡逻检查偷水破坏、漏水、母井水质、流量等事务。出工随带大箩篮一个,装备斧刀、木头锯等。工作辛苦却光荣。但每逢水管破裂,漏水断水,这时师傅成全村人臭骂的对象,因为等急了,因为没水煮饭。管理者责任大,但侍遇可观,比一般人高二三倍。他提供的技术和服务,大家是愿意给予报酬的。
  1965年按人口分摊出钱,政府补贴,抽调劳力,用人工土办法,制作水泥管计356条每条4米代替了毛竹管,水流量增大,但仍然存在紧缺。
  70年代初,人们热烈议论,引水建井,但谁也不敢做领头人。原来,在18世纪60年代时,曾经有民众代表出面筹款找地点,在资金、材料准备齐全,正动工之际,有权威出来干扰,反对威胁说:祖上交侍,井不能加深,不能扩大,不能升高更不能新建水井,谁敢违反祖宗规定,村中发生不太平,由谁负责任。这种旧的家规、家教如此严竣,哪个敢向前一步,这个好事就消烟云散,不再有人再议论。
  到了1977年“双抢”期间,大队干部组织调集热心青年和群众代表,面对那股不讲事实,不按实际发展状况的旧势力,不怕威胁,不怕讽刺,冲破重重障碍,在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下,由大队干部牵头,仙顶半山腰处一股名“虎爪”泉水解决燃眉之急。二个月时间,600多条毛竹安装完成。随即新建大蓄水井也告成功,两泉合流,两井同蓄,水量倍增,日夜水满。村民满意地说:几百年来都没有这样爽快地担水。从此担水不要等,水桶不再砸,水不用借了,吵闹声没有了。人人欢欣鼓舞,男女老少笑逐颜开。
  80年代后,改革开放春风送来了自来水。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长如
责任者
陈玉生
责任者